灘歌鎮,坐落于今甘肅武山縣西南,渭河支流山丹河畔。這座絲綢之路南路茶馬重鎮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宋真宗時期。
原標題:尋隴丨武山白崖溝摩崖石刻,藏著北宋皇家伐木場的秘密
灘歌鎮,坐落于今甘肅武山縣西南,渭河支流山丹河畔。這座絲綢之路南路茶馬重鎮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宋真宗時期。離灘歌古鎮不遠的臥牛山屬秦嶺西端與岷山交會處,臥牛山的白崖溝藏有一處北宋摩崖石刻,千年來“養在深閨人未識”,2023年被甘肅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01
六月中旬,我們去往武山縣灘歌古鎮附近的臥牛山,尋訪一方珍貴的北宋摩崖石刻。
灘歌古鎮
出了灘歌古鎮,公路沿途的村莊逐漸消失,開始出現漫山遍野的森林之時,臥牛山的地界便到了。近看遠觀,連綿起伏的座座山脈之上,皆是綠意融融的山林。山體都因樹木茂密而被遮擋得嚴嚴實實,高低不同的樹木使群山少了些陡峻,卻多了些柔和。
一進山里就開始出現的溪流,也隨著山勢的聚攏,原本開闊平緩的水面,逐漸變得窄小而湍急。
這條溪流就是南河溪。
白崖溝摩崖石刻
行走不遠,就看到路邊矗立著一塊石碑,刻有“白崖溝摩崖石刻”的標識。石碑之后陡峭的山崖上,隱隱似有鐵畫銀鉤的字跡,讓人驚喜莫名。
早在1965年秋天,當地學者漆榮攀爬在崖前的松樹上,抄錄了石刻全文。后來,又有熱愛文史的學者系結兩桿木梯,以漆榮的抄文為底本,逐字進行了核對。石刻共16行,首行6字,次行3字,尾行19字,其余均行20字,共計276字。碑刻十分精美,書藝異常精湛,具有極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和文物鑒賞價值。
學者們辨析的碑文全文如下:
政和八年,歲在戊戌,有詔修建宣德樓、集英殿。八月下鞏州,計置巨材,自五丈至百,亦其數二千三百七十有奇,以轉運、提刑、常平司錢充其費。轉運使張孝純、防御使王子夕、提舉木□葉蒙正實領使事。九月辛巳,合州縣官□董其役。吏益知勸,民不告勞,越十一月己巳畢工,凡一百有九日也。夫臣子享上之忠可謂美矣。
知州事董序道,判州事魏潤博,諸司屬官張菘、高荷、范直方、王南朋、劉燾,編攔將官庫規司錄事蒲慶余,曹官錢野、張侃,隴西令張希荀、丞梅亮,城寨官高公翰、王佖、馮康民、李嗣良、張公彥、馬鈞、周溫之、元燾、趙繼賢、安寔、辛叔杰、盧國華、呂公裕、張巖、王宗、許淳,監木務賈傳、朱憲、李芾,屢集于青竹平之山。咸謂是役也,成功之敏前此未有,不可不書,于是潤博記之于崖,以傳不朽云。田慶、杜千刊字。
02
碑文所列36人,除劉燾外,只有四人姓名可考。碑文中的張孝純系熙河路轉運使,其后于1123年任河東安撫使、太原知府。諸司屬官高荷,荊南人,自號還還先生,曾拜黃庭堅學習杜詩。晚年為童貫客,任蘭州通判,以涿州知州終。范直方,系北宋名相范仲淹曾孫,曾任刑部員外郎。由此可見,白崖溝石刻的珍貴。
這方摩崖石刻記述了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皇帝下詔重修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被大火焚毀的皇宮宣德樓、集英殿,由熙河路(治所在今臨洮縣)轉運司、提刑司、常平司出資,轉運使張孝純、防御使王子夕、提舉木伐司葉蒙正具體負責在青竹平(今灘歌清水平)采伐木材的事跡。
摩崖石刻所在區域
為什么汴京修復宮殿,要到渭河上游的武山伐木?
