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唱會熱”持續升溫,新玩法層出不窮。
進入暑期檔,演出市場格外火爆,有的演唱會開票30秒售罄,有的僅預約人數就突破200萬,“搶票攻略”成為社交平臺熱議話題。而比搶票熱潮更引人注目的是,這屆觀眾正在重新定義演唱會的打開方式。
如今的觀眾已不只是“看”或者“聽”演唱會,更會深度參與其中。演唱會上都有哪些新玩法?被稱為“行走的GDP”的演唱會經濟,又是如何撬動一城消費?
1
沉浸式觀演
專屬妝造、玩起Cosplay……
演唱會專屬妝造已成為不少歌迷觀看演唱會前的“必備流程”。
涂上彩色眼影、貼上亮晶晶的裝飾、在臉頰寫上歌手名字縮寫、用應援色頭繩編發……“應援妝”經濟火熱。
在國家體育場“鳥巢”附近,每逢演唱會前夕,編發、觀演妝造等攤位就擠滿了人。一位攤主說:“從下午就開始忙,持續到演唱會開始。通常做一次觀演造型的花費大概在幾十元至百元之間,最多的時候,一天能接十多單。”社交平臺上也有不少人發布約妝信息。妝發小生意,正撬動演唱會周邊的消費熱潮。
更具創意的是Cosplay觀演模式的興起。
今年3月,歌手大張偉在社交平臺發布了一則杭州演唱會“中式cos”(扮演還原二次元角色)的著裝倡議,鼓勵歌迷扮成哪吒、白素貞等角色參與蹦迪現場。
一個月后,演唱會現場秒變cosplay狂歡秀場,各路“神仙打架”:踩著自制風火輪的“哪吒”在觀眾席穿梭,手執破扇的“濟公”跟著節奏搖擺,還有《西游記》師徒四人團在人群中“降妖除魔”……
“從檢票口開始就仿佛穿越了。”00后coser林同學回憶道,“素不相識的‘神仙們’瞬間成為全場焦點,我的手機相冊里存了200多張創意合影。”這些充滿創意的現場照片在社交平臺持續發酵,引發熱議。
在演唱會上,一種獨特的“氛圍搭子”正在走紅——刮刮樂彩票。
不久前,在歌手周深的巡回演唱會上,當《好運來》的經典前奏響起時,現場出現了“整齊”一幕:數千名觀眾不約而同地從口袋或包里掏出準備好的刮刮樂彩票,開始集體刮獎。此起彼伏的歡呼聲,瞬間將氣氛推向高潮。而這一場景不是個例,類似的觀演方式正在多個演唱會現場上演。
不少演唱會場館周邊的彩票店出現刮刮樂售罄的情況。有分析認為,刮刮樂滿足年輕人即時反饋的心理需求,疊加演唱會的情緒氛圍,會產生1+1>2的快樂效應。但需要警惕“以小博大”心理,刮彩票雖然快樂,切不可沉迷,希望大家理性購彩。
演唱會場內狂歡,場外也很熱鬧。“場內五萬人狂歡,場外兩萬人合唱”的壯觀場景,正在全國多個城市同步上演。
今年6月,歌手孫燕姿在北京舉辦演唱會,“鳥巢”外的廣場和馬路邊聚集了眾多歌迷,或舉著應援手幅安靜聽歌,或跟著音樂大合唱,還有人坐在露營椅上,喝著罐裝啤酒聽歌。
對于許多未能搶到門票的歌迷來說,場外觀演已成為一種別具特色的參與方式。歌迷周女士分享道:“作為孫燕姿的忠實粉絲,她開演唱會我都會到場。雖然這次沒搶到票,但我帶了折疊椅、水和應援棒,準備在場外享受音樂。”
演唱會中途,孫燕姿向場外歌迷喊話:“場外的朋友聽得到我嗎?你們好嗎?謝謝你們跟我一起唱!”每一句說完都能聽到場外歌迷的回應。
特殊的“分會場”還吸引了不少路人駐足。夜騎經過的王先生停下單車,“本來只是路過,打算聽完再回家。”
演唱會觀眾從被動欣賞者變為主動參與者,也讓演唱會從單向輸出變為雙向奔赴的大型沉浸式場所。
2
情緒價值是主要動力
“那是演唱會嗎?那是我掛的專家號”
社交媒體上,關于“為什么要花重金看演唱會”的討論持續引發熱議。其中一個高贊回答引發眾多網友共鳴:“那是演唱會嗎?那是我掛的專家號。”
演唱會已成為人們情緒釋放的窗口之一。
深夜11點的“鳥巢”外,23歲的林女士仍沉浸在興奮中。她剛剛擠在人群里聽完了偶像的演唱會,嗓子已經喊啞,但臉上的笑容卻比過去半年任何時候都要燦爛。
“工作壓力太大,我需要這樣一場釋放。”她晃了晃手里的熒光棒,“錢花得值。”
和林女士情況類似的人很多。還有人是為了偶像奔赴,追憶青春,“聽到那首歌,仿佛回到學生時代”;也有人是為氛圍買單,體驗沉浸式集體狂歡,“看3小時演唱會,兌換30天好心情”……在北京工作的徐女士說,今年上半年已經看了六場演唱會,“只要是我感興趣的歌手,我就會買票。”
消費選擇背后,是當下年輕人“情緒價值優先”的消費邏輯——不再單純為“必需品”買單,而是更愿意為情緒價值付費。情緒價值正在成為年輕一代的消費密碼。
