導語:這位將“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刻進骨子里的戰略科學家,為中國的科研事業、教育事業,奮斗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張軍智/作者 礪石商業評論/出品??????????
1
令任正非敬佩的人
海灣戰爭前,薩達姆將大量武器埋在沙土下,以躲避美國的轟炸。但是美國人通過偵察直升機上的一個神秘吊艙,精準地鎖定了這些武器的掩埋位置,隨后一開戰,就毀滅了這些武器。
同樣,不久前美國對伊朗核設施的轟炸,也利用了這種“吊艙”。即便伊朗的核設施深達近百米,并且設置有大量的迷惑性假目標,但通過這個“吊艙”設備和其他數據相結合,美國的轟炸據信依舊找到了準確目標。
這個神奇“吊艙”,名叫航空重力梯度儀,它原本作用是用來高效率探礦,卻被北約軍隊當成了武器。而令人想不到的是,該設備還是由一位中國科學家在英國時所制造。只是很長時間國內對這個科學家缺少關注。
今年6月,隨著《人民日報》專訪華為首席執行官任正非的采訪《國家越開放,會促使我們更加進步——對話任正非》,刷屏網絡。
這個中國科學家的事跡和他并不為太多人所熟知的名字“黃大年”,引起了更多人的關注。
在任正非的言辭之間,充滿了對黃大年的欣賞與尊敬。他稱黃大年是“探索創新、至誠報國”的偉大科學家,并以黃大年的名字,做了“黃大年茶思屋”的非營利網絡平臺,免費讓世界各地的人們查閱全球科技信息。
眾所周知,華為公司是家杰出的公司,任正非更是個了不起的企業家。在過去38年里,他帶領團隊,通過艱苦卓絕的奮斗,克服一項項技術、管理、經營難題,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將華為發展成了世界通信領域的頂級服務商。
但華為成功后,任正非個人卻未表現出丁點對名利的追求,比如他本人占企業股份比例極低,也從未出席過公司以外的頒獎、表彰會議。多年來,他都是深居簡出,遠離名利場,一心撲在華為的事業上。
這種毅力非凡、志向宏達且淡泊名利的性格,令“一般人”很難進入他的“法眼”,更不要說贊賞。
那么黃大年是一個什么樣的人?為何會獲得當代中國科技企業最杰出的領導人任正非如此高的認可與敬意?
提到黃大年,官方媒體通常會稱他為:中國當代不可多得的戰略科學家。用戰略一詞來形容一個科學家,我們通常會想到的都是錢學森、鄧稼先、于敏、王大珩、王淦昌等老一輩的國寶級科學家們。
那么黃大年何以配得上“戰略科學家”這樣的稱謂?
簡單來說,他的工作事關國家發展乃至國防安全。中國的深地礦產資源、深水油氣田發現,水下潛伏目標探測,都與他的研究相關。有外國媒體曾評價:“他的回國,要讓某國的航母演習整個艦隊后退100海里。”
而他也帶領團隊,為中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為深地資源探測和國防安全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2
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
1958年,黃大年出生于廣西南寧的一個教師家庭。1966年“文革”爆發,正在讀小學三年級的黃大年跟隨父母,一起被下放到了地處桂東南的廣西地礦局第八地質隊。
雖然生活在偏僻的山村,但在父母的引導和教育下,黃大年從小就對英雄人物故事和科學知識充滿興趣。
