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香港的豪門,李家一直備受爭議,霍家卻一家愛國,被大家稱贊為“真善人”!
2025年7月霍震霆和兒子霍啟剛還有兒媳郭晶晶一起在香港參觀了山東艦,享受了貴賓級的待遇,這份榮耀是有目共睹的。
反觀李家,香港最大的港口交易突然叫停,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和美國人做生意,無疑是在充當“賣國賊”的角色。
而今年7月李嘉誠的兒子李澤鉅是唯一一個沒有連任第二屆香港特首顧問團成員的人。
李嘉誠沒有在做慈善的時候走紅,也沒有在他為國家做出貢獻的時候,被大家所知曉,反而是因為“賣港口”,被無數國人謾罵。
那么這么些年他到底都干了些什么呢?
企業(yè)扎根在哪里,命運就長在哪里,這道理說來簡單,做起來卻是天差地別。
霍家的答案,從霍英東先生那輩人起,就深深地刻在了中國的土地上,他們仿佛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耕種一片土地,那種愛國的精神是刻在骨子里的。
抗美援朝時,別人唯恐避之不及,而霍英東偏偏反其道而行,他組織船隊運送物資。
改革開放初期,內地是一窮二白,霍英東把身家砸進南沙,建港口、修公路,海南還是一片荒島的時候,他又義無反顧地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霍英東做的這些投資,如果按純商業(yè)回報率算,在當時他簡直是傻子行為。
但當時霍家算的不是一時的小賬,而是與國家共存共榮的大賬,他們就像一棵根深蒂固的老樹,把命運和腳下的水土捆綁在一起,風雨同舟。
而李家發(fā)生的事情,則是另一番光景。
早年間李嘉誠說要投資搞基建,結果發(fā)現賺錢少,就不干了,國內的項目說撤資就撤了,掉頭去買英超球隊建歐洲數據中心。
李嘉誠的商業(yè)帝國,如同一艘精密計算的超級巨輪,永遠追逐著全球利潤最高、風險最低的洋流,他從香港發(fā)家,迅速將觸角伸向全世界。
在看李嘉誠的兒子的英國買豪宅的消息,典型的中國賺錢外國花。
哪里有洼地,就去哪里抄底,哪里的政策寬松,就把資產挪到哪里,這種“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法則,讓其在全球化浪潮中賺得盆滿缽滿,效率驚人。
毫不客氣的說,李嘉誠就是一個不折不扣逐利的商人,在他的概念里,只享受賺錢過程,愛國情懷并不明顯。
但也正因如此,這艘巨輪給人的感覺,總是離母港越來越遠,像一個精致的全球浪客。
賺錢,天經地義,但怎么賺錢,賺什么樣的錢,決定了一個企業(yè)家的底色。
霍英東那句賺錢要對國家有用,幾乎是霍家半個世紀的行動綱領,他們做的許多事,都是在
為國家的長遠布局鋪路。
在西方封鎖的年代,他敢去談港口合作,在內地體育事業(yè)嗷嗷待哺時,他出錢出力,幫助中國重返奧運大家庭,這些,是無法用財務報表衡量的投資。
他們相信,國運昌盛,才是家族企業(yè)最堅實的護城河,這種以義養(yǎng)利的格局,看似慢,卻走得最穩(wěn)。
李嘉誠的成功,則是另一本教科書,一本關于資本運作的教科書。
他以對時機近乎野獸般的直覺,精準地“撿漏”和“套利”,用最小的風險撬動最大的財富杠桿,將資本的效率發(fā)揮到極致。
最近又有傳聞說李嘉誠在回流投資,但沒有具體說是那個項目。
這種模式無可指摘,甚至被無數人奉為圭臬,但問題在于,當這種極致的精明,觸碰到大眾樸素的情感和國家戰(zhàn)略的神經時,就顯得格外刺眼。
當香港需要穩(wěn)定和發(fā)展時,關于他“撤資”的傳聞卻滿天飛,當國家強調戰(zhàn)略安全時,他可能出售港口資產的消息,足以引發(fā)一場輿論海嘯。
錢能買到很多東西,但買不到真正的尊敬。
2025年7月6日當霍震霆先生登上國產新式軍艦,享受了貴賓級待遇,全世界都看到了這份尊榮。
這份榮耀,不是因為霍家多有錢,而是因為幾代人持續(xù)的付出,為國家掙來了面子,也為自己贏得了里子。
這是用真金白銀和赤子之心,換來的無形資產,是刻在民族記憶里的功勛。
反觀李家,雖然也做了大量慈善,捐建了不少學校和醫(yī)院,但在很多人眼里,這些善舉似乎總隔著一層霧。
當其商業(yè)行為被解讀為與社會發(fā)展方向脫鉤時,再多的慈善也容易被看作是因為減少稅收的原因才做的這些慈善,或是一種精明的稅務籌劃。
人們會本能地發(fā)問:一個一邊從這片土地抽走資本,一邊又象征性地回饋一些,這到底是慷慨,還是安撫?
時代的大潮,方向一直在變。
過去,人們崇拜財富英雄,誰錢多誰就是偶像,但今天,當國家提出共同富裕,強調實體經濟,鼓勵科技創(chuàng)新時,評價企業(yè)家的標準,也悄然發(fā)生了變化。
霍家那種與國家戰(zhàn)略同頻共振的模式,在今天看來,顯得格外有遠見。
他們投資體育、科技、文化,積極融入大灣區(qū)建設,每一步都踩在時代的鼓點上,這種姿態(tài),讓他們從一個富豪家族,逐漸演變?yōu)橐粋€具有精神感召力的真名門。
而李家那種純粹的資本玩法,在新的時代語境下,則顯得有些水土不服。
當所有人都在向前劃船時,你的一舉一動卻被解讀為準備跳船,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尷尬。
香港導演王晶公開批評李嘉誠,說他在香港的口碑不太好,并在談論商人該不該愛國這個問題的時候表示,這不光是該不該的問題,而是得守住底線,不能賣國。
如此犀利的評價,可想而知李嘉誠在香港名聲有多差。
今年6月27日李嘉誠的兒子李澤鉅未能連任第二屆香港特首顧問團成員的細節(jié),這些看似微小的信號,都在折射出一種影響力的此消彼長。
一個商業(yè)上的巨人,若跟不上時代的腳步,就可能被時代的浪潮拋在身后。
香港的故事還在繼續(xù),兩位巨賈的傳奇也尚未落幕。
但歷史已經給出了模糊的輪廓,真正的商業(yè)領袖,從來不只是會賺錢的機器,他們更應該是時代的瞭望者,是社會責任的擔當者。
他們懂得,個人的命運,終究要融入群體的命運,資本的力量,終究要服務于家國的夢想。
錢可以被賺走,也可以被風吹走,但人心里的那桿秤,始終都在,它衡量著一個人、一個家族,最終為這個世界留下了什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