復旦發展研究院日前發布的《中國青年網民社會心態調查報告(2024)》提出了“情價比消費”的概念,也就是青年消費行為不僅考慮商品本身的性價比,還重視其所能帶來的情緒價值。
鄭州大學商學院執行院長王寧教授認為,消費者目前不再滿足于物質層面的消費,更看重情緒價值和精神體驗,而演唱會作為一種沉浸式的文化產品,能夠滿足粉絲的情感表達、社交認同以及個性展示等多種需求,體現出悅己型消費的增長趨勢,“人們參與演唱會,有時并不完全是追星,更多的是一種情緒的表達以及個人情感的滿足。”
當下,演唱會現場已成為人們一處重要的情感聚集地。
3
“行走的GDP”
3小時演出,撬動72小時消費
當年輕人高呼“花錢買開心”,城市也在抓住機會,將情緒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
“為一場演唱會奔赴一座城”正在成為當前很多人的旅行新潮流。
數據顯示,2024年,大型演出平均跨城觀演率保持在60%以上,除演出票房收入外,直接帶動觀眾綜合消費超過2000億元;跨城觀眾普遍在演出地停留1—3天,500元—2000元是跨城觀演主流消費區間,形成獨特的"3小時撬動72小時"經濟效應。
演唱會不僅帶來票房收入,還可以帶動住宿、餐飲、交通、購物等系列消費,被稱為“行走的GDP”。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數據顯示,演唱會門票消費對當地消費拉動比達1:4.8,即門票1元,帶動周邊消費4.8元。
今年“五一”假期,浙江杭州奧體AT中心進入“演唱會時間”。三場重量級演出匯聚3萬名觀眾,場館周邊酒店預訂率同比提升25%。
演唱會經濟不僅拉動短期消費,更形成“觀演+住宿+文旅”的全鏈條增值。這種“演出虹吸效應”在全國多地顯現。
成都市文廣旅局宣傳推廣處唐中全介紹,今年一季度,四川成都演出市場票房達2.05億元,帶動綜合消費超12億元,“我們將演出與文旅結合,觀眾憑演唱會門票,在舉辦前兩天至后兩天期間,可免費游覽青城山、都江堰等10余個景區或博物館。”
山西太原去年舉辦了32場演唱會,帶動總消費收入約41億元;福建廈門去年舉辦了60場大型演唱會,觀演人數91.3萬人次,票房收入8.57億元,其中外地觀眾占比87%,帶來的綜合經濟效益達100億元。
面對如此龐大的消費力,各地使出了渾身解數,掀起“搶演”大戰——
有的推出“真金白銀”的激勵政策。四川給出了最高500萬元的演唱會獎補;海南對符合獎勵標準的大型演唱會、音樂節給予最高300萬元一次性獎勵。
有的優化演唱會審批流程。海南省海口市龍華區推出“演藝商貿促銷活動一件事”服務,最快可在1天內完成審批。
有的提供貼心的服務。今年6月15日、16日,太原鐵路部門累計加開8趟夜間動車組列車滿足歌迷乘車需求,這也是國鐵太原局開行的首批“歌迷專列”。
有的通過“票根經濟”延長游客停留時間。今年4月,在湖北襄陽,3.5萬觀眾在群星演唱會上感受音樂之余,可以憑演唱會門票免費體驗六大景區、享受多地折扣。
一場演唱會激活一座城。中國旅游研究院研究員韓元軍介紹,當前每年我國音樂旅游市場規模已達300億左右,預計2030年將成為千億產業。
演唱會市場持續火爆,但繁榮背后也有諸多行業亂象。從虛假宣傳、演出"注水"等誠信問題,到票價亂象、“黃牛”倒賣等市場秩序問題,再到技術翻車等專業性問題,這些亂象不僅損害消費者權益,更會影響演藝行業健康發展。
隨著演唱會經濟進入高速增長期,行業亟需補齊規范發展的短板,需要多方協力:演出主辦方要強化行業自律,票務平臺要完善技術防控,城市管理者需加強市場監管。唯有各方形成合力,共同維護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才能充分釋放文化消費潛力,推動演出市場高質量發展。
從沉浸式觀演到情緒釋放,從"搶演"大戰到行業高質量發展,演唱會的價值或許在于:它既是當代人情感的出口,也是城市更新優化的入口。
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撰稿/戰星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