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總在不同的電影里看見同一張臉?
為什么電影明星會成為電影明星?
為什么演員直視鏡頭時,你會心頭一震?
為什么明知道是在看電影,卻還是會感到緊張?
為什么電影要這樣拍?
這些光影流轉的秘密,其實都有跡可循。從鏡頭語言的微妙魔力,到明星魅力的生成密碼,再到剪輯節(jié)奏如何悄悄帶動你的情緒——《認識電影》(全彩插圖第14版)為我們揭開關于電影那些“看得見卻道不明”的門道。也許你還沒有收到書,沒關系,今天我們先來品一品這些書摘,看看電影是如何用無形的規(guī)則抓住我們的目光的!
《認識電影》(全彩插圖第14版)書摘
01
全正面朝向(演員面對攝影機)最顯親密——人物朝我們這邊張望,邀請我們與其共謀。當然,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演員并不理睬攝影機(即不理睬我們),但是我們位置特殊,可以觀察他們;他們則放松了防備,他們的脆弱暴露無遺。人物面朝攝影機說話,就是承認觀眾的在場,在這種罕見的情況下,親密感就會激增,因為觀眾確實同意成為人物選中的知音。奧利弗·哈臺是運用這一技巧的杰出大師之一,他著名的怒火慢燒的樣子,就是直接懇求觀眾同情和理解他。
《攝影機不要停!》劇照
02
“遠景拍喜劇,特寫拍悲劇”——這是卓別林最有名的主張之一。
《律政俏佳人2》劇照
03
在巴贊看來,最好的影片是藝術家的個人視野與電影媒介的客觀本性達到精妙平衡的影片……電影在散漫的原態(tài)生活與人工重造的傳統(tǒng)藝術世界之間,占據(jù)了獨一無二的居中位置。
《美國往事》劇照
04
除非公眾樂于接受一個特定的銀幕名人,否則觀眾就會極力抵制給阿貓阿狗加封明星頭銜。譬如,制片人塞繆爾·高德溫曾不惜重金大肆宣傳他從俄國引進的安娜·斯坦。但是,觀眾陸續(xù)避而不看她的影片。接受了教訓的高德溫最終領悟:“上帝制造明星。制片人只需發(fā)現(xiàn)他們?!?/strong>
《F1:狂飆飛車》中的美國演員布拉德·皮特
05
職業(yè)演員和明星的區(qū)別不在于演技,而在于大眾知名度。按照定義,明星必須具有巨大的個人魅力,一種吸引我們注意力的迷人品質。像電影巨星那樣受到人們普遍深愛的公眾人物并不多……希區(qū)柯克指出:“不由明星演主角,整部影片就遭殃。觀眾根本不關心他們不認識的人扮演的人物陷入的困境。"
《本杰明·巴頓奇事》劇照
06
人們常說一部影片“節(jié)奏慢”或“節(jié)奏快”。一般而言,影片的節(jié)奏取決于題材內容(與精細的心理研究片相比,驚悚片的剪輯節(jié)奏就更快),但是,有時剪輯節(jié)奏也取決于導演的性情。譬如,《十二宮》和《碟中諜3》都是驚悚片。《十二宮》圍繞一名舊金山連環(huán)殺手和試圖抓住他的人,大衛(wèi)·芬奇對這一歷史案例的研究,是以緩慢而從容的節(jié)奏向前推進的,就像他的大多數(shù)作品一樣(《異形3》《搏擊俱樂部》《本杰明·巴頓奇事》)。相較之下,《碟中諜3》就像許多動作片,以近乎瘋狂的節(jié)奏推進。盡管一部好萊塢影片平均包含1,000個鏡頭,但是,動作驚悚片往往平均包含2,000多個鏡頭。常規(guī)影片的鏡頭平均長度為5至8秒,驚悚片的鏡頭平均長度約為2到4秒。當代觀眾被電子游戲、電視遙控器和動作片的固定套路慣壞了——許多導演認為,如果一部影片沒有直奔由超短鏡頭構成的千鈞一發(fā)的高潮,這些觀眾看片時就坐不住。
《搏擊俱樂部》劇照
07
為什么有些導演采用剪切,而另一些導演避免剪切,把所有可變元素納入單一鏡頭內?還有一些導演喜歡移動攝影機跟拍動作,而不在獨立的鏡頭之間切來切去。對一般觀眾而言,這些差別似乎并不重要,但是認真的電影藝術家深知,這三種技巧各自表示不同的心理潛在含意——即使是一般觀眾也會對這些含意做出反應,盡管他們未必能條分縷析地解釋自己的反應。
《蜂鳥》劇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