現在從天水到武山間,渭河沿岸,除南山有少數林地外,幾乎沒有成材的森林,到處是農田莊舍,豈知在千年前的宋朝,從寶雞開始,經隴山,沿渭河西溯,直至武山、漳縣境內,這一帶的南山,自古竹木成林,松柏參天……
重修宣德樓和集英殿作為大宋的“形象工程”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汴京坐北朝南,由處于同一中軸線的外城、里城、皇城構成。宣德樓(宣德門)系皇城正門,也是京都標志性建筑。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從宣德樓向南到里城的朱雀門,是一座闊為二百余步的宮廷廣場,中央官署分列兩旁,建筑特別壯美,被稱為京都的“御街”。入宣德樓正門,是宮城內最大最高,可容納數萬人的大慶殿,其西為集英殿。集英殿始建于趙匡胤初年,原名廣政殿,1032年更名為集英殿,宋徽宗政和五年又改名右文殿,是皇帝策試進士和每年舉行春秋大宴的場所。
重修如此重要的宮殿,柱梁自然要最好的巨木,徽宗的詔書于政和八年八月下達熙河蘭會路之鞏州(今甘肅省隴西縣),各級官員不敢怠慢,匯集在青竹平籌劃勘察農歷九月初二開工,十二月二十一畢工,共109天,采伐五丈至十丈巨木2370余根。
有學者解讀說碑文的書丹者劉燾,浙江長興人,蘇軾弟子,“善書法,筆勢遒勁”,深受黃庭堅的賞識,然而他記載的并不是“伐木丁丁,鳥鳴嚶嚶”的風雅之事,而是明明白白的苛政。
03
這一苛政從北宋王朝一建立就開始了,持續了近百年。從北宋建元起,朝廷在渭河上游第一次采伐木料,961年,即北宋建立的第二年。這一年,高仿出任秦州(今甘肅省天水市)知州。
高仿在巡察轄境時發現,秦州“多巨木”,州西北的夕陽鎮(今天水市新陽鎮),“連山谷多大木”,而大、小洛門(今天水市武山縣洛門鎮境內)“皆巨材所產”,熙河一帶更是“山林久在羌中,養成巨材,最為浩瀚”,而百廢待興的開封城正在大興土木,要興建街坊相連、樓舍彌望的大都市,全城都急需大量優質木材。
高仿認為,若將渭河上游采伐的木料運到汴京,不僅可以解決急需木料的問題,還有豐厚利潤可賺。于是高仿立即招募300名士兵,建立采務造——也就是現在的伐木場,開始開辟從天水溯渭河向西,直達武山的伐木通道。
渭河上游的地區“一排排巨大樹木被砍伐之后,順著山林間一道道‘溜槽’被滑到山腳,人運車拉,搬運到渭河岸邊。然后,這些來自渭河上游的西秦嶺北坡,甘肅境內武山、甘谷一帶的千年松柏,將從這里啟程,乘著波濤洶涌的渭河巨浪一路東進,途經關中,從陜西潼關附近進入滾滾東去的黃河,直抵正在建設中的汴京?!边@些木材成為京城那些崔嵬殿宇的屋梁。
最初的采伐,是在便于運輸的渭河岸邊附近的山嶺。到了后期,渭河水運便利的地方的可用之材被砍伐殆盡,專為朝廷組建的砍伐運輸隊伍,不得不向渭河兩岸更南或更北的林區推進。
到了此塊摩崖石刻刻寫之時,為了完成徽宗的詔令,地方官員走遍附近山嶺之間殘存的森林后,他們終于在武山縣南部秦嶺深處的灘歌一帶,找到了符合朝廷要求的用材林——南河源頭附近的青竹坪。
武山臥牛山
可以看到,如今的臥牛山區,山間大部分地方長的是低矮的灌木,偶爾只能看到碗口粗細的松樹。這些情形,很難將其和石刻中記載的此地山中長滿“巨木”的情形聯系起來。
出于時代所限,生活在千余年前的宋人不可能清晰地認識到林木所具有的巨大的生態功能,持續百年的伐木國策,使得渭河上游地區缺少植被涵養,水土大量流失,此前清澈的河水成為滾滾濁流,徑流量也大為減少,后世的史書關于渭河航運的記載便屬鳳毛麟角。
于是,這方摩崖石刻記錄了渭河上游從“萬木參天”到“旱腰帶”的千年生態之變,成為一塊警醒牌,昭示后人要愛護森林資源,一旦亂砍濫伐,綠色生態修復任重道遠。
來源|奔流新聞(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歡迎留言、轉發、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