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這兩年明顯有點亂了陣腳。
7月4日那天,《防務新聞》扔出一篇文章,看著像是探討戰斗機和轟炸機的命名學,實際上掩蓋不住通篇的焦慮情緒。說白了,美國空軍開始意識到,他們那一套引以為傲的空中優勢,可能正在被中國戰機徹底打個底朝天。
他們不是第一次焦慮,但這次不一樣,是“體系崩塌級別”的那種。過去幾十年,美國的戰斗機設計邏輯就一個詞:“靈巧”。輕型機體、優雅的氣動線條、超音速機動,F-16、F-22、F-35,全是這路子,空戰講究的就是“貼身肉搏”,誰先翻身誰先贏。真像是兩個練自由搏擊的,飛起來旋轉踢、過肩摔,全靠飛行員手感。
可中國這幾年,壓根不玩你這套。戰斗機像重卡、導彈像雨點、雷達像天眼,什么你F-35剛從航母上起飛,我們雷達早鎖定了,導彈已經出去了——這種“發現即摧毀”的戰法,直接把你那一身格斗術變成了花拳繡腿,連人影都沒見著就挨了一悶棍。
尤其是在最近那場印巴空戰里,中國提供的戰機和作戰體系幾乎是“信息化的教科書”。雷達先掃,戰機協同,導彈打得又快又遠,根本不給敵人靠近的機會。美國人一看,傻眼了。原來打空戰不一定得盤旋、對飆、鎖定、發射,有人干脆是“雷達一響、導彈就到”。
他們終于意識到:這不是戰機的問題,是整套戰法、戰術、戰略都被“改寫”了。美國空軍過去那種“用快打慢”的節奏,正在被中國“用遠打近、用系統打平臺”的模式給壓得喘不過氣。
而這也直接挑戰了美國幾十年來的戰機設計哲學。
F-35能掛4枚中程導彈,聽起來夠用了,真上戰場才知道——不夠看。尤其你想換成遠程導彈?數量減半。飛得遠不遠?不好意思,再多掛兩顆彈,你別說作戰半徑,能不能飛到戰區都成問題。從日本飛臺灣都得掂量油箱夠不夠,這還打個啥?
反觀中國的殲-36、殲-50,直接走轟炸機思路打造戰斗機。大平臺、大彈倉、長航程,信息中繼能力強,電子干擾系統一整套上,打的是“體系殲滅戰”。這些飛機根本不指望跟你狗斗,它們的邏輯是:“你能看到我之前,我已經干掉你了。”這就是降維打擊。
美國文章作者在文里提了個老熟人,約翰·斯蒂利恩。這哥們10年前就說,未來空戰不是格斗,是信息+導彈的遠程互懟。結果沒人聽,現在好了,美國人自己也在文章里承認:走偏了。
你看,這事說到底,不是“飛機快不快”的問題,是“你還在不在一條技術軌道”上的事。中國現在的軌道是:信息主導、導彈主殺、體系為王。美國還在搞平臺性能單項優化,結果就是:你練習的是百米短跑,人家打的是導彈馬拉松。
更關鍵的是,美軍還面臨另一個更大的難題:不是你想轉型就能轉的。你得有跟得上的工業能力,有適配的戰術體系,有配套的網絡通信,有全球投送保障。而這些,中國正在一步步全鏈條補齊。
說到底,美國這篇文章,像極了一個慣于靠老本吃飯的強者,突然意識到自己拿手的那招兒沒人玩了,于是站在原地自言自語:“是不是我理解錯了什么?”
不是你理解錯了,是別人壓根不跟你玩那套老招了。
現代空戰的邏輯已經改寫,中國不是抄美國作業,而是換了一本教材。而這一次,美國連坐旁聽生的位置都不太穩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