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銅川市宜君縣文化館,一張張鮮紅的剪紙在孩子們指尖綻放,60余名孩子圍坐桌前,剪刀裁紙的沙沙聲與畫筆摩擦紙面的簌簌聲交織成動人的樂章。當地非遺剪紙代表性傳承人郭華正手把手指導孩子們剪紙:“注意這道弧線的弧度,就像咱們宜君山間的月亮,要柔和又有力量。”這個暑假,縣文化館舉辦了剪紙、繪畫等公益培訓班,旨在讓傳統技藝在青少年心中播下傳承的種子。
“剪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智慧,每一刀都藏著文化密碼。”課堂上,郭華帶來《童年趣事》系列作品,用剪紙語言展現鄉土風情。他從剪紙的符號講到剪紙的語言,從折紙的對稱原理講到吉祥圖案的寓意,讓孩子們先讀懂非遺背后的文化內涵再動手實踐。
自幼受民俗文化熏陶的郭華,跟著長輩學剪窗花,后考入師范美術專業,2002年進入縣文化館,潛心研究宜君剪紙、農民畫20余年,作品獲國內外獎項50余項。他將宜君剪紙、農民畫開發成瓷盤、太陽傘、杯墊、冰箱貼等,讓傳統文化真正走進生活、融入生活。
“第一次學剪紙,手被剪刀戳了好幾次,可剪完拿給老師看,特有成就感!”宜君縣恒大實驗小學谷澤豪的話道出孩子們的心聲,“跟著郭老師學剪紙、繪畫超開心,我本來就愛畫畫。”
近年來,宜君縣持續推進“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通過邀請傳承人授課、開設體驗課程等方式,讓非遺傳承從“小眾守護”走向“大眾參與”。此次暑期培訓正是其中一環,孩子們在剪刀與畫筆的流轉中,觸摸著鄉土文化的根脈。
“看到孩子們眼里的光,就知道這門手藝有了新希望。”郭華說。指尖流轉的是剪刀,心中沉淀的是文化。在宜君,非遺培訓正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紐帶,讓青少年在實踐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讓非遺技藝在代代相傳中永葆生機。
(田亞南)
責任編輯:安心 審核:楊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報料關注西北信息報微信公眾號(xbxxbwx)留言或加編輯微信號:y609235490 投稿郵箱:xbxxbxmt@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