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讓犯罪經歷成為流量的‘資本’”
“曾經是張局,現在做抖音。”
據媒體報道,河北衡水棗強縣民政局原副局長張某因犯罪落馬,卻用前公務員身份在社交平臺上發布多條視頻,引發網友關注。有網友質疑他用前公務員身份博眼球薅流量。對此,棗強縣民政局工作人員表示,將向上級匯報此事。
公開信息顯示,張某曾因故意偽造國家機關印章、非法制作國家機關證件,侵犯了國家機關的正常管理活動和信譽,其行為已構成偽造國家機關證件、印章罪,于2019年12月27日被判處有期徒刑七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五千元。
圖源 當事人社交平臺賬號
如今,他做短視頻賬號本質上并不違法。但問題是,他還能不能用原公務員的身份繼續行事?
答案是不能。細看張某發布的視頻,每一條都寫著“曾經是張局”幾個大字,內容則多是街頭跳躍的無厘頭鏡頭,兩者形成鮮明對比。這樣刻意突顯,無法洗脫對其想要拿原身份來博眼球、起號引流的嫌疑。
公務員隊伍代表著政府形象,有著嚴格的職業道德與社會公德要求。即便離職,也依然會受到關注。如此隨意炒作,與大眾對公職人員的正面認知不符,長此以往,可能損害公務員隊伍在民眾心中的形象。公權力不是“過期不作廢”的牟利頭銜,監管應延伸到職務行為之外。
不能讓落馬經歷、犯罪經歷成為流量“資本”。對于類似內容,短視頻平臺當然應當明確態度,可依據自身規則對賬號進行限流、下架甚至封號等處理。同時,加強對特殊身份賬號的審核和監測,避免類似利用敏感身份博流量的情況出現。
犯罪本身是對公共利益的傷害,需要嚴肅看待。從事短視頻行業,更應當充分考慮公眾觀感,選擇合適的姿態重回社會。
前不久,一女子出獄后直播被封號。這不僅是平臺的作為,也體現了樸素的公眾態度:人們希望有過犯罪經歷的人,能夠以一種誠懇面貌重回公眾視野,而不是以炫耀性姿態高調登場,走牟利捷徑,背離司法懲戒的初衷。
“黑歷史”起號的歪風該剎剎了。別讓一段晦暗的過往,成為二次利用、反復咀嚼的再度沉淪。
(黃河評論信箱:zghhpl@163.com)
編輯:任思凝
二審:王亞平
三審:王長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