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解放軍歷經數次軍改,如今保持著五大戰區共13個集團軍的部署。
而13個集團軍的番號是從71至83,并未從1開始,這樣規定是有什么特殊含義嗎?
非要說的話,其實沒有什么動蕩人心的特殊含義,主要還是為了便于日常管理和戰時安排部署。
【解放軍集團軍】
從71開始便于日常歸檔管理
回顧中國近現代建軍史,不難發現解放軍在歷史上的軍番號最多排到了第70軍。
但需要注意的是,歷史上解放軍沒有完全占滿從1-70的軍番號,像56/57/59這三個軍番號就沒有啟用過。
而跳過這幾個軍番號,實際上也沒有什么特殊含義。
主要是因為我軍在最開始統一番號的時候,留出了一些“空額”,以便于日后建立新的師級部隊、軍級部隊時補足。
【解放戰爭時期的解放軍】
要知道我軍首次在全軍范圍內統一番號,還在1948年11月,這個時候正處于解放戰爭后期,經常有民眾懷揣壯志志愿參軍。
此外戰役戰斗結束后,也有國民黨敗軍或起義軍加入我軍,如果不留出一定的“空額”,緊著解放軍實際人數設置部隊番號,后續還要一遍遍的修改,非常麻煩。
像上述三個一直沒有啟用的軍番號就是“空額”,其中56和57被分配給了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原想著四野入關后因戰事需要得擴充隊伍,剛好就安排上了。
【解放戰爭時期的第四野戰軍】
但四野入關之后戰局已經明朗,四野即便參戰也規模不大,不太需要進一步擴充隊伍,于是乎56和57兩個軍番號就一直沒有啟用。
59則被分配給了中原野戰軍,也主要是考慮到作戰可能會遇上起義部隊,留待收編。
而59本來是打算成編的,主力暫定為原江漢軍區12縱隊,但沒成想解放速度太快,導致作戰一線的部署需要更改,原江漢軍區12縱隊與其他部隊進行了合編,59就這樣空了下來。
【中野解放軍戰士行進于山間】
不過隨著國內國外大定,基于解放軍建設的需要,我國開始有計劃的進行裁軍。
多次裁軍后,解放軍陸軍最終保留下13個集團軍,分屬五大軍區管轄,而這個時候,13個集團軍的軍番號已經互不相連了。
這不太符合基礎的數字使用習慣,在日常管理歸檔時很不方便,于是我軍就打算啟用新的番號。
且這新番號最好不要從1開始,就像上文說的,從1-70的絕大多數我軍都用過了,再使用的話有些部隊的番號就和老番號重疊了,這不太方便戰時安排部署。
【解放軍部隊】
當然了,除此以外,我軍新的軍番號被安排從71開始,也可以避免“撤哪個番號、保留哪個番號”一類的問題。
從精神和情感方面“保護軍人”
于常人來說,“番號”可能就只是數字,但于軍人而言,番號是他們精神意志的象征和情感的寄托,沒有一個軍人能毫無所動的接受自己所處部隊的番號被撤。
而這會對撤軍事宜造成影響,換句話說就是會干擾解放軍現代化建設進程。
【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推行了“百萬大裁軍”】
這可不是危言聳聽,在解放軍建設歷史上是有發生過一些功勛部隊不愿意接受番號被撤的結果,然后聯名上訴的。
比如說鐵道兵部隊,1985年“百萬大裁軍”的時候,鐵道兵部隊自上而下都不情愿離開,陳再道將軍更是多次與鄧公溝通,鄧公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服了陳再道將軍,鐵道兵部隊最終接受被撤的結果。
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對陳再道將軍這樣為鐵道兵部隊建設傾盡心血的老將,以及服役多年的鐵道兵部隊老兵而言,是一種精神折磨和情感傷害。
【鐵道兵部隊留影】
所以在將原七大軍區18個集團軍進一步調整為五大戰區13個集團軍的時候,干脆全部啟用新番號,也是對現有部隊和軍隊的“保護”。
參考資料:
【1】《解局丨陸軍集團軍新番號,為什么從七十一開始》 中國軍網[2017.5.8.] 【2】《揭秘陸軍18個集團軍的“前世今生”》 上觀新聞[2017.4.27.] 【3】《永遠的輝煌,致敬我軍歷史上消失的軍兵種!》 中國軍網[2018.2.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