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說“青瓦臺詛咒”。青瓦臺是韓國總統府,相當于咱們的白宮或者中南海,但這地方似乎自帶“晦氣”。從1948年韓國建國以來,總統們下臺后的結局一個比一個慘。李承晚被趕下臺后流亡夏威夷,窮困潦倒地死在那兒;
樸正熙被自己的情報部長開槍打死;全斗煥和盧泰愚因為貪腐和軍事政變被判刑;盧武鉉受不了政治壓力跳崖自殺;李明博和樸槿惠,一個因為收受賄賂,一個因為“親信干政”,雙雙鋃鐺入獄。這么一看,青瓦臺簡直成了韓國總統的“職業殺手”。
但文在寅不一樣。他2022年5月卸任,到現在三年多過去了,別說坐牢,連被檢察院傳喚的消息都沒傳出來。這在韓國政壇絕對是個奇跡。要知道,韓國人有個習慣,總統一卸任,反對派和檢察機關就跟聞到血腥味的鯊魚一樣撲上來,能查的絕不放過。可文在寅愣是沒給對方下手的機會。他是怎么做到的?答案藏在他卸任后的生活和在任時的布局里。
文在寅卸任后沒留在首爾,而是直接回了老家——慶尚南道梁山市平山村。這地方是個典型的韓國農村,離首爾200多公里,安靜得很。他和夫人金正淑在這兒安了家,住在一棟樸素的房子里,周圍是田野和山坡,跟首爾的燈紅酒綠完全是兩個世界。
文在寅回了村里,沒閑著,直接干起了農活。他種了紅薯、土豆、大白菜,還養了幾只雞。早上起來,他就穿上舊衣服,戴個草帽,拎著水桶去田里忙活。中午回來,曬曬太陽,喝杯茶,下午再去地里轉轉。
有人拍到他扛著鋤頭,滿頭大汗的樣子,乍一看跟普通農民沒啥兩樣。他還挺享受這種生活,偶爾在社交媒體上曬曬自己種的菜,配一句“今天收獲不錯”,語氣平淡得像在寫日記。
這可不是作秀。文在寅從小家境一般,年輕時也吃過苦,干農活對他來說不算啥新鮮事。卸任后,他也沒雇什么幫手,全是自己和夫人親手打理。村里人說,他經常跟鄰居嘮嗑,問問誰家種的菜長得好,誰家的雞蛋賣得便宜,特別隨和。
除了種地,文在寅還開了家小書店,叫“平山書肆”。這店不大,就在村里一棟老房子改的,里面擺滿了書,歷史、文學、哲學啥都有。他自己當老板兼店員,每天整理書架,接待來訪的人。
書店不光賣書,還免費對外開放,誰想看書都可以去坐坐。文在寅還喜歡給人推薦書,比如《哈爾濱》,講的是韓國獨立運動英雄安重根的故事,他說這本書讓他很有感觸。
這書店開了以后,平山村的名氣大了不少。很多人慕名前來,有的是來看前總統的,有的是真想買書。不管啥目的,游客多了,村里的經濟也跟著沾光。文在寅沒想著靠這個賺錢,書價定得挺低,賺來的錢還拿去修了村里的路。他自己說過:“我就是想讓村里熱鬧點,大家日子好過點。”
最關鍵的是,文在寅卸任后徹底跟政治劃清了界限。他不接受采訪,不發政治評論,連社交媒體上都只發些種菜養雞的日常,連一句敏感話題都不提。有人問他對現政府咋看,他直接回:“我現在就是個普通人,不摻和這些。”這種態度,擺明了是不給任何人抓把柄的機會。
文在寅能過上這么安穩的日子,靠的可不只是運氣。他在任時的政治手腕和卸任后的生活選擇,疊加起來才有了今天的局面。
文在寅當總統的五年,干了不少大事,其中好幾項直接影響了他卸任后的處境。韓國檢察系統以前是個大麻煩,權力太大,幾乎可以隨便查誰,甚至能左右政治局勢。好多前總統下臺后被整,都是檢察院帶頭干的。
