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歐跨大西洋盟友關系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考驗,美國總統特朗普以“美國優先”為旗號,揮舞關稅大棒威脅歐盟,威脅對歐盟商品加征50%關稅。
而一貫被視為“政治軟骨病”的歐盟,此次卻罕見展現強硬姿態,明確給美國5天時間,并誓言在5天緩沖期結束后啟動全面反制措施,這場突如其來的關稅戰,不僅讓全球市場陷入震蕩,也頓時就引起了國際上的廣泛關注。
只是這場關稅博弈,面對歐盟的強硬反擊,美國內部傳出“泄氣”之聲,特朗普政府在貿易戰中的底氣似乎正在動搖,那么這場貿易博弈背后究竟暗藏何種玄機?而特朗普的“美國優先”策略又為何陷入困境?
特朗普的關稅攻勢
自2025年初以來,美歐關稅爭端已陷入白熱化,美國總統特朗普以“糾正貿易不平衡”為由,先后對歐盟鋼鐵、鋁、葡萄酒等商品加征高額關稅,甚至威脅對歐盟所有進口商品統一征收50%關稅。
而歐盟方面則以“捍衛自由貿易”為旗,對美國威士忌、摩托車等商品實施報復性關稅,并取消部分暫停關稅措施。
近期,特朗普在社交媒體平臺再度“放炮”,當地時間7月6日,特朗普在社交媒體上連發數帖,指責歐盟“長期占美國便宜”,并宣布自7月15日起對歐盟進口商品統一征收50%關稅。
特朗普政府聲稱美歐存在數千億美元的貿易逆差,以此為據對歐盟鋼鐵、鋁材、汽車及生物制藥等領域施加25%的高額關稅,然而歐盟數據顯示,2023年美歐貨物貿易逆差僅為560億美元,服務貿易甚至呈現美國順差。
顯然關稅政策背后另有深意,通過制造貿易摩擦,特朗普試圖重塑全球產業鏈,鞏固美國經濟霸權,而其“對等關稅”政策更被歐盟斥為“破壞國際貿易體系”,本質是借關稅之名向盟友施壓,迫使歐盟在談判中妥協。
特朗普政府推行關稅政策的邏輯清晰,通過關稅壁壘保護本土制造業,減少巨額貿易逆差,兌現“美國優先”承諾,以及用關稅收入彌補減稅政策帶來的財政缺口,施壓跨國企業回流美國,為中期選舉積累政治籌碼。
此舉涵蓋汽車、農產品、科技產品等核心領域,矛頭直指德國、法國等歐盟制造業強國,就比如在此次關稅攻勢下,特朗普再度威脅蘋果公司,稱若其手機產品不在美國本土生產,將面臨25%額外關稅。
歐盟強硬反擊
然而這一單邊主義策略忽視了美歐經濟深度捆綁的現實,數據顯示,跨大西洋貿易年額達9.5萬億美元,歐美互為主要投資目的地,關稅沖突將直接沖擊雙方產業鏈與跨國企業利益。
美歐互為最大貿易伙伴,關稅沖突將直接削減貿易額,歐盟美國商會警告,若關稅全面實施,將導致跨大西洋投資萎縮、供應鏈斷裂,每年9.5萬億美元的經濟紐帶面臨“不可逆損害”。
現在特朗普關稅威脅已引發蘋果股價暴跌,若關稅戰開打,全球股市、匯市將面臨新一輪波動,投資者避險情緒上升,資金流向趨于保守,對跨國企業而言,需重新評估全球布局,調整生產線與供應鏈,短期成本激增難以避免。
同時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在關稅陰影下,歐盟4月對美貿易順差仍擴大,但長期來看,雙方企業成本上升、消費價格上漲已成必然。
一方面,美國依賴歐盟維持歐洲影響力;另一方面,歐盟以“掀桌子”威脅反向施壓,若美國撕破臉,其全球霸權將加速崩塌,正如歐盟官員所言:“跨大西洋聯盟既是美國的工具,也是歐盟的砝碼。”
