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日本佐賀這事不是“魚鷹”本身,而是整個日本對美軍事依賴的一個縮影。一架飛機,攪得百姓上街流淚,攪得漁民冒汗舉牌子抗議,不是因為大家矯情,而是這玩意兒摔死人已經(jīng)不是一兩回了。
這個“V-22魚鷹”,從技術(shù)角度說確實有點“野路子”——又能像直升機那樣垂直起飛,又能像固定翼飛機那樣高速巡航。但美軍自己用著都覺得是個燙手山芋,事故率高、維護難、噪音大,從2000年到現(xiàn)在死了五十多個人,2023年駐日美軍還剛剛出事,一架掉進海里,八個人一個都沒救回來,連殘骸都撈了幾天。
結(jié)果就是這樣一個“事故大戶”,自衛(wèi)隊還硬要給它“落戶佐賀”,民眾抗議十年沒用,一早一晚,該來的還是來了。9號早上那架魚鷹從千葉飛過來那一刻,其實就已經(jīng)宣布了一個現(xiàn)實——這片地方,已經(jīng)不是你們漁民說了算的了。
說什么“國家安全”壓倒一切,說什么“日美同盟是基石”,說到底都是在拿老百姓的命去湊戰(zhàn)略布局的數(shù)。說得好聽點,是“戰(zhàn)略后方”,說得直白點,就是當緩沖區(qū)了。魚鷹不是運輸機,是空中炸彈,誰家會歡迎這種鄰居?
佐賀人為什么哭?不是為了今天這一架,而是他們知道,這不是結(jié)束,而是開始。17架魚鷹,一個接一個要落地,白天飛晚上飛,排水系統(tǒng)進海里,魚死了,稻田也難保,誰還敢種地下海?更別說這玩意兒哪天又栽了,掉在人家屋頂上誰負責?
而且這事從頭到尾就不是地方說了算。2014年政府拍腦袋說要部署,到2020年先放在千葉“臨時駐扎”,到現(xiàn)在一架架往佐賀拉,期間民眾抗議、議會表態(tài)、專家警告全都無效。佐賀縣知事也只能象征性喊兩句“請重視民意”,真打起來還不是得乖乖讓地?
這就是典型的“地方自治”與“對美承諾”之間的沖突。更諷刺的是,每次出事都先讓自衛(wèi)隊背鍋,美國那邊拍拍屁股走了,日本自己人還得賠錢、處理媒體、應付議會。你說這像話嗎?魚鷹摔死的,是美國兵,但掉下來的地點,一次次都在盟國家門口。日本真以為自己能靠這架飛機保平安嗎?還是說,它其實早就決定,把“危險”當做交易的一部分,換取華府的一句“你是重要伙伴”?
我們中國人看這事,其實早就看明白了。美國玩的是“區(qū)域軍事外包”,把前線推到離自己越遠越好,把代價讓盟友自己去消化。臺灣如此,日韓也是一樣。你以為這架飛機是給日本的?不,它是美軍未來亞太快反體系的一環(huán),誰敢動美艦、動臺海、動南海,它就得飛過去“送人”,只是順手把駐地放在了佐賀而已。
所以你說,這事跟我們有關(guān)系嗎?很有。佐賀的今天,說不定就是別人的明天。當你的安全,成了別人的武器系統(tǒng)配套件,那你再怎么喊,也不過是背景音罷了。
真正要想擺脫這種命運,得有主心骨,有自主權(quán),有產(chǎn)業(yè)鏈,有能說“不”的實力??恐鴦e人給你畫的戰(zhàn)略地圖,遲早都得掉進別人的坑里,連著把自己的老百姓也賠進去。你要是覺得這是聳人聽聞,那你去問問佐賀那幾個哭著舉牌子的老人,他們是怕了什么——怕的不是魚鷹,是這個國家已經(jīng)不屬于他們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