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 2006字
預計閱讀時間:6分鐘
偽裝成“闌尾炎”的惡性腫瘤:闌尾癌
在老百姓的傳統認知中,闌尾是個可有可無的器官。闌尾一旦發炎,常表現為轉移性右下腹痛,一般而言可行手術切除。然而,這個看似不太起眼的器官,不僅只會發炎,還會惡變成闌尾癌。部分闌尾癌非常隱蔽,常常偽裝成“闌尾炎”,直到手術切除,病理檢查后才被發現。
闌尾是細長彎曲的盲管,看起來像一條“小尾巴”, 成人的闌尾與小手指差不多長。闌尾在腹部的右下方,位于盲腸與回腸之間,它的根部連于盲腸的后內側壁,遠端游離并閉鎖,活動范圍位置因人而異?,F代研究表明,闌尾至少在腸道微生物的維持及機體免疫兩個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臨床表現
闌尾癌早期可能沒有明顯癥狀,或者癥狀與闌尾炎形似,如右下腹疼痛。隨著病情的進展,也可能出現明顯的腫塊、阻塞、胃腸道出血或轉移的癥狀,例如便秘、腹脹、腸絞痛、嘔吐等。
防“偽”手段
揭穿闌尾癌的“偽裝”并不容易,可借助以下手段:
1. 影像學(B超、CT及MRI):可以幫助醫生初步查看闌尾內是否有異常生長、右下腹是否有腫塊等。
2. 血液檢測:通過檢測血液中腫瘤標志物的情況,若升高,提示惡性腫瘤的可能性。
3. 病理檢查:通過手術或內鏡取得的組織標本,可以在顯微鏡下確診是否存在癌變。
闌尾癌的病理類型
一、類癌(闌尾神經內分泌腫瘤)
闌尾神經內分泌腫瘤(NEN)是具有神經內分泌分化的闌尾上皮腫瘤,包括高分化神經內分泌腫瘤(NET)和低分化神經內分泌癌(NEC)。闌尾NET主要發生在闌尾盲端。闌尾NEC沒有特定的好發部位。
【大體】
典型的闌尾NET表現為界限清楚的淡黃色結節(福爾馬林固定后)。大多數闌尾NET的直徑小于2cm。
闌尾神經內分泌腫瘤大體觀:可見典型的黃色。
【病理診斷標準】
NET:均勻一致的細胞,圓形細胞核、染色質細膩點狀;排列結構包括小梁狀、腺泡狀、巢狀和帶狀。免疫組化表達神經內分泌指標:Syn、CgA、INSM1、CD56等。
NEC:小細胞癌或者大細胞癌的模式;片狀或梁狀的低分化細胞;核分裂和Ki-67增殖指數高。
二、腺癌
闌尾腺癌是以浸潤為特征的惡性腺上皮腫瘤,可發生在闌尾的任何部位,常見于50-70歲。
【大體】
闌尾可因管腔阻塞而擴張。腫瘤可能是息肉狀,潰瘍或浸潤性,易見闌尾穿孔。
【病理診斷標準】
不規則的惡性腺體浸潤間質(引起促結締組織增生性反應)。不同的亞型具有特定的形態學特征:
1. 非黏液腺癌NOS:不規則或鋸齒狀腺體浸潤闌尾壁。
2. 黏液腺癌:細胞外黏液占腫瘤的50%以上,黏液池內漂浮著條索狀、腺樣或簇狀黏液上皮細胞。它會分泌大量的黏液,甚至可能擴散到腹腔。
3. 印戒細胞癌:與其他部位的印戒細胞癌相似,腫瘤中的印戒細胞大于50%。
4. 未分化癌:很少見,類似于結直腸未分化癌。
三、杯狀細胞腺癌
闌尾杯狀細胞腺癌是一種雙相分化的腫瘤,是由黏液杯狀細胞,以及數量不等的神經內分泌細胞和潘氏細胞組成,通常排列成類似于小腸隱窩的小管。闌尾杯狀細胞腺癌最常累及闌尾末端?;颊邽?0-85歲的成年人,平均年齡為50-60歲。
【大體】
闌尾大致正?;蛟龊?,大體檢查很容易被忽略。高級別的大的腫瘤可表現為浸潤和質硬結節。
【病理診斷標準】
診斷杯狀細胞腺癌,腫瘤至少表現出經典的低級別杯狀細胞腺癌的成分。腫瘤通常累及闌尾壁全周,而不引起促纖維間質反應。
低級別杯狀細胞腺癌:呈小管狀生長,小管由黏液杯狀細胞、不同的神經內分泌細胞和潘氏細胞組成。一些腫瘤細胞簇缺乏管腔,表現為具有黏附性的杯狀細胞團。核輕度異型,核分裂很少見。通常存在細胞外黏液,有時黏液豐富。
高級別杯狀細胞腺癌:浸潤的腫瘤細胞為單個黏液細胞或非黏液細胞;復雜融合管狀、篩狀、片狀結構以及大量聚集的杯狀或印戒樣細胞;具有高級別細胞學特征;常有大量非典型核分裂像和壞死;高級別區域可見促結締組織增生性間質反應。
一旦確診為闌尾癌,治療方法及預后與癌癥的類型和擴散情況有關。盡管闌尾癌讓人感到害怕,但它并不總是那么“不可戰勝”。與其他癌癥一樣,早期發現、早治療是提高生存率的關鍵。因此,當出現不明原因的腹痛時,需要及時就醫,別讓“闌尾炎”變成“闌尾癌”。
【參考資料】
1. 《WHO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 Digestive System Tumours, 5th》.
2. Bell PD. Appendiceal adenocarcinoma: Current concepts & challenges. Semin Diagn Pathol. 2024 Sep;41(5):213-221.
3. Bell PD, Pai RK. Goblet cell adenocarcinoma of the appendix: an update and practical approach to diagnosis and grading. Hum Pathol. 2023 Feb;132:183-196.
來源: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病理科
告訴小伙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