有次在上學路上,黃大年看到附近農場一輛拖拉機拋錨在了鐵路交叉道上,而此時不遠處傳來了火車的汽笛聲。他脫下衣服拼命向火車的方向,奔跑揮舞,而司機在發現他的示警后,緊急制動,最終停在了拖拉機前十幾米處。幾天后,農場給學校送來一面錦旗,寫著“歐陽海式好少年”。
類似的舉動在少年時代的黃大年身上還有很多,甚至有次為了救落水同學,他自己被水嗆得虛脫,差點被急流沖走。
初中時,黃大年到了羅城縣的“五七中學”讀書,這是所寄宿制學校,他經常半年才能見到父母一次。不過這也讓他早早學會了獨立和自律。
學校的生活艱苦,但那些下放來的老師們,講述的知識卻令他陶醉其中。他的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還多次被評為優秀團員,是老師眼里品學兼優的好學生。
高中時,他又跟隨父母到了廣西貴縣,并考入當地高中。那個時代,學校經常組織“學工”“學軍”“學農”,白天要從事體力勞動,所以很多同學晚上回到學校后,都會早早休息,但不論白天怎么辛苦,黃大年都堅持晚上自習。
偶然聽到老師講到沼氣可以點燈、做飯,他就和同學手動挖沼氣池,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密封和導氣裝置,讓學校用上了沼氣燈和沼氣灶。老師布置的實驗課,他更是力求精準完美,如果達不到,就一遍遍做。
他的老師后來回憶說,黃大年非常好學,問的很多問題都是超前的,甚至是大學才會接觸到的。而為了學習到更多知識,他還會找地質隊新來的大學生們請教,把人家的書借去學習。
1975年高中畢業后,黃大年因為成績優秀,品學兼優,成了當地地質隊的一名航空物探員。黃大年也由此開啟了他的“地質夢”。
地質隊工作流動性很大,幾個月就要換一個地點,居住環境也很簡陋,黃大年經常是和同事白天扛著儀器野外工作,晚上回來煤油燈下繪制圖表,整理記錄。但即便這樣辛苦,黃大年依然堅持學習,嘴里時常蹦出的“拉普拉斯方程”“傅里葉級數”等名詞,讓隊里資深的同事都感到吃驚。
1977年,國家恢復高考,黃大年的命運迎來了新的轉機。這年高考,他的成績已經超過當時很多名校的錄取分數線,但他毫不猶豫地填報了“長春地質學院金屬及非金屬地球物理探礦專業”(后更名為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這所學院是由李四光先生創立的新中國第一所地質學校,也是地質人心目中的科學殿堂。
為國家尋找到更多礦藏和能源,成了黃大年的最大理想。
四年的大學時光里,黃大年暢游在知識的海洋里,學校到處都留下了他努力學習的身影。但他并不是一個死讀書的人,晚會上他能一展歌喉,足球場上他身姿矯健……成績優秀,多才多藝,連續獲得“三好學生”和標兵表現獎。
大學畢業時,他在同學的留言冊上寫下:“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
黃大年后來考取了學校的碩士,畢業后又留校任教。教學期間,他獲得了學校教學成果一等獎,地礦部成果二等獎。1991年,33歲的黃大年被破格晉升為副教授。
當時,我國在重磁數據處理技術等方面的研究與開發,與西方發達國家差距很大,黃大年時常為此陷入焦慮。為了掌握最先進的技術,他向導師說明想出國讀博士的想法,得到了導師的支持。
那個年代,要想出國并非易事,除了專業能力之外,還需要過語言關和資金關。最終通過艱苦的學習和準備,1992年,黃大年獲“中英友好獎學金項目”的全額資助,得以到英國利茲大學讀博,成為30名公派出國留學生中的唯一一個地學領域的學生。
出國前,他對身邊的老師和同學說,“我一定會把先進的技術帶回來!”????????
