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東城區內務部街的胡同里有一個特別的小院,名叫27院兒。這里的Wi-Fi密碼是20160910,是其作為朝陽門社區文化生活館正式開放的日子。在過去近九年的時光中,這個小院展現出了無窮的活力,也成為了聯結當地居民的紐帶,2023年2月12日,27院兒成為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入選理由是“以社會化運營激發城市街區文化活力”。
但最初的最初,其創始人牛瑞雪從國外留學歸來帶著團隊想要大展宏圖的時候,卻沒少碰壁,還幾次被當地居民和社區書記“教育”,要“說人話”。在實踐的過程里,牛瑞雪才發現,想要讓年輕人回歸社區,想要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感,以及想要不同代際的人群之間互相打通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在不斷“耕耘”的過程里,她和團隊的小伙伴和當地居民逐漸建立了深刻的信任感,甚至有小伙伴感嘆,如果自己老了,生活的社區也能有這樣的團隊帶著自己一起玩一起生活,該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
牛瑞雪(下文簡稱牛牛)稱自己的團隊是“非典型養老”,本期在川上就邀請到了牛牛作為嘉賓,一起聊聊她是如何從“不說人話”到如今和當地居民打成一片的過程。完整版音頻節目歡迎搜索“在川上”進行收聽。
點擊閱讀已刊發系列對話
采寫|松木 小熊
“藝術節一結束,
年輕人就消散了”
松木:我對27院兒早有耳聞,它是一個破圈的機構,文藝圈、公益圈,還會舉行音樂、話劇等跨界的活動,所以它的名字總是會出現在我眼前,但是和牛牛聯系上之后,我才了解到,它還做過許多和老年人有關的社會公共項目。
牛牛:27院兒基于的背景確實不是養老,而是基于咱們國家公共文化升級的大背景。2016年,我們所在的這個片區,被評為全國第二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這之后,大家就會思考怎樣回應這個事情,我們想到的是社區營造,通過一些有黏性的活動,增強當地居民的聯動。我是2013年從國外回來,回國后做過一些藝術項目。有一次在線下碰見了這邊的社區領導,跟我們說他們想做社造,希望借鑒藝術節的方式。后來我們團隊進入到這里,街道提了兩個要求,一個是提升在地居民的幸福感,第二個是讓年輕人回歸社區。我們2016年剛來這片社區的時候,真的很難見到年輕人,都是老人,提升在地居民的幸福感,就是要提升這些老人的幸福感。所以我們是非典型養老,是被動養老。
松木:為什么會想要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回歸?是創造就業,還是活躍社區氛圍呢?
牛牛:在做社區基層工作的時候,能意識到年輕人的消失有多嚴重,就像是住在附近的陌生人,想要調動他們的任何力量都是很難的。社區領導也希望能讓年輕人注意到社區的存在,然后可以反觀自己的家園,這是最核心、質樸的訴求。剛開始他們做的活動很多年輕人參與,我們也以為年輕人回來了,可是我們組織的藝術節一結束,年輕人就消散了,那個時候我意識到,我們的方法可能是有問題的。當我們在居委會和人家說這是藝術的時候,我意識到這中間是有個gap的,老年人也不會參與進來,可能推開門看看就走了。那時候我就想,您不進來,那我就走向您唄。我給我們團隊小伙伴定的KPI是,每個月每個人至少出去交三個當地的居民朋友。
27院兒里的生活。圖片由牛牛提供。
小熊:怎么定義是交上朋友了呢?