加之鋼鐵、汽車與生物制藥本就是是歐盟支柱產業,德國、法國等核心國家深知,若在此領域讓步,將引發經濟衰退,默克爾更是曾警告,美國處理方式“未充分考慮歐盟利益”,歐盟必須捍衛“身家性命”。
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面對美國這一強硬姿態,歐盟罕見打破沉默,直接設定5天期限,要求美國在期限內重新談判,否則將啟動“強力反制計劃”,這一表態標志著歐盟從被動應對轉向主動施壓,關稅戰一觸即發。
歐盟委員會發言人7月10日發表聲明,明確要求美國在5天內撤銷關稅計劃,否則將從7月20日起對價值300億歐元的美國商品征收報復性關稅,涉及波音飛機、農產品、能源產品等高附加值領域。
歐盟貿易專員更直言:“美國單方面破壞貿易規則,歐盟將以同等力度捍衛自身利益。”
威脅與談判的“拉鋸戰”
這場關稅戰的本質,早已超越單純的貿易摩擦,特朗普政府以“美國優先”為旗幟,借關稅手段施壓歐盟在產業政策、人工智能監管、對華策略等領域妥協。
而歐盟則面臨內外雙重壓力,內部成員國利益分歧加劇(如德國車企依賴美國市場,法國農業渴望保護),外部需應對中美博弈中的戰略自主困境。
特朗普將歐盟定性為“戰略對手”的言論,更徹底撕破跨大西洋盟友的溫情面紗,推動歐盟加速“去美國化”進程,歐元結算體系改革、防務自主計劃等舉措,正悄然重塑歐洲戰略定位。
同時近年來,歐盟在烏克蘭危機、難民政策等問題上屢感被美國“背刺”,馬克龍、默茨等領導人多次強調“擺脫依賴”,特朗普的關稅大棒成為催化劑,促使歐盟加速自主進程。
當前,美歐陷入“邊打邊談”的微妙狀態,特朗普一方面威脅對藥品、半導體等關鍵領域加稅,另一方面通過社交媒體與馮德萊恩通話,將談判期限延至7月9日。
馮德萊恩雖表態“迅速推進”,但歐盟底線清晰,拒絕接受不公平條款,要求比英美協議更優的條件。
而美國財政部長警告歐盟“進展緩慢”,折射出談判的艱巨,美國索要歐盟開放數字市場、取消增值稅等,直擊歐盟核心利益,妥協空間狹小,同時美歐關稅戰為中國帶來復雜影響。
一方面,歐洲企業“避險性轉移”或為中國制造業提供市場空間,中歐在綠色能源、數字技術領域的合作潛力進一步釋放;另一方面,全球貿易體系碎片化加劇,中國需警惕“第三方沖擊”,強化供應鏈韌性。
當前美歐雙方均處于博弈僵局,特朗普政府以“選民經濟痛感尚未顯現”為由拒絕讓步,歐盟則因內部一致同意機制難以迅速推出反制細則。
然而市場壓力與全球輿論施壓或迫使雙方重回談判桌,分析指出,若5天期限內無轉機,關稅戰正式開打將觸發“多米諾骨牌效應”,全球貿易體系或面臨自WTO成立以來最嚴重的信任危機。
結語
若歐盟反制措施落地,美歐貿易戰將正式升級,德國汽車出口受阻、歐洲制造業成本飆升,可能引發全球產業鏈重構;外交層面,本就因“美國優先”政策裂痕累累的美歐同盟,將進一步滑向“經濟冷戰”。
然而雙方亦深知貿易戰“雙輸”風險,談判桌上的博弈將持續,但是從長遠看,歐盟強硬或推動其加速一體化進程,強化與亞洲等非美經濟體的合作,全球多極化趨勢或因此加速。
不知道您對此有什么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下你的想法,喜歡文章的話記得點贊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