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國外長王毅的歐洲之行本應是中歐建交50周年的“慶典序幕”——他與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舉行第十三輪戰略對話,與德國外長瓦德富爾深化安全協作,同法國探討人文交流。然而,歐盟卻在最后一刻叫停原定于中歐峰會簽署的氣候行動聯合聲明:除非滿足一個條件——中國必須承諾更激進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
歐盟氣候行動委員胡克斯特拉直言:“只有聲明包含具體減排措施并展現足夠雄心時,它才有意義?!边@一表態將氣候議題從合作領域瞬間轉變為政治籌碼。表面看,歐盟在氣候問題上的“高標準”似乎源于環保責任,但更深層的原因,卻藏在歐洲日益焦灼的經濟困境中。數據顯示,2024年德國制造業PMI指數雖升至34個月新高,但仍低于50的榮枯線,汽車銷量較2019年暴跌18%。當法國財政部長隆巴爾公開呼吁“歐盟必須更廣泛設置對華貿易壁壘”時,當德國汽車供應商協會報告62%企業面臨產能過剩、年內裁員萬人時,氣候議題的本質已不言而喻:歐盟試圖以環保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
歐盟對華戰略的撕裂感在此次事件中暴露無遺。一方面,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向王毅承諾“堅持一個中國政策”;另一方面,其領導層卻在氣候聲明上發難。這種矛盾源于三重困境:首先,歐盟將中國定義為“合作伙伴、競爭者、制度性對手”,但實際操作中,“對手”維度不斷擠壓合作空間。例如,歐盟不顧中方反對執意對中國電動車加征關稅,卻對自身白蘭地傾銷事實避而不談。
其次是美國陰影下的戰略搖擺。歐洲希望重建制造業,無法承受中國廉價進口的沖擊。而特朗普政府對歐輸美商品的關稅威脅,更迫使歐盟以對華強硬“表忠心”。另外,歐盟內部對華態度嚴重分化——德國強調“可信賴的合作伙伴”,法國鼓動“全領域貿易壁壘”,匈牙利等中東歐國家則堅持務實合作。這種分裂使歐盟難以形成連貫策略,只能借氣候議題等“軟抓手”施加壓力。事實上,中國非化石能源占比已達17.9%,十年間碳排放強度降幅超34%。這組數據直指核心矛盾——歐盟要求的并非行動,而是政治姿態。
王毅在布魯塞爾的發言更點明底線:“中國不是美國,不能用美國道路鏡像中國”;臺灣問題等核心利益“沒有妥協余地”。中方的態度始終如一,氣候合作須建立在相互尊重基礎上,而非單方面要價。正如中歐電動車談判的現狀——技術問題已解決,“臨門一腳”取決于歐盟能否擺脫政治操弄。
當前局勢暗藏兩種可能:樂觀來說,歐盟若回歸務實,或可收獲雙贏。例如德國外長瓦德富爾強調“德中貿易支撐百萬就業”,中國對歐投資若能轉向“本地化生產”(如寧德時代在德建廠),既可緩解歐盟產業焦慮,又能延續綠色合作;悲觀的話,歐盟若堅持將氣候聲明與貿易博弈捆綁,可能重蹈“峰會縮水”覆轍——此前中方已壓縮原定兩天的議程,取消歐盟領導人赴合肥的經貿行程。
中歐關系50年的歷程證明,“差異”從未阻礙合作,“對抗”卻總會雙輸。當歐盟以氣候承諾為籌碼時,或許該重溫王毅的提醒:“當前歐洲的挑戰不在中國,而在能否真正自主。”若歐盟繼續在“貿易保護”與“戰略依附”間搖擺,不僅氣候聲明難以落地,更可能錯失歷史性機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