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美”法案是特朗普第二任期的核心立法,于2025年5月22日在眾議院以215比214的微弱優勢通過,6月28日在參議院以51比50通過,副總統J.D.萬斯投下關鍵一票。
法案涵蓋減稅、能源政策、移民執法和社會福利改革,總頁數近900頁,號稱“整合共和黨優先事項”。特朗普將其稱為“美國優先的里程碑”,承諾通過減稅和傳統能源支持刺激經濟增長,法案的細節卻引發廣泛質疑。
法案的核心是大幅調整能源政策,它終止了《通脹削減法案》中對太陽能、風能和電動車的稅收優惠,要求2027年后投入運營的可再生能源項目不再享受抵免。
同時,法案對使用中國材料的項目加征新稅,禁止與中國等“受關注外國實體”合作的企業獲得補貼,這些限制直接沖擊美國清潔能源產業。
據美國清潔能源協會估算,法案可能導致項目成本上升20%,消費者電費上漲8-10%。此外,法案廢除了甲烷排放限制,為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開采松綁,允許在聯邦土地和墨西哥灣增加租賃銷售。
法案通過的背景是共和黨在2024年選舉中重奪參議院多數席位,并在眾議院保持微弱優勢。特朗普利用這一政治窗口,聯合眾議院議長邁克·約翰遜,強力推動法案。
投票過程充滿戲劇性,共和黨內財政保守派如托馬斯·馬西和沃倫·大衛森一度反對,迫使領導層承諾提前實施醫療補助工作要求并進一步削減清潔能源補貼。民主黨則全體反對,眾議院少數黨領袖哈基姆·杰弗里斯發表長達8小時44分鐘的演講,抨擊法案“劫貧濟富”。
市場方面,清潔能源板塊應聲下跌,Shoals Technologies一周內市值蒸發17%。企業層面,德國寶馬暫停美國電動車工廠擴建,韓國LG化學推遲電池廠合作。
美國70%的鋰電池材料依賴中國供應鏈,法案的貿易限制導致材料成本飆升,部分初創公司直接擱淺項目。法案可能使2030年美國消費者能源成本增加160億美元,清潔能源崗位流失83萬個。
國際反應同樣強烈。歐洲能源公司加大對中國光伏組件的采購,2024年中國光伏出口額已破紀錄,歐洲市場占有率達78%。沙特阿拉伯宣布投資千億美元建設太陽能矩陣,吸引西方AI數據中心。
巴西和阿根廷啟動共同貨幣計劃,試圖擺脫美元影響。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警告,美國國債突破40萬億美元可能引發信任危機,但特朗普政府似乎未予重視。
中國新增光伏裝機1.8億千瓦,同比增長55%,總裝機超9.8億千瓦,約等于40座三峽電站。風電裝機增長12%,出口連續兩季度領跑全球。不僅自用清潔能源,還向東南亞、中東和非洲輸出技術,在“南南合作”框架下簽署多項綠色項目協議。
國際能源署預測,到2030年,中國將占據全球光伏市場的65%。相比之下,美國的政策轉向傳統能源,被國際清潔能源研究協會形容為“自廢武功”。
法案通過后,美國社會分裂加劇,特朗普的支持者在X和Truth Social上高喊“美國優先”,指責弗里德曼和《紐約時報》“替中國說話”。
傳統媒體則持續分析法案的危害,《華盛頓郵報》稱其為“能源政策的倒退”。特朗普對此毫不在意,他在X上發帖:“假新聞又在胡扯,美國會更強!”他利用爭議擴大影響力,繼續主導輿論場。
埃隆·馬斯克是法案的堅定反對者,他多次公開批評法案“摧毀就業”,稱其削弱美國競爭力。2025年6月,他在X上表示,若政策不變,特斯拉可能將電池項目轉移到墨西哥。馬斯克的表態反映了科技行業的普遍擔憂:法案的保護主義可能逼走投資和技術人才。
2025年6月,紐約、洛杉磯等地爆發示威,民眾反對法案削減醫療補助和社會福利。民調顯示,42%美國人反對法案,僅23%支持,低收入群體反應強烈。民主黨發起宣傳攻勢,稱法案讓1100萬人失去醫保,2400萬人保費上漲。共和黨內也出現裂痕,部分議員擔憂財政赤字和選民反彈。
美國在全球能源技術交流中的話語權減弱,歐洲和亞洲的合作論壇上,中國的參與度顯著提升?!都~約時報》在一篇社論中感慨:“特朗普的法案讓美國退出了未來。”
這場能源博弈的結局已初見端倪,特朗普的“大而美”法案未能讓美國“再次偉大”。
弗里德曼的諷刺一語成讖:中國正以驚人速度邁向“全球電力國家”,而美國卻在關鍵時刻選擇了回頭路。這不僅是一場政策的較量,更是一個時代的分水嶺。
參考資料
美國“大而美”法案落地:減稅或支撐經濟,赤字擴張或利空美債 澎湃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