3
根在中國
留學的機會來之不易,四年的時間里,黃大年將時間利用到了極致,幾乎每時每刻都在吸收新的知識。1996年12月,他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利茲大學地球物理學博士學位,成為該系優秀畢業生中的唯一外國人。
隨后,黃大年返回長春的母校報道。只是此時,國外的航空地球物理研究正在大跨越式發展,黃大年唯恐中國因此而落后。1997年,經過學校批準,黃大年再次前往英國,到英國劍橋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擔任高級研究員,從事針對水下潛伏目標和深水油氣田的高精度探測技術研究工作。
在英工作期間,因為工作的現實需要,黃大年加入英國國籍。時光一晃就是10多年,黃大年在ARKeX公司也成長為一個廣受尊敬的傳奇式人物。他帶領著一支包含外國院士在內的數百人團隊,從事海洋和航空移動平臺探測方法、技術和裝備研發。這是當代世界各國科技競爭的重要制高點。
黃大年在ARKeX公司的地位有多特殊?他后來回國后,帶領國內考察團隊去ARKeX公司參觀時,對方直接安排觀看正在研發裝置的核心部分,甚至介紹重要參數。驚訝的隨團中科院院士羅俊都感慨說:“我從事這項工作多年,還第一次收到西方發達國家如此隆重的接待。”
在英國期間,黃大年不僅事業有成,生活也幸福優渥,他自己有“首席”的高薪與股份,學醫的愛人在倫敦有兩家診所,女兒也在英國上大學,一家人生活在高檔花園別墅區。
但黃大年的內心并不平靜,他太清楚,科學雖然無國界,但科學家是有祖國的。特別是在英工作期間,他的雙親離世前,都曾在最后的電話里叮囑,讓他不要忘記自己是有祖國的人。
“作為一個中國人,國外的事業再成功,也代表不了祖國的強大。只有在祖國把同樣的事做成了,才是最大的滿足”。他在等一個機會。
2009年,當收到時任吉林大學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領導的邀請回國郵件后,黃大年的那顆海外赤子心徹底激活。
他回郵件表示:“多數人選擇落葉歸根,但是高科技人才,在果實累累的時候回來,更能發揮價值。現在正是國家最需要我們的時候,我們這批人應該帶著經驗、技術、想法和追求回來。”
2009年底,黃大年作為東北第一個國家“千人計劃”專家回到母校工作。????????
4
以身報國
甫一回國,黃大年就被委以重任。當時,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地球深部探測計劃“深部探測技術與試驗研究轉型”剛剛展開。該計劃設置9大項目49個課題,集中了國內118家機構和1600多名科學家以及技術專家參與其中。
黃大年被任命為第九分項“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制與實驗”的首席科學家,其核心之一是研發中國自主的“航空重力梯度儀”。這也是我國“十二五”“863”計劃的重要項目。
當時有記者問他:中國深地探測能力與西方發達國家有多大差距?他回答:人家是“導彈部隊”,我們是“小米加步槍”,其中一些“步槍”還是通過進口獲得,高精尖的裝備被別人禁運。
“航空重力梯度儀”被稱為是能給地球做“CT”和“核磁”的儀器裝備,可以讓地下兩公里的情況都能一目了然。而且這一設備的軍民兩用特性,可以大幅提升一個國家在資源安全和國防戰略領域的能力。
研發“航空重力梯度儀”本是黃大年在英國的老本行,不過在英國時,他擁有頂配的國際團隊以及隨用隨取的先進儀器和設備,他只需要做好研究和管理工作。
但在國內,這些設備和儀器即使我們愿意花大價錢也買不到。怎么辦?
