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40度高溫橫掃歐洲。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公報顯示,法國大部分省在7月頭兩天都處于高溫警報下,多地氣溫超過 40 攝氏度。此后高溫繼續從法國蔓延至本就干旱的歐洲多國,奧地利、波黑、塞爾維亞和斯洛文尼亞均發布了高溫紅色警報,葡萄牙、意大利、希臘、德國、英國等國也在經歷高溫炙烤。
然而在如此極端的天氣下,歐洲大部分建筑卻依然沒有裝上空調,甚至為此爭論不休。
一旦室內溫度超過20攝氏度,人體就會開始感到不適。當溫度超過23攝氏度時,睡眠時間和質量會迅速下降。認知能力也面臨類似的情況,比如學校的考試成績在炎熱天氣會下降,受影響的學生畢業前景將受到持久影響。同時辦公室工作人員的生產力也同樣如此,在21攝氏度左右達到峰值,并隨著氣溫升高而迅速下降。
這里的關鍵詞是室內。即使在烈日炎炎的情況下,如果住宅、學校和辦公室的室內也能保持舒適的溫度,所有這些糟糕的結果都可以避免。雖然精心的建筑設計、被動式制冷和其他適應措施可以提供一些保護,但一旦氣溫升高到一定程度,只有空調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因此,隨著全球熱浪頻率的迅速增加,歐洲在空調使用方面的“低普及率”正反映在與高溫相關驚人的死亡人數上。2000年至2019年間,西歐每年平均有8.3萬人因極端高溫喪生。
然而,盡管人員傷亡不斷增加,空調在英國和歐洲仍然普遍不受歡迎,一些人認為這項技術是不必要的奢侈,弊大于利,并對此進行了持續而一致的抵制。
這樣的情緒在“表面上”可以理解——空調會消耗大量能源,但這里有兩個關鍵因素正在迅速變化。
首先是空調的必要性。與一二十年前相比,歐洲城市正在經歷更劇烈的高溫,而且更頻繁、持續時間更長。炎熱夜晚對健康的風險最高,也是空調帶來最大效益的時期。今年,倫敦的高溫與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一樣嚴重(持續18天的高溫需要主動降溫),但卻沒有波特蘭那樣的制冷基礎設施(波特蘭79%的家庭都安裝了空調)。
第二個轉變是,日益增長的空調需求如今與快速增長的太陽能供應同步。未來幾年,新增能源需求的絕大部分將由清潔能源提供,而且在最需要制冷的時候,清潔能源的供應也將最為充足。此外,空氣對空氣熱泵無需燃燒燃氣就能滿足建筑物的所有溫度需求,這意味著其對排放的凈影響可能為負。
英國和法國等國的法規非但沒有鼓勵這種做法,反而繼續抑制甚至限制這些技術的應用。與此同時,另一些人還反對采用這些技術,理由是這會加劇健康和其他方面的不平等。
但事實恰恰相反。除非這些國家開始像重視供暖一樣重視充足的制冷需求,并履行保護最弱勢群體的義務,否則,隨著高收入家庭自掏腰包支付保障費用,而其他人則只能汗流浹背,不平等現象將進一步加劇。
不久前,反對歐洲大規模使用空調的論據甚囂塵上。然而在這之前歐洲人需要考慮到,氣候已經發生了變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