牛牛:他們可以見面打招呼,還可以到院子里來溜一圈。偶爾倆人還能坐那喝杯小茶聊個天兒,那就算了。
松木:你們工作是雙重挑戰,一方面需要利用專業和興趣來做創意,然后在地開花;另一方面需要找到代際之間的連接點。
牛牛:沒錯,其實我們也是另外一個代際,也要再去學習和了解老人們的狀態。我們和社工溝通的時候,發現人家太牛了,怎么能了解到這種程度的,怎么能和叔叔阿姨們打成一片,進而我們發現自己開始的心理定位真的錯了。我們是來做公共文化升級的,我們才是這兒的新鄰居,我們才是闖入者,我們剛來需要的是人家的照顧,這個姿態我們沒有拿出來,尤其老年人講的是這個理兒。我們思路轉化過來以后,也交到了朋友,第一批支持我們的老人很講義氣。到2017年春天,局面打開了,老人們開始覺得我們是一個不會搬走的新鄰居了。不再是那種一參加活動進來就是問“今天領什么?”然后簽完字就走人的狀態了。
松木:聽起來很有畫面感。
“讓兩代人生生去溝通,
是不符合道德的”
牛牛:對,我們是2016年9月10日開館的,運營了一年半之后,老人們會主動進來問我們“今天玩啥?”我就和社區書記說,可以做一次公共藝術項目。書記說:“你就直接說人話,你到底想干嘛”,我說我發現一個現象,老年人也來跟我們玩,年輕人也來,但是他們兩撥人不一塊玩,我想讓他們一起玩,于是就有了后來的“當我像你一樣”這個社區項目。
書記幫我找的第一批老人,然后我們通過公號招募了十幾個年輕人,沒招募夠,最后還配了三四個社工。之后讓老年人和年輕人配對,叔叔和小伙子,阿姨選年輕姑娘,我們給每個年輕人200塊約會經費,未來兩周內要帶著叔叔阿姨出去約會一次,體驗年輕人的生活方式。然后這些年輕人各種幺蛾子就都出來了。帶著阿姨做美甲接睫毛的、看展覽喝下午茶的都還好,有小伙子帶叔叔擼鐵去了,這很容易出事兒的,我們第一年也是到處滅火。約會完了,我們又組織老年人把自己年輕時候的衣服拿一套來,讓年輕人想象自己老了想變成什么樣的老人,也拿來相關的衣服,然后嘻哈服、騎士裝就都出現了。我們找一天把大家約到一起,讓大家換裝拍照,這一天院子里就玩嗨了,老年人比年輕人還興奮。
27院兒里的生活。圖片由牛牛提供。
小熊:但是我記得你說過,好像這里面有一對兒做完活動就不相往來了。
牛牛:是有好幾對兒,有個叔叔說,“可算完事兒了,再也不想跟這孩子接觸了。”也有年輕人說,“我都要不行了,對我的關心比我爸媽還多,我跟我爸媽都沒一個禮拜吃一頓飯。”我們是提供一個讓大家交流的場景,然后觀察后續的走向。等到活動結束了,我告訴大家,我們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一起完成了一個公共藝術作品,這是一個有社會學意義的作品。所有人都“哇哦~”,但是如果一開始我這么說,叔叔阿姨們肯定說,“我不去,我不懂。”
松木:這個項目反映了一個很本質的問題,就是代際之間的疏離和矛盾。我們在錄制這期節目前,我和小熊還討論過,我們覺得老年人對年輕人的生活感興趣產生好奇心,很容易理解,但是反過來,年輕人會對老人產生同樣的興趣嗎?有時候可能都避之不及。
牛牛:我們活動做了兩年后,我會覺得老年人主導時會更謹慎,年輕人會更開放,但確實有些年輕人會有情感負擔,不知道應該怎么回應老年人的關懷。然后我們也會反思,就是你讓兩代人生生去溝通,其實是不符合道德的。所以我們做的是讓他們有機會看一下彼此的生活,如果愿意進入這個場景,連接已經產生了,之后就是能粘在一塊就一塊,不能的話也不勉強。
27院兒里的生活。圖片由牛牛提供。
“把老年人去年齡化,
先把他們當成一個普通人”
松木:就是首先讓他們對彼此的生活產生興趣,得邁出第一步,而不是在刻板印象中彼此排斥,也許可以慢慢建立起互補的需求,老年群體可以提供一些很珍貴的經驗。我最近在看一本書,講的是英國老齡化的問題,作者是一位注冊醫師,他也是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年醫學顧問。書里面他就和一位同事討論,為什么年輕人需要老年人。他的這位同事的回答是,這就像坐過山車,年輕人剛開始坐過山車,會經歷谷底或是高峰,可能會覺得自己永遠都會在谷底或是高高在上的騰飛狀態,但是已經坐完過山車的老人明白這都不是永恒的狀態。甚至有的人已經可以站在遠處觀察過山車的結構,所以可以提供洞察力和預見的能力。我知道代際之間的隔閡現在挺嚴重的,但你們做的工作就是幫助他們找到興趣連接,然后也許未來這種連接可以更加緊密。
小熊:我可能相對不那么樂觀,我覺得現在是個去經驗化的時代,經驗似乎變得越來越不被重視,一方面是人生經驗,還有一方面是工作經驗,AI時代這種顯現可能會更加明顯。不要說老年人和年輕一代,就我覺得我這一代(80后)和二十多歲的年輕人之間也是有挺明顯的代溝的。
牛牛:我們辦公室有兩張桌子,這中間就有一個代溝。我們這張桌子是80后,另一張桌子是90后跟00后,他們經常說了一些東西,我們這一桌聽不懂。
松木:可能不同代際之間的這個生產力沒有可比性,在消費社會中的適配性也是不一樣的。但我覺得洞察力和判斷力,還是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積累。這個東西不論到什么樣的時代,都被年輕人所需要。每個群體都有珍貴的價值,然后怎么讓這種價值彼此之間流動起來?