黃大年協調各地研究機構,帶領團隊,從零開始,自主攻克從理論到工程化的全鏈條技術難題,最終制造出了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儀器裝備。
在長春“地質宮”的辦公室,他經常通宵達旦地工作,太累了就簡單在沙發上休息一會。有老朋友聽說他回國后,多次聯系,他每次都回復:“在忙,回頭聯系。”十多次后,終于通上電話,他抱歉地說:“最近研究的內容很關鍵,我現在吃飯都是以秒計算。”
在黃大年的帶領下,我國僅用5年時間就完成了航空重力梯度儀的研究,不僅填補了國內空白,甚至在算法上還領先國際。中國自此開始走向“深地時代”。
在研發航空重力梯度儀的同時,黃大年所負責的第九分項“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研制與實驗”還有一個重要課題,就是研發被稱為是“入地望遠鏡”的“地殼一號”萬米科學鉆機。
要將來自地球深部10公里處的樣本取出,絕非易事。在地面上堅硬的鉆桿,在那種深度下,會變得如同面條般柔軟。而且如何確保鉆頭高溫下不會罷工,如何確保井壁不坍塌,不崩裂,如何完整無缺采集到內部巖心……
困難重重,但黃大年和團隊以堅定的自信和頑強的精神,闖過一道道難關,最終做出了高達60米,占地一萬平方米,總重量達1500噸的巨無霸“地殼一號”萬米科學鉆機。
2018年6月2日,“地殼一號”萬米鉆機完成了“首秀”,以完成鉆井深7018米創造了亞洲國家大陸科學鉆井深度新紀錄。隨后幾年,這臺鉆機轉戰到塔里木盆地,完成了5口井深超8000米和1口井深超9000米的油氣鉆井工程。這也令中國成為繼俄羅斯和德國之后,世界上第三個擁有實施萬米大陸鉆探計劃專用裝備和相關技術的國家。
此外,黃大年主導的其他重大項目也頻出碩果,重載荷無人機、空地井立體地球物理探測技術等等。7年時間里,黃大年帶領400多人的科學家團隊,創造出多項“中國第一”,為中國“巡天探地潛海”填補多項技術空白,為深地資源探測和國防安全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
他還跳出學科的門戶之見,站在國家層面思考問題,只要需要他的地方,不管有沒有好處,他都盡心盡力地幫忙。他的辦公室外,經常是站著各地來的請教、合作、探討人員。
他手握多項“863計劃”“十二五”計劃的課題與項目,發掘到不錯的團隊和機構,他就分一部分項目交給對方。同事抱怨說,項目給了外校,錢都歸了人家。他認真地說:“咱們得從國家的角度去想問題。”
學校領導多次催促他申報院士,他滿不在乎地說:先把事情做好,名頭不重要。????????
5
為國育人
回國后,黃大年明顯感覺到國內相關學科高水平人才的困乏,他說:“中國正努力從科技大國向科技強國邁進,而這段不平坦的進程需要幾代人去完成。如何培養更優秀的人才,讓文化與智慧長久地傳承下去,值得每個人思考。”
他迫切地想帶出一批優秀的年輕人,一批能在國際舞臺上也有話語權的年輕人。
雖然科研任務已經非常重,但黃大年仍花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在培育新人身上。回國后,他就擔任了吉林大學“李四光實驗班”的班主任。他說每個學生都是一塊璞玉,只要因材施教都能成材!
發現有的學生對編程感興趣,他就有針對性地培養,不僅教學生理論基礎,還通過跨學科聯合培養的方式,讓學生很快掌握了地學大數據的并行計算和軟件研發技能。看到有的學生癡迷無人機,他就個人出資3萬,資助學生去北京參加相關培訓……
在黃大年的筆記本電腦里有個文件夾,分門別類記錄每個學生的學習筆記與讀書報告。他不出差的時候,就會逐個問學生,最近學了啥,想了啥,碰到什么問題。學生交的作業,他每處細節都不放過,力求學生學精學透。
他經常說的話是:“科學這方面的事兒,一點兒都不能馬虎,一絲一毫的懈怠也不行。”
工作太忙,他就在出差間隙的機場、車站、會議間隙通過郵件批改作業和視頻講解。他還購買國際期刊設立圖書角,邀請國際同行前來授課,鼓勵學生投身創新實踐。
在生活上,他對學生的關心程度,更是細致入微。聽說學生畫圖需要跑到網吧里,他大手一揮,自掏腰包,給全班24個同學,一人配了一臺筆記本電腦;夏天,他讓愛人給學生熬綠豆粥;有學生丟了錢包,他就給生活費;聽說有的學生家人重病,他就協調聯系醫生,拿出十幾萬給學生;有學生參加國際學術會議,費用不夠,他就個人補助;他還資助了多名出國的留學生……有人說黃大年兜里的錢仿佛可以隨時拿出來給大家用。
