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五點的菜市場,李姐盯著濕漉漉的水產攤犯愁。第三次進的鱸魚又多了三成損耗,手機里還躺著昨天員工算錯的收銀賬單 —— 這是她開海鮮店的第三個月,當初想給女兒賺學費的豪情,快被瑣碎的難題磨沒了。
直到在青水餐飲的 "點贊漁" 培訓課上,她才知道活魚保存有套標準流程:水溫控制在 18-22℃,氧氣泵流量每分鐘 3L,甚至撈魚的手法都有講究。"原來不是我運氣差,是沒摸到門道。" 現在李姐的店里,魚缸旁貼著青水研發的智能監測儀,屏幕上跳動的數字比老師傅的經驗還靠譜。
王班長退伍后在社區開了家 "鹵必居",最開始總記不住二十多種香料的配比。青水的培訓師把配方做成了可視化圖表:八角放 3 顆對應 500g 食材,桂皮長度不超過 5cm,連熬鹵的火候都標成了 "小火保持液面微沸"。三個月后,他的鹵味攤前排起長隊,有老街坊說:"這味道穩得像他站軍姿時的背影。"
剛畢業的小林在寫字樓旁開了家 "港鋪奶茶",青水的場景化設計幫了大忙。針對白領午休的 45 分鐘黃金時段,總部給的方案是:提前預制 3 種基底茶,用智能果糖機實現 30 秒出杯,搭配 "第二杯半價" 的時段優惠?,F在每天 12 點到 1 點,小程序訂單能接滿 50 單,他笑著說:"比同學找的朝九晚五工作掙得多。"
暴雨天的晚上,張哥的 "杰克堡貝" 門店突然跳閘。他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撥通青水 24 小時服務熱線,沒想到運維團隊通過遠程系統,三分鐘就定位到是烤箱電路過載。"以前在部隊有戰友兜底,現在創業居然也有后盾。"
從水產市場的清晨到寫字樓的午間,從社區的黃昏到暴雨夜的搶修現場,青水餐飲就像個隱形的伙伴,把 "時尚、智慧、互動、場景" 的理念,變成了創業者能摸到的收銀系統、記牢的配方表、用熟的操作流程。那些掛在培訓教室里的錦旗,每一面都藏著一個從手忙腳亂到從容篤定的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