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蓮子穿越1300年時光,經歷6次太空旅行,最終在贛東南小城創造年產值43.4億的產業奇跡。
旗袍愛好者穿行在姚西蓮海里。袁奕 攝
1994年夏天,442粒來自江西廣昌的蓮子靜靜躺在返回式衛星艙內。當衛星沖破大氣層,這些古老種子在宇宙射線的轟擊下,基因密碼悄然重組。14天后,它們返回地球,被寄回廣昌縣白蓮科學研究所,中國白蓮的太空時代已然開啟。
三十年后,記者站在廣昌驛前鎮的萬畝蓮田邊,手中捧著最新一代“太空蓮66號”蓮蓬。清晨露珠在蓮子上滾動,折射出朝陽的金光。在這里,千年農耕文明與太空科技完美交融,造就了中國蓮產業最傳奇的故事。
01
太空蓮種,一粒改變中國蓮產業的“金種子”
廣昌白蓮產業發展中心的實驗室里,高級農藝師鄭興汶博士正俯身觀察一組新培育的蓮苗。“這是我們的‘太空66號’,比上一代產量再提高10%,抗病性更強。”他輕觸嫩葉介紹道,眼神如同注視自己的孩子。
時間回溯到1994年,廣昌人做出了一個大膽決定——讓白蓮種子“上天”。當時沒人能預料,這個決定將徹底改變中國白蓮產業格局。
廣昌縣白蓮研究所工作人員在對太空蓮系列品種進行科研。曾恒貴 攝
經過4000多次地面試驗,科研人員從這批“太空蓮子”中培育出革命性品種——“太空蓮36號”。它生育期長、花多、蓬大、結實率高,畝產從常規蓮種的七八十斤躍升到兩百斤,增產120%以上。
“普通蓮花開三茬,‘太空蓮’能開五茬。”楊良波在白蓮產業發展中心工作40余年,見證了這場“蓮業革命”。“太空蓮36號”很快以星火燎原之勢推廣全國,如今占全國子蓮種植面積80%以上,累計推廣約2000萬畝。
移栽藕種。曾恒貴 攝
廣昌因此成為全國最大的太空蓮種苗輸出地,每年銷往全國的“太空蓮”種藕約6000萬株。這些帶著“太空基因”的蓮種,在湖北、湖南、福建、浙江等地生根開花,重塑了中國蓮產業版圖。
02
千年蓮脈,深藏不露的“白蓮基因庫”
行走廣昌鄉間,常會聽到一句驕傲的諺語:“蓮不過廣昌不香”。這句話背后,是1300多年的種植積淀。
唐代儀鳳年間(公元676-679年),廣昌先民便開始在農田種植白蓮,這一創舉將野生蓮從湖泊移入水田,大幅提升了產量。明正德年間的《建昌府志》記載,廣昌白蓮已是歷代貢品。
在縣白蓮產業發展中心,全球500余個蓮花品種在此匯聚,猶如一座活態的蓮文化博物館。其中最珍貴的當屬“白花蓮”和“百葉蓮”——這些唐代流傳至今的古老品種,保持著接近野生蓮的形態,蓮子味甘清香、湯清肉綿。
中國蓮花景區美景。謝昌建 攝
“太空蓮的成功,離不開這些古老種質資源。”鄭興汶博士解釋,正是千年栽培形成的豐富基因庫,為航天育種提供了最佳母本。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在杭州品嘗廣昌白蓮制作的“冰糖蓮子”時,被其獨特口感震撼:“這哪是食品,簡直是藝術品!”當得知蓮子入口即化卻保持形態的奧秘后,他用生硬的漢語連稱:“妙,妙品!”