而他個人的生活卻極其簡樸,經常是幾個烤苞米、面包、一碗米線就是一頓飯。
黃大年非常強調掌握國際前沿學術的重要性,支持學生走出去,“你們一定要出去,出去了一定要回來,你們一定要長進,長進了一定要報國。”“等你們學成,再匯聚起來,就是未來中國科技的生力軍。”
截至2017年,黃大年指導下的研究生,有14人獲得省部級獎勵,8人獲得國家獎學金,3人獲得“李四光獎”,博士生馬國慶更是多次獲得省部級獎勵。
而如今這批學生,有的已經從劍橋學成歸來,有的已經是重點項目的骨干,有的走上大學講臺開始新的傳承……
6
精神永存
回國的7年間,黃大年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出差。他經常是白天開會、溝通、輔導學生,晚上坐著午夜航班出差。
同事說他是在拿命搞科研。他微笑著回答:“我是活一天賺一天,哪天倒下,就地掩埋……”
不知疲倦像永動機一樣工作的黃大年,最終累倒了。2016年11月28日晚上,北京飛成都的最晚一班航班上,黃大年感到腹部劇烈疼痛,暈厥前,他對空姐說:“我要是不行了,請把我的電腦交給國家,里面的研究資料很重要。”
一個多月后,黃大年永遠地離開了,帶著他對祖國的眷戀,帶著親人、同事、學生對他不舍地呼喚……
追悼會上,由于黃大年的女兒在國外剛生完孩子,無法回國。從各地趕來的學生強烈要求站在家屬席,他們哭著說:我們都是你的孩子。
人們曾經都認為黃大年很有錢,畢竟他國外工作多年,還是多個國家項目課題的首席科學家,結果他去世后,卡里只剩下幾十萬元,還不夠他一年的工資。
黃大年的生前好友,同樣是海外回國的著名科學家施一公面對采訪時,數度哽咽,他說:大年是我見過的最單純、最赤膽忠心的海歸科學家,單純到為了祖國和科學事業的發展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傾注全部精力。他是一代人的楷模,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楷模,是460萬留學生的楷模,他的精神感染激勵的是一個領域、一批學子、一代人。
2017年5月,吉林省政府追授黃大年為“特等勞動模范”,中宣部追授黃大年“時代楷模”榮譽稱號,習近平主席也做出重要批示,發出向黃大年同志學習的號召。
2024年,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授予黃大年“人民教育家”的國家榮譽稱號。
“思考需要氧氣”,這是黃大年生前常掛在口頭的一句話。他向學校要了一間40平米的庫房,自己花錢,開了一個提供免費咖啡的“茶思屋”。在他看來,休閑開放的氛圍與環境能帶動思想更好地交流與碰撞,創新的火花,有時就迸發于啜飲咖啡、隨意漫談的閑暇一刻。
如今以他名字命名的“黃大年茶思屋”已經在華為公司、部分科技園以及清華大學、四川大學等高校設立,并開門迎客。
當咖啡的醇香在空氣中流淌,黃大年赤誠報國的精神和事跡,也必將在時光的長廊里長久綻放。
美國著名政治家基因格曾在他的書里說:“中國人總是被他們之中最勇敢的人保護得很好。”這不禁讓我想起魯迅先生曾經振聾發聵的吶喊:“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黃大年這位將“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刻在骨子里的科學家,無疑正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民族英雄與脊梁!
參考及引述資料:
1、“學習小組”習近平提到的“戰略科學家”是怎樣煉成的?海外網鐘祺、山秋
2、黃大年的故事:我是共產黨員經濟日報
3、純粹的人黃大年經濟網李己平
4、心有大我,山一樣的巍峨——追記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中國教育報
5、青年黃大年的成長日記吉林大學網曲家偉
6、突發急病,他曾叫來空姐:“我要是不行了,請把我的電腦交給國家!”河北青年報
7、任正非欣賞的兩個人郭永佶
8、人民日報對話任正非:國家越開放,會促使我們更加進步
9、當鉆機轟鳴聲響起時,他已化作深地探索的“坐標”——紀念黃大年與“地殼一號”的初次“對話”中國科學家博物館
10、他是最有文化的“拆遷釘子戶”,寧愿離婚也要過上白加黑的生活池邊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