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軍投降,被解放的東北就成了國共兩黨的必爭之地。當時東北雖然是蘇聯(lián)占領的,但斯大林和老蔣達成了協(xié)議,決定將東北交給老蔣。
我黨面對這個情況肯定不會坐以待斃,中央開始向東北調兵。但黃克誠認為,要是想占領東北,此時派過去的部隊完全不夠。
他連夜給中央寫了一封建議信,建議中央應該繼續(xù)向東北派兵。這封信中央很重視,選擇將他和新四軍第三師派到了東北。
但在選擇讓新四軍哪個師去東北的時候,中央還產生過不同的意見,有人提議可以派粟裕去。但毛主席急忙制止:派那個眼神不太好的政委去……
東北局勢
日軍投降之后,東北就成了“無主之地”,也是國共兩黨的必爭之地。按理說當時占領東北的是蘇聯(lián)紅軍,作為共產主義同僚,他們應該更愿意將東北交給我軍才是。
但事實上,斯大林并不看好我黨,他認為我黨實力遠不如國民黨,是爭不過國民黨的。
所以他選擇和老蔣交好,并打算將東北交給老蔣。
我黨肯定不甘心就這樣失去東北,毛主席開始向東北派兵。剛開始的時候,我軍派出的兵力并不多。
實際上早在1945年8月的時候,毛主席就給山東分局發(fā)電報,指示萬毅率領濱海支隊準備前往東北。
但就在這時候,斯大林明確表示支持老蔣統(tǒng)一中國。不得不說,這是好大的一盆冷水,將我黨澆了個透心涼。
在這種情況下,是否要繼續(xù)派出大量部隊去東北,成了我軍必須考慮的一個難題。當時東北有我軍領導下的抗聯(lián),我軍在東北有著不錯的基礎。
而且我軍還建立了冀熱遼根據(jù)地,更是方便了八路軍出關收復東北。最關鍵的是,東北那遼闊的土地、豐富的物產,都在吸引我軍的注意力。
東北就是一座寶庫,誰能占領這座寶庫,誰就能在未來有更大的話語權。未來兩黨一旦再次爆發(fā)沖突,占領東北后我黨就會增加優(yōu)勢。
毛主席高瞻遠矚,最終還是決定派人去東北。而黃克誠的信,也就是在這個時候遞到毛主席的案頭的,毛主席看了非常驚訝。
在信中,黃克誠闡明了派兵前往東北的好處,以及我軍占領東北的優(yōu)勢。他的想法,和毛主席的很多想法幾乎一模一樣。
東北爭鋒
毛主席最后下定決心,還是要派人去東北。而黃克誠給他的信,讓他決定派出更多的人去東北。
8月18日,毛主席就給羅帥和蕭華發(fā)電報,讓他們將東北籍干部能調動的盡量調動起來,發(fā)動他們前往東北,幫助我軍爭奪東北。
之后毛主席還給山東、中原、冀魯豫和晉察冀四個分局發(fā)了電報,讓他們調集四個團(其中山東兩個團)前往東北,每個團的兵力不能少于1500人。
除了這些兵力之外,還應該配備有相當數(shù)量的地方干部,由萬毅率領進入東北。
當然,陜甘寧、延安和晉綏也都出了部隊,在呂正操的帶領下開赴東北,在東北和國民黨一爭高下。
但就在毛主席調兵遣將的時候,斯大林卻發(fā)來電報阻止,說我國不能再打內戰(zhàn)了,再打內戰(zhàn)可能整個民族都會危險。
但毛主席很生氣,老蔣步步緊逼,我們就不能一再退讓。不然,就是土地革命時期的悲劇重演。
最終毛主席還是決定,讓山東主力挺進東北,華中的新四軍第三師補齊三萬人馬的編制,立即北進山東,之后直接前往東北。
在毛主席的指揮下,我軍快速進入東北,并占據(jù)了各大城市,開辟了大大小小的根據(jù)地。
我黨在這里調兵遣將,老蔣肯定不會坐以待斃的。當時老蔣的大部分兵力都在西南地區(qū),根本無法快速到達東北。
不過老蔣背后有美國,還和蘇聯(lián)達成了協(xié)議。
在美國的幫助下,他加快速度向東北空運部隊,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搶占東北。
美國為了幫助老蔣將部隊運送到東北,不僅出動了空軍,還出動了海軍。第七艦隊上載了大量國民黨士兵,一路披荊斬棘前往營口。
杜聿明被任命為東北保安司令長官,他將營口視作最佳登陸地點。
我軍也知道營口的重要性,所以早早在這里布置好了部隊。杜聿明到了營口傻眼了,營口根本沒法登陸,戰(zhàn)士們不可能跳海游過去。
沒辦法,他只能選擇從山海關強行打入東北。
選擇黃克誠
在東北的風云跌宕中,我們不由得思考一個問題,當時毛主席為什么要將黃克誠派到東北,難道新四軍中沒有比他更合適來東北的人嗎?
當時新四軍有七個師,七位師長更是各有優(yōu)勢。一師師長粟裕就不用說了,解放戰(zhàn)爭立下了大功,打仗藝術無人能及。
二師師長張云逸,同樣也是新四軍的副軍長,七個師長中資格最老的人。無論是資歷還是能力,張云逸都不輸黃克誠。
四師張愛萍,軍中鼎鼎有名的“神劍將軍”,打仗能力很強,政工水平也不錯。
五師李先念,更是軍政雙絕的人物,要是55年參加授銜妥妥的大將。
至于六師和七師,師長分別是譚震林和張鼎丞。張鼎丞一直未到任,譚老板更擅長政工,在打仗方面確實比不過黃克誠。
而且當時挺進東北,首先考慮的是要和敵軍作戰(zhàn)。那既然要和敵軍作戰(zhàn),應該選一個更擅長打仗的將領才對。
一師的粟裕和四師的張愛萍,都是能打仗的將領,粟裕更是無人可以匹敵的存在。
當時確實有人推薦讓粟裕去東北,但毛主席卻率先否決了這個提議。因為當時前往東北的干部將領中,已經有了不少能打的將領了,毛主席認為不需要繼續(xù)派戰(zhàn)將過去了。
除了和敵人作戰(zhàn)之外,東北還有什么是急需解決的呢?政治工作方面有羅帥,派政工干部過去好像也沒必要。
毛主席想了想說:就派那個眼神不好的師長去東北吧。
眼神不好的師長就是黃克誠,他有高度近視,常年戴著一副厚厚的眼鏡。
毛主席最終選擇讓他去東北,主要是看中了他一項獨特的本事——擴兵。這個本事其他人都沒有,只有他能做到。
其實在抗日戰(zhàn)爭的時候,他的這個特點就已經凸顯出來了。當初344旅分兵,他和楊得志兵分兩路,他帶領一部分人來到山東發(fā)展。
他們本身就一個旅的部隊,分走一半剩下的人更少。但來了山東之后,他快速將部隊發(fā)展了起來。
后來和彭雪楓會合之后,他將手下的大部分人馬給了彭雪楓,自己整合了蘇北、皖北的地方武裝重新發(fā)展部隊。
他后來發(fā)展起來的部隊,就是新四軍第三師。新四軍第三師的戰(zhàn)斗力極為強悍,根本看不出是地方武裝發(fā)展來的部隊。
而且,第三師在七個師里人數(shù)最多,就是粟裕的一師數(shù)量也比不上三師,由此可見黃克誠的擴兵能力。
后來他率隊挺進東北,三師成了東北戰(zhàn)場的主力部隊之一,他也在開辟根據(jù)地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