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橫刀立馬的彭大將軍一生中,曾有4次戰役指揮經歷被其視為敗績,而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正是其中之一。
以往幾任志愿軍領導人在談及第五次戰役的戰果時,時常提到的一個詞就是“不圓滿”或者“很不圓滿”。用彭老總本人的話講:
毋庸置疑,在教員和彭老總等人看來,第五次戰役之所以出現并不“圓滿”的結局,時任第三兵團副司令員的王近山是負有不可推卸責任的。
王近山是我軍中不可多得的戰將,因作戰勇猛又被大家冠以“王瘋子”的稱號。從土地革命戰爭到解放戰爭,王近山可謂是屢立奇功,深受教員和劉鄧等首長的青睞與認可。
1950年11月,時任12軍軍長的王近山率部離開重慶,而后以志愿軍第3兵團副司令員身份率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由于3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的陳賡剛從越南回京不久就病倒了,因此整個兵團的實際指揮權就落在了王近山這位副司令員身上。
一方面是受此前解放戰爭中全殲國軍美械裝備的王牌主力第18軍的鼓舞;另一方面,3兵團在入朝前接收了一大批蘇制武器裝備援助,極大增加了王近山與美軍“硬碰硬”作戰的底氣。
因此,3兵團尚未入朝,王近山便效仿此前彭老總率參謀人員和精干警衛力量先行入朝的做法,提前進入戰場勘察地形,了解情況。
盡管剛一入朝就經歷了被美軍飛機炸傷左臂的突發事件,但王近山卻絲毫不在意。不久之后,3兵團與全副蘇式裝備的19兵團一同入朝,加上先前入朝參戰的9兵團和13兵團,志愿軍總人數已達50萬之眾。全軍從上到下都充滿了必勝信心。
入朝不久后,氣沖斗牛的王近山更是更是立下了俘虜5000美國兵的“軍令狀。要知道,志愿軍經過前四次戰役后,累計俘虜的“聯合國軍”士兵也不過5300多人。這么說來,王近山的態度多少有些過于樂觀了。
1951年4月19日深夜,彭老總向志愿軍發出了第五次戰役的政治動員令。隨即,中朝軍隊的14個軍沿200多公里寬的戰線上同時發起攻勢。
王近山指揮的第3兵團位于中央位置,目標是從中間劈開美軍的陣型,在戰場發起的第一夜全殲土耳其旅,而后全殲漣川地區的美軍第3師主力。得手后再向哨里城、鐘懸山攻擊前進,協同右翼第19兵團和左翼第9兵團全殲美軍24、 25師。
為了殲滅戰斗力并不弱的土耳其旅,3兵團第12軍將建制內和配屬的炮兵全部交由前沿的第34師和35師。未成想炮兵在前進途中遭遇敵機轟炸,僅有三分之一的火炮送達前線,首夜也僅僅發射了860發炮彈,效果并不佳。
之后,12軍雖然對其發起了猛烈攻勢,但對方卻并不戀戰,稍加抵抗就有序撤離了。這樣一來,原定的全殲土耳其旅計劃就完全落空了。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3兵團右翼的第15軍身上。15軍擔負著殲滅美軍第3師1個團的任務,但因缺乏炮兵支援,僅靠步兵難以沖破敵軍陣地。雖然一開始也攻下了一些陣地,但在敵人優勢火力的攻擊下,陣地又都得而復失。
至此,3兵團全殲美軍1個團的計劃也落空了……
直到此時,王近山才意識到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戰斗力不容小覷。
為了不讓敵軍逃走,王近山下令第60軍主力緊緊咬住并阻擊美軍第25師,為全殲土耳其旅和美第3師做準備。
盡管王近山做了極其周全且積極的部署,但敵軍的機械化行軍速度還是超出了我軍的預期。再加上敵軍遠程炮火和飛機轟炸的雙重打擊下,3兵團尚未摸清敵人脈絡就損失慘重。
更加危險的是,美軍3個師以少量坦克、步兵與志愿軍保持接觸,彼此交替掩護撤退,顯得很有章法。即使一些部隊短暫被圍,也能憑借優勢的火力突出重圍。
12軍的偵查支隊曾設法將清潭川的水泥橋炸斷以遲滯美軍車隊數小時,但同長津湖水門橋一樣,美軍迅速空投輕便橋梁后,又繼續驅車南去。
最終,3兵團在第一階段的作戰中損兵5000余人,但殲敵數量卻非常有限。眼見殲敵條件已失,彭老總果斷停止了第五次戰役的第一階段戰斗。
在之后的第二階段的戰斗中,志愿軍表現要稍好一些,給南朝鮮軍造成巨大傷亡的同時,也在敵人的戰線上撕開一個缺口。但李奇微和范弗利特等人也并非泛泛之輩,他們充分利用美軍在機動性上的優勢,迅速堵住缺口并拉平了防線。
眼看志愿軍后勤補給已經捉襟見肘,戰場形勢隨時有惡化的可能,彭老總當即致電教員,請示撤軍休整。
不過,美軍方面顯然不會坐視志愿軍全身而退,“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立刻下達了全面反撲的命令。一時間,美軍的多個裝甲支隊向我軍后方縱深猛插。
這樣的大規模反擊,確實令志愿軍猝不及防,而受到其沖擊最為劇烈的,當屬王近山指揮的第3兵團。
3兵團原定于1951年5月22日夜北撤,但因15軍撤得太早,致使60軍的左翼迅速暴露出來,作為掩護撤退的第39軍,也因撤退速度過快而導致60軍后方出現了很大一塊空隙。
而在60軍所有部隊中,又屬180師的處境最為危險。原本奉命北撤的他們接到志司“暫不撤收,并于前沿構筑堅固工事阻擊敵人,運走傷員之后再行撤收”的命令,隨即同其他部隊脫了節。
而這個看似模棱兩可的命令,也成為王近山在第五次戰役中最大的失誤之一。
美軍的飛機偵查很快發現了180師的孤立位置,隨即,美韓軍從三個方向包圍了180師。而此時的3兵團已全線告急,王近山手中已無可打之牌,只能電令180師自行突圍。
最終,180師遭遇了慘重的損失。據60軍戰后統計,此戰180師共失蹤5572人,其中大部被俘;損失的各級干部高達600余人。整個第三兵團在第五次戰役中被俘人數超過6000人,總傷亡達到10902人,斃俘敵人僅3600余人。
第五次戰役結束后,第3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60軍軍長韋杰遭到了彭老總的嚴厲批評,據王近山子女后來回憶:
之后,奉命入朝的3兵團司令員陳賡在聽取各部隊的匯報后,最終得出了此戰3兵團戰績不佳的幾個關鍵因素:一是干部不夠健全;二是缺乏通信聯絡工具;三是自動火器和其他兄弟部隊相比也差很多。
對于王近山,陳賡也直言不諱的指出對方的過失,即太想一口吃成個胖子,以為與美軍作戰如同與老蔣的部隊那樣砍瓜切菜一般,想一下子全將敵人消滅完是不現實的。
講到最后,陳賡還連連發出反問:“這怎么可能呢?!”
不過,正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王近山雖然在第五次戰役中有著明顯的失誤,但教員和彭老總都沒有過多的責怪他,而是繼續委以重任。
而王近山也確實知恥而后勇,在上甘嶺戰役中大敗范弗里特,硬是將各種優勢集于一身的美軍遲滯在這片狹小的地域上,無愧于一代戰將的稱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