27院兒里的生活。圖片由牛牛提供。
牛牛:我接觸的年輕人,反而給了我最大的希望感。我見過大批量的年輕人,不想要大富大貴,就是想要有一些自己的社會價值感,然后去做一些自己能做的事。
小熊:我猜這樣的年輕人可能原生家庭還不錯?
牛牛:有可能,我也見過不關心所謂的公共社交生活的年輕人,但因為我們的場景本身就是公共社交的場景,所以這樣的人是少數。但二中在我們附近,學校安排他們參加志愿服務,他們會來我們這兒,然后你會發現他們很多人真的不關心手頭的這個事情,他們的原則更多是,只要你不打擾我學習,其他什么事兒都不重要。所以對我們來說,其實重要的不是老年人或者年輕人,也不是有沒有代溝,而是把所有人都當成普通人,我們的溝通是平等的。你要是不尊重我,那我就不尊重你;你要是尊重我,那我也是平等的和你溝通。
松木:最終我們歸結到都是在做人,都是在跟人打交道,做人的工作。養老其實還是養人。你要先把對方當做人來看待,然后才能去一步一步地創造真正的連接,這些是不分年齡階段的。
牛牛:是的,包括年輕人互相之間。我們現在就把老年人去年齡化,就是把他們當成一個普通人。有些時候你會發現情感在這個流動的過程里面,它會有一種溫度出現,產生真正黏性的,有時候就是那一點點的情感。
掃碼可收聽完整版節目
本期內容時間軸:
上集
02:45 北京東城的一條街道+九個社區
06:37 第一次來這片兒,立刻被胡同吸引
10:30 我們做的是“非典型養老”
14:00 街道領導為啥希望年輕人回歸?
15:50 大城市公共生活的“弱聯結”狀態
18:00 年輕人容易”回來“,老年人難調動
21:20 一個極其奇怪的KPI:在胡同里交朋友
26:10 第一批“罩著”我們的叔叔阿姨出現了
28:00 胡同居民的兩種形態:“個體化”的和“組織化”的
31:09 2017年春天,局面打開了
36:00 得讓年輕人和老年人一起玩兒
38:08 《當我像你一樣》:忘年交“約會”和復古換裝
49:00 《無廢空間站》:不刻意制造溝通,消解代際情感負擔
52:50 《老好使》:亞文化藝術家打造本地老人喜歡的小賣部
57:00 胡同里的老人們需要什么商品?
下集
0:15 老人能給年輕生命提供什么珍貴經驗?
08:50 讓二中的天之驕子對胡同的老年人們產生興趣。
12:00 別管什么代溝了,先把所有人當“人”看。
14:40 把老年人“去年齡化”。
16:10 “社區”和“附近”是一回事兒嗎?
20:00 胡同里老人們更希望可以“居家養老”。
23:00 對“活力老人”們最重要的,是重回公共生活。
25:28 等我們自己老了,也希望有27院兒這樣的歸屬之地。
28:30 “公共生活”的推廣需要雙向奔赴。
30:00 27院兒怎么才能做到自給自足?
40:00 優質資源下沉社區,太難了。
42:15 發展公共文化,需要拿到財政上的話語權。
45:15 文化驅動如何結合社區消費?開書店吧!
47:00 “可能有書”的狀態就是充滿可能性
48:12 書店+包子鋪,是我們理想中的北京社區生活
48:28 比起跳舞,胡同老人們可能更愿意來包子鋪上崗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 作者:松木,小熊;編輯:劉亞光;校對:楊許麗。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最近微信公眾號又改版啦
大家記得將「新京報書評周刊」設置為星標
不錯過每一篇精彩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