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全球軍機市場悄然生變。根據英國簡氏防務最新報告,自2023年至今,中國第五代戰機訂單量增長率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俄羅斯則被遠遠甩在身后。數據顯示,中國航空工業集團(AVIC)在第五代戰機領域的研發投入,2024年已突破1200億元人民幣,遠超俄羅斯同期對蘇-57的總投資。五代機的全球市場分布,正見證著一個時代的更迭
五代機的“命名權”之爭,背后的技術博弈
中國殲-35的出現,成了俄網民輿論場的“流量密碼”。在topwar.ru等俄羅斯知名軍事論壇,關于殲-35的話題層出不窮。近期有印度媒體報道,中國將以極低價格向巴基斯坦出口40架殲-35,還要為其加裝“監控系統”防止美方接觸。這條新聞被俄羅斯主流軍事論壇轉載后,評論區立刻炸鍋。
一部分俄網友質疑,殲-35的外形和美國F-35極為相似,甚至連“J-35”這組代號也是“照抄”瑞典薩博J-35“龍”式戰機。在他們眼里,中國的五代機不是自主創新的結晶,而是“借鑒”來的成果。
現實情況遠比想象復雜。五代機的設計,是一個高度系統化的工程。隱身戰機要兼顧雷達反射面積和機動性能,氣動布局趨于一致是工程規律。F-35采用單臺F135發動機,推力達19噸以上;殲-35雖裝備自主渦扇-19發動機,推力約11噸,但通過機身輕量化與升力設計,實現了超音速巡航能力的突破。中國并非簡單模仿,而是在材料、發動機、航電系統等環節各自創新。
俄方的質疑也蔓延到命名規則。瑞典“J-35”的“J”是Jet Fighter的縮寫,中國“殲-35”的“殲”是拼音“Jian”的首字母。兩者的命名邏輯和語言體系完全不同。僅憑字母重合,便指責中國抄襲,實際上是對行業規則的誤讀。
技術突圍背后的“紅線”較量
在全球航空領域,技術壁壘不是靠“偷”就能逾越。五代機的航電系統,是高度集成的復雜體系。F-35的分布式光學孔徑系統(EODAS)與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需要數十年積累。殲-35的同類設備,全部由中國自主研發,探測距離和抗干擾能力已進入全球第一梯隊。美國和中國在軟件代碼、接口協議等領域的壁壘,幾乎無法破解,模仿難度遠高于直接研發。
2025年6月,全球軍工產業報告顯示,當前中國五代機在雷達吸波材料、數據鏈系統上的迭代速度,已超越俄羅斯。殲-35配備的“云節點”數據鏈,能與預警機、無人機實時共享戰場信息,整體作戰能力已躋身世界前列。
俄羅斯蘇-57的困境也被頻繁提及。自2010年首飛、2020年列裝至今,蘇-57的產量不足20架。俄烏沖突爆發后,俄羅斯軍費壓力陡增,蘇-57的隱身問題和產能瓶頸至今未能解決。同期中國殲-20已裝備多個旅級單位,殲-35于2024年完成航母測試,成為繼美國之后,全球第二個擁有兩款五代機的國家。
輿論風暴與心理落差的雙重沖擊
五代機不僅是技術、經濟實力的體現,更是大國話語權的重要武器。蘇聯時代,米格-21、蘇-27、圖-160等機型曾讓西方矚目。蘇聯解體后,俄羅斯航空工業斷檔嚴重,人才流失和資金短缺導致創新步伐受阻。中國則通過持續投入和自主研發,逐步走出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
全球航空領域權威數據表明,從殲-10、殲-20到殲-35,中國各代戰機的技術跨越,靠的是數千億級別的研發投入與數十萬工程師的默默付出。2025年6月,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開數據顯示,殲-35項目直接參與研發和生產的科研人員超過2.1萬人,項目累計測試飛行架次突破1800次,相關專利申請數量同比增長23%。
俄網民選擇性忽略中國航空工業的長期積累,將一切成就都歸因于“抄襲”,更多是一種因技術落差帶來的心理防御。與其說是事實判斷,不如說是“認知失衡”下的語言攻擊。
五代機出口與國際安全格局再平衡
中國殲-35的出口傳言,讓外界高度關注中巴軍事合作。2025年6月,環球時報等多家權威媒體報道,巴基斯坦空軍高層代表團已多次考察殲-35生產線。盡管官方尚未確認出口協議,但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布的分析報告認為,殲-35的出口一旦成行,將徹底打破南亞空中力量平衡。
印度媒體對中國“以五折價格”向巴基斯坦出售殲-35的報道,雖被國際主流媒體質疑為“臆測”,但毫無疑問,中國五代機的出口意愿和能力正在增強。2025年6月,國際防務市場數據顯示,中國五代機的潛在出口訂單量位居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
俄羅斯方面則陷入兩難:一方面,蘇-57因單價高昂、產量不足和技術爭議難以出口;另一方面,傳統“老師”角色的喪失,使得俄方在國際軍機市場競爭中更加被動。俄烏沖突爆發后,西方制裁導致俄羅斯高端航空材料和芯片供應受限,蘇-57的升級計劃頻頻擱淺。
命名爭議背后的語言與文化誤區
五代機的命名權之爭,本質是大國航空工業話語權的博弈。瑞典“J-35”龍式戰機誕生于1955年,主打高空高速截擊,是世界航空史上第一批裝備三角翼的噴氣式戰機之一。中國自1956年殲-5下線后,全部采用拼音首字母“Jian”作為型號前綴。兩套命名體系各自獨立,行業內人士對“J-35”并無任何混淆。
俄網民“名字抄襲”的說法,在國際航空界其實很難找到共鳴。2025年6月,國際航空聯合會(IAF)發布的行業命名規則報告顯示,同型數字和字母在不同國家間重復是常態,關鍵在于型號定義和技術標準,并非法律保護項。
在網絡輿論場,“命名之爭”常被用作情緒發泄的出口。與其說是對行業規則的理解,不如說是面對中國航空工業崛起后的一種“語言焦慮”。
技術實力才是硬通貨,數據勝于雄辯
軍機領域的技術進步,是數十年積累與持續投入的結果。2025年6月,全球航空專利數據庫顯示,中國在復合材料、隱身涂層、數據鏈系統等五代機核心技術專利數量,首次超越俄羅斯,位列世界第二。殲-35的上艦測試成功,標志著中國艦載五代機已具備全面作戰能力。
俄方蘇-57的出口困境、維護難題和技術爭議,已成為國際防務分析師關注的焦點。無論從產量、隱身指標還是國際影響力,中國五代機的技術優勢已不可逆轉。國際航空工業協會發布的2025年6月最新報告指出,未來十年內,中國軍用航空產業的全球市場份額預計將提升至28%,而俄羅斯則可能跌破10%。
參考資料:美媒承認:所謂“殲-35抄襲F-35”根本是無稽之談
2024-11-09 22:40·直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