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注意到表姐一家在游山玩水時分享的照片里有一處特別吸引我的地方。我仔細觀察了照片上石頭上刻的五個字,它們流暢而有特色,但其中有一個讓我感到困惑,“泰山( )石溪”,“泰山”和“石溪”都很明顯,就是中間那個字讓我不確定。有沒有懂行的朋友能告訴我這個字是什么?你有什么看法?
當我看到這塊石碑上的書法時,內心充滿了激動。現在,我迫不及待地想與你分享這份喜悅,希望能帶給你一些啟發和新的見解。同時,我也期待你能分享更多優質的內容,結識更多志趣相投的朋友。
從整體上看,這五個字以罕見的行書形式呈現,書寫風格獨特,展現了穩健而深遠的魅力。這四個字采用了豎式布局,給人以高大挺拔的印象。更令人驚喜的是,這些字之間的間距異常寬松,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你覺得呢?
在這五個字中,“泰”字對我來說是個陌生的詞匯,它具有細長的形態。雖然這個字是左右結構,但它充分展現了一種高大的形象。這讓我有些驚訝,因為在我的印象中,偉人的書法作品中,左右結構的字通常會有明顯的大小對比。
相比之下,“山”字則很好地展示了左右結構的協調性。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左邊部分較大,而右邊部分較小,恰好位于左邊部分的中心位置。此外,右邊部分的撇捺筆畫顯得十分內斂。通常情況下,杰出人物的書法作品會呈現出一種自由流暢的風格,然而在這種情形下,其筆觸卻顯得更為內斂和克制。
無論撇畫還是捺畫,都處理得非常細膩,特別是捺畫,采用了一個簡潔的反捺,盡管筆法含蓄,但卻透露出一種大氣磅礴的氣息。這種表現手法值得我們借鑒,你覺得呢?
至于“石”字,則展現出了不同的書寫風格。按照以往的理解,這個字通常會被寫成扁平且傾斜的樣子,充滿動感。然而,這里的書寫卻打破了常規,主筆豎畫較短,而上方伸出的部分較長,下方伸出的部分則較短,并呈現出一種類似針狀的效果,整體顯得十分清新脫俗。
第三個字在筆畫上進行了簡化,書寫得很高大,上部較為開闊,下部較為緊湊,尤其是最后一筆橫畫,雖然粗重,但卻很短,極具視覺沖擊力,這樣的書寫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綜觀這五個字,它們確實與眾不同,每字都展現出獨特的風格,令人眼前一亮。這也是我第一次見到這樣的組合,不知道你是否有同樣的感覺?
盡管我對其中一個字還不熟悉,但我仍然感受到了無比的激動,希望你也能繼續分享更多精彩的內容!
看到這石頭上的書法,有人會問,為什么有些沒練過書法的人比練過的人寫字要好看?
我說一下我的經歷,記得上小學一年級(1978年)老師教拼音時,我就對后面的漢字雖不認識就能全部臨寫(那時課本漢字都是楷體印刷),看到漢字非常親切索使我用鉛筆照著寫,等老師教到寫漢字時我學得快并且寫的好,受到老師極大的贊揚以至后期小學尚未畢業鋼筆字寫得比全校任何一個老師好,字寫得好與壞完全取決于自身悟性與努力以及興趣,如今回想那時農村條件很差,若得到家長與老師重視以及名師幫助必會是另一番景象。
人的天賦有如人的貌相是各自迥異千差萬別的。有人善跑有人善舞有人善辯有人善演諸如此類不一而足,無不與環境習性愛好及基因遺傳有關。例如,我的一個朋友,無文化不識譜沒有受過專業訓練,但拉得一手好二胡吹的一口好管樂,是民間樂隊的臺柱子,他耳音極好不論什么調子一聽就會不用看譜,比那些學子出身的專業人士強多了。
所以我們得承認人的天賦稟異是不同的,當然天賦再高脫離實踐不加學習和操練也會一無所成。不能唯素質天賦論也不能唯學習訓練論,天賦好不練不學不能成功,天賦差勤學苦練總可以在現有基礎上有所進步的。有些人字寫的好些有些人字寫的差點就是這個道理。字寫的差不代表什么都差字寫的好不代表什么都好。字差的朋友,通過一定的練習你也能寫一手自己滿意的好字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