文在寅上臺后,下了狠心改這個系統。他推動了《檢察改革法案》,把檢察院的調查權分出去一部分給警察,還成立了“高級公職人員犯罪調查處”(簡稱“公搜處”),專門查高官腐敗。這等于把檢察院的牙給拔了幾個,削弱了它搞政治報復的能力。
這招對他自己有啥好處?簡單說,他卸任后,檢察院想隨便給他扣帽子沒那么容易了。公搜處的設立也讓調查程序更透明,反對派想借機搞他,得拿出真憑實據,不能像以前那樣隨便編個理由就動手。
文在寅還特別重視反腐。他在任時通過了《金英蘭法》(正式叫《禁止不正當請托與財物收受法》)的修訂版,加強了對公職人員的監督。這法要求官員不能隨便收禮,金額超過一定限度就得報備,連吃飯請客都有嚴格限制。他自己帶頭遵守,五年總統任期,幾乎沒傳出過啥貪腐丑聞。
這點很重要。韓國前總統被查,大多是因為貪腐問題抓住了尾巴。李明博收三星的錢,樸槿惠拿閨蜜的“好處費”,這些都成了他們入獄的導火索。文在寅沒這方面的黑點,反對派想翻舊賬也翻不出啥來。
文在寅在任時,雖然推了不少改革,但整體風格偏溫和,不像有些總統那樣搞得你死我活。他跟保守派不對付是真,但沒把對方往死里逼。比如對樸槿惠的處理,他沒親自下場喊打喊殺,全交給司法走程序。這種做法雖然讓支持者覺得不夠解氣,但也少結了些死仇。卸任后,保守派想報復他,找不到特別狠的理由。
文在寅卸任后的低調生活,不是隨便玩玩,是有深意的。他用實際行動告訴大家:我已經退出江湖了,別拿我當威脅。
種地、開書店這些事,看起來簡單,但效果不簡單。韓國人看到文在寅扛鋤頭、曬紅薯,跟自己爸媽一個樣,誰還好意思把他當“政治威脅”?他在書店里跟游客聊天,推薦書的時候也沒啥架子,有人問他當總統啥感覺,他笑笑說:“累啊,現在這樣挺好。”這形象多接地氣,民眾自然對他多幾分好感。
韓國政治圈從來不缺熱鬧,新總統上臺后,老總統被拿來當靶子是常事。文在寅很清楚這點,所以他從不摻和現政府的任何爭議。現任總統尹錫悅上臺后,推翻了不少文在寅的政策,比如最低工資改革和對朝政策。文在寅一句都沒吭,連個聲明都沒發。這不是他沒意見,而是他知道,多說一句都可能給自己惹麻煩。
這種低調,等于給自己加了層保護殼。民眾覺得他已經“退隱”了,反對派也找不到理由把他拉回政治漩渦。時間一長,大家也就懶得盯著他了。
除了文在寅自己的努力,外部環境也幫了他一把。過去幾十年,韓國每次換總統,都是一場“清算大會”。新上臺的政府總想著把前任拉下馬,民眾剛開始覺得解氣,后來慢慢看膩了。
李明博查樸槿惠,樸槿惠查盧武鉉,結果自己也跑不掉,大家開始覺得這種政治報復沒啥意思,還拖累國家發展。文在寅卸任時,正趕上這種反思的高潮,社會對“再抓一個前總統”沒啥熱情了。
韓國司法系統這幾年也在進步。以前檢察院想查誰,隨便找個理由就能上手,現在程序要求嚴格多了。文在寅在任時推的改革,也讓法律環境更透明,想搞政治清算得有真證據,不能隨便亂來。這點對他卸任后的安全是個保障。
文在寅能逃脫“青瓦臺詛咒”,不是靠運氣,而是靠智慧。他在任時給自己鋪好了后路,卸任后又懂得急流勇退,把自己從政治靶子變成普通老頭。這種“大智若愚”的做法,既保住了晚年的安穩,也給韓國政壇留了個值得琢磨的樣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