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依據權威資料并融合個人見解進行撰寫,具體資料詳述在文中及文末。
菲律賓國防部長再次對中國發起指責,一方面呼吁中國率先銷毀核武器,另一方面重提南海議題,并表示無論美國總統是否為特朗普,短期內中國都不會與菲律賓爆發戰爭。
近年來,菲律賓多次派遣船只進入中國實際控制的仁愛礁、半月礁等海域,試圖以低烈度摩擦引發國際關注,從而制造輿論壓力。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立陶宛也在此時插手南海問題,鼓勵菲律賓“批評”中國在南海的行為。面對這些挑釁,中方又將如何應對?
菲防長言論的深層邏輯
2025年7月9日,菲律賓國防部長特奧多羅在接受路透社采訪時語出驚人,他指出:“不管特朗普是否仍擔任美國總統,中國近期都不太可能與菲律賓在南海爆發軍事沖突。”他的這種判斷并非毫無根據。
從軍事角度來看,菲律賓近期獲得了外部力量的支持:日本計劃向其提供六艘二手驅逐艦,這些軍艦的排水量優于現有艦艇,被視作抗衡中國的“籌碼”。
此外,菲律賓正與美日澳等國推進“單一戰區”戰略,計劃于2025年底設立統一協調中心,旨在將南海與東海納入同一軍事行動范圍。
這種外部軍事支持讓菲律賓產生了“借力打力”的幻覺。從政治層面來看,菲律賓國內的中期選舉形勢也不容忽視。
馬科斯政府的支持率持續走低,民調顯示僅有四分之一的民眾對其執政表現滿意。通過炒作南海議題,菲方試圖轉移公眾注意力,營造“堅定捍衛國家主權”的形象以爭取更多選票。
不過,選舉結果表明,民眾更關心民生問題而非對外強硬姿態,這也暴露出菲政府政策方向的偏差。而特奧多羅要求中國銷毀核武器的言論,看似荒唐卻另有深意。
《東南亞無核武器條約》原本是東盟推動的區域無核化倡議,但菲律賓方面有意曲解該條約內容,試圖為美國在菲部署核武器鋪平道路。
實際上,中國早已批準該條約,而美國至今未簽署。菲律賓此舉顯然是在配合美國的戰略意圖,企圖將南海問題納入其“印太戰略”體系之中。
菲律賓的挑釁與立陶宛的“攪局”
除了口頭上的施壓,菲律賓近年來在南海的實際動作愈加頻繁,多次派出海岸警衛隊和漁船非法闖入中國管轄海域。
2025年6月15日至18日,菲律賓組織多艘船只擅自進入南沙群島半月礁、艦長礁附近水域,中國海警依法依規進行處置,現場操作專業且有序。
此前的1月24日,菲船只還曾在鐵線礁實施非法采樣作業,被中方艦機警告后撤離。此類事件并非偶然,而是菲律賓“綜合群島防御構想”的一部分,目的是通過高頻次挑戰制造“事實存在”。
此外,自2024年以來,菲律賓加快了軍事現代化步伐,計劃部署第二套中程導彈系統,并從美國接收反艦導彈裝備。
這些軍事部署表明,菲律賓正試圖通過增強軍備,在南海獲取更多博弈資本。
與此同時,立陶宛的介入也為南海局勢帶來了新的不確定性。2025年6月30日,立陶宛國防部長薩卡利埃內與特奧多羅簽署防務合作諒解備忘錄,公開宣稱要共同應對中俄所謂的“威脅行為”,并鼓勵菲律賓“譴責”中國在南海的活動。
立陶宛此舉實則是為了提升自身國際影響力,希望通過強硬對華立場取悅美國,緩解其在涉臺問題上造成的外交困境。盡管立陶宛無法為菲律賓提供實質性的軍事援助,但其北約成員國的身份讓菲方誤以為能借此獲得更多外部支持。
中國的戰略回應
面對菲律賓的持續挑釁,中國采取了冷靜而有力的應對策略。中國海警與海軍已在南海實現常態化巡航,通過執法與軍事存在,逐步強化對爭議海域的控制力度。
2024年,中國頒布新版《海岸警衛隊法》,明確了領海執法權限,并在黃巖島等地劃定領海基線。
這些舉措通過法律與實際行動相結合的方式,清晰傳達了中國的主權主張。中國海警船在仁愛礁等地的執法行為,既有效回擊了菲律賓的挑釁,又成功避免了局勢升級,體現了高度的戰略克制。
在外交領域,中國外交部多次召見菲律賓駐華大使,表達嚴正立場。王毅外長在東亞合作系列外長會議上明確強調,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擁有充分法理支撐,任何非法裁決都無法動搖這一事實。
針對立陶宛的干預,中方則通過召見使節、發表聲明等方式,敦促其停止損害中國核心利益的行為。
除了軍事與外交手段,中國也在經濟層面展開反制措施。2025年1月至5月,中菲雙邊貿易雖同比增長5.4%,但中國對菲律賓香蕉進口驟降33%,水果總體進口量下降20%,這直接沖擊了菲律賓農業出口。
同時,中國逐步削減對菲律賓的經濟援助,導致其出口市場萎縮,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受阻。
此外,中方對菲律賓前參議員托倫蒂諾實施制裁,禁止其入境中國大陸及港澳地區,展現出“有來有往”的堅定態度。
在多邊機制方面,中國積極推動“南海行為準則”磋商。截至2025年4月,相關案文已完成三輪審議,中國與東盟國家在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框架下的合作不斷深化。
這種“規則先行”的做法,與菲律賓拉攏域外勢力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彰顯了中國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誠意。
地區局勢與未來展望
菲律賓的挑釁本質上是一場“戰略賭博”,其試圖借助外部力量、制造地區緊張氛圍來謀取政治利益。然而,這種做法不僅背離東盟追求和平與發展的共識,也將菲律賓置于大國博弈的風險之中。
例如,美國通過提供軍事基地、聯合軍演和武器援助,鼓勵菲律賓在南海制造緊張局勢,其真正目的并非幫助菲律賓贏得爭端,而是利用其牽制中國,分散其在亞太地區的戰略資源。
日本則借機擴大在南海的影響力,通過向菲律賓出售二手軍艦,既處理了老舊裝備,又在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中扮演了更積極的角色。
像立陶宛這樣的中小國家參與其中,則主要是為了向美國和北約示好,以換取國際支持。這些外部力量的介入,使得南海問題由雙邊爭端演變為地區博弈的縮影。
從長遠來看,中國在南海的戰略耐心與布局將主導局勢走向。隨著中國在南海、臺海方向準備日益完善,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布局或將面臨根本性挑戰。
一旦臺海問題得到妥善解決,美國的“印太戰略”將失去關鍵支點,其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影響力也將大幅削弱。屆時,作為美國盟友的菲律賓,其戰略價值將大打折扣,其在南海的挑釁行為也將失去外部支撐。
結語
當前,南海局勢正處于歷史轉折的關鍵節點,中方始終秉持開放對話的態度,同時也已做好應對各種挑戰的準備。
而菲律賓或許終將意識到,自己面對的不僅是一個愈發強大的鄰國,還有一個不再由美國主導的新區域秩序。
信息來源原文記載于環球時報2025-7-9關于《破解菲美協同的“南海話語陷阱”》原文記載于環球網2025-7-6關于《日媒爆“日本將向菲律賓出口六艘二手驅逐艦應對中國”,中方已多次明確表態》原文記載于觀察者網2025-7-1關于《立陶宛防長跑菲律賓碰瓷中國:我們都有個“敵對鄰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