03
非遺匠心,一粒通芯白蓮的誕生密碼
扣蓮
七月清晨,驛前鎮莊下村的屋檐下,三三兩兩的蓮農圍坐一起。只見他們雙手翻飛,用特制蓮刀在蓮子腰部輕推,蓮殼應聲而開;再用指尖輕揉,褪去膜質種皮;最后用蓮簽對準胚根處一捅——碧綠蓮芯瞬間躍出。
白蓮生產技藝大賽在姚西舉辦。曾恒貴 攝
“這就是通芯白蓮得名的由來。”一位老藝人展示著省級非遺“廣昌白蓮生產與加工技藝”。這套包含采摘、脫粒、去殼、去皮、漂洗、通芯、烘焙等七道工序的傳統技藝,在2008年列入江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如今,機械化正改變千年生產方式。在長橋鄉白蓮加工社會化服務點,全自動白蓮剝殼脫皮一體機正轟鳴運轉。“以前人工每人每天只能生產5公斤干蓮,現在一條流水線日產幾百公斤。”技術員介紹,全縣已建成10個機械化服務點,為每個村級集體經濟增收20余萬元。
傳統與現代在廣昌完美融合。蓮農清晨采摘的鮮蓬送往加工點,幾小時后就能拿到通芯白蓮,既保持了傳統風味,又解放了生產力。
04
蓮田奇跡,世界最大蓮池的視覺盛宴
若問盛夏廣昌最震撼的景象,必屬驛前鎮姚西村的“中國蓮花第一村”。2016年,這里以1624.88畝蓮池面積獲得吉尼斯“世界最大蓮池”認證。
世界最大蓮池——姚西蓮海吸引游客紛至沓來。
姚西蓮海(無人機圖片)謝昌建 攝
站在觀蓮臺上遠眺,無邊的蓮葉在風中翻涌成綠色海洋,粉白蓮花點綴其間。蓮農們頭戴斗笠,泛舟蓮海,構成一幅流動的農耕畫卷。
“想看蓮花最美的樣子,記得陪它等一場日出。”當地攝影師透露秘訣。當第一縷陽光刺破晨霧,露珠在荷葉上滾動,含苞的蓮花漸次綻放,那景象宛如天地初開。
驛前蓮花燈會現場。曾恒貴 攝
在中國蓮花景區,另一種震撼正在上演。傍晚時分,200余位村民舞動蓮花燈長龍,在古建筑群間穿行。燈光倒映水中,與星空相映成趣。這項市級非遺驛前蓮花燈,用竹篾為骨、彩紙為膚,展現著蓮鄉人對美的極致追求。
05
產業裂變,小蓮子撐起的43億產業鏈
在致純食品公司的無菌車間,一片片荷葉正經歷華麗蛻變。經過現代工藝萃取,它們變成淡琥珀色的“蓮花清飲”,甫一上市便成網紅飲品。
2024年3月28日,在江西省撫州市廣昌工業園區,致純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工人正忙著下線、包裝、出廠、裝運產品。徐維棟 攝
“去年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就達165.64萬元,稅收優惠助力我們開發更多蓮產品。”公司董事長陳榮華透露。如今在廣昌,白蓮綜合產值已達43.4億元(2024年數據),小小的蓮子已裂變出令人驚嘆的產業矩陣。
2024年7月17日,江西蓮鄉食品有限公司在樟樹紅蓮基地開展直播帶貨銷售廣昌白蓮。徐維棟 攝
全縣聚集著20余家深加工企業,開發出通芯白蓮、蓮子汁、藕粉、荷葉茶等10余個品類150余個品種。今年新引進的綠芯源、廣鮮食品等企業正加緊建設,白蓮產業鏈不斷延伸。
水果蓮的異軍突起成為新增長點。“這些鮮蓮24小時內可抵達全國商超。”江西省耀萊農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梁寧說,去年公司銷售水果蓮16萬斤,2024年夏季創下兩個月銷售額1800萬元的紀錄。
在廣昌人的創意下,以蓮入饌的邊界不斷拓展。油溫六成時,整朵荷花入鍋輕炸,撒椒鹽即成脆炸荷花;新鮮蓮子與草魚蓉混合蒸制,化身蓮蓬草魚羹;蓮子露的清香,更成為蓮鄉夏日最難忘的滋味。
06
蓮神巡境,千年廟會的神秘狂歡
農歷六月二十六日,赤水鎮大禾村迎來一年中最熱鬧的時刻。鼓樂喧天中,七頂彩轎抬著七位蓮神太子沿村巡游。所到之處,蓮農焚香祭拜,祈求風調雨順。
2024年 蓮花節開幕晚會。曾恒貴 攝
“世界處處有蓮花,唯獨廣昌有蓮神。”攝影家馬元浩觀禮后如此感嘆。這項延續千年的蓮神太子廟會,即使在特殊時期也未中斷。廟會期間,閩贛兩省邊境趕會者常達數萬人。
蓮文化已融入廣昌人血脈。在雯峰書院(紅一軍團前線指揮部舊址),孩子們身著紅軍服聆聽革命故事;在饒家堡戰斗遺址公園,游客通過現代技術重溫烽火歲月。紅色基因與蓮文化在此交融共生。
今年7月12日,第二十屆蓮花旅游文化節大幕開啟。美景、美食、非遺交相輝映,編織出一場非凡盛宴。這顆穿越千年的“太空蓮子”,正以科技賦能傳統,用文化點染山水,等待與你相遇。
(來源:大江網/大江新聞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