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汪精衛兒子回國祭祖,卻在老宅中看到了父母的跪像,他心中五味雜陳,淚水在眼眶中打轉,只留下9個字......
2005年,一位頭發斑白的老人步履蹣跚地踏入浙江紹興的汪氏老宅。
他叫汪文悌,是汪精衛最小的兒子。
77歲的他,時隔多年終于回到故土,本是為了完成心中那份對家族血脈的追思,卻在老宅中看到了父母的跪像。
一時間,他心中五味雜陳,淚水在眼眶中打轉。
良久,他只留下一句:“做了錯事就要受懲罰。”
1928年,汪文悌出生于法國。
彼時,他的父親汪精衛表面上隱居避世,實則是以退為進,伺機重返國內政壇。
幾個月后,汪精衛回到國內繼續在政壇翻云覆雨,汪文悌則和哥哥姐姐們留在法國,由保姆照顧。
一歲時,他被接回國內,因父親的地位,享受著眾星捧月般的待遇。
那時候,汪家風光無限,處處有人阿諛奉承。
隨著汪文悌漸漸長大,汪精衛有意培養這個兒子,送他去最好的中學讀書,灌輸政治理論。
然而,當汪文悌懂事時,他看到家中不斷有日本人和汪偽政府高官出入,內心滿是矛盾。
他清楚自己是中國人,日本是侵略者,可父親卻與他們往來密切。
他曾向父親表達疑惑,卻未得到重視。
實際上,汪文悌看得出父母與日本人不過是利益共同體,可汪精衛在利益的誘惑下,早已忘卻國家與民族,淪為人人唾棄的漢奸。
汪文悌深知父親在賣國,可年幼的他也沒有膽量和父親劃清界限,就這樣稀里糊涂地過了下去。
在汪文悌的記憶中,父親曾遭遇刺殺,那次刺殺嚴重損害了汪精衛的身體,最終他也因暗殺后遺癥而離世。
自那之后,汪精衛行事愈發謹慎,他恐懼失去權力,因此著力培養子女,期望他們成為自己的助力。
在父親的安排下,汪文悌進入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讀書。
不過,還沒來得及把兒子送進政壇,汪精衛便死在了日本。
汪精衛一死,汪家的好日子也算到了頭。
1946年,隨著日本投降,18歲的汪文悌被推上法庭受審。
盡管很多事情并非他本意,但作為既得利益者,他也難脫干系。
不過,考慮到他畢竟年少,法庭對他的判決相對寬容,僅僅判處有期徒刑一年五個月,緩期五年執行。
不用像母親一樣坐牢,對他來說,已經是意外之喜了。
此后,汪文悌前往香港投奔兄長,不敢再涉足政治,轉而學習橋梁建筑。
可以說,汪文悌的一生,始終被父親的叛國陰影籠罩。
從1946年離開大陸后,汪文悌幾乎未曾回來。
直到2005年,自覺大限將至的他才再次踏上故土。
他一直試圖擺脫家族帶來的負面影響,選擇回國祭拜,坦誠認錯,這份勇氣和擔當在汪精衛的子女中也實屬難得。
汪精衛希望將權力延續下去,但歷史的發展給了他最大的嘲諷,背叛國家與民族的人,無論生前如何風光,死后都將受到歷史的審判,其家人也將背負沉重的枷鎖 。
參考資料:
鳳凰網《汪精衛——從志士到叛國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