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中的一個條款,消費者和商家各有不同的理解,該以何者為準?
方女士花費3960元在某平臺下單了兩張演唱會門票。后因行程沖突,方女士申請退票。可第一張票退票成功后,第二張票卻被拒絕退票。
第一張可以退,為什么第二張退不了?原來,票務(wù)須知規(guī)定,同一觀演人、同一購票賬戶在同一場次中,僅享有一次退票權(quán)益。在產(chǎn)生一次退票后,如該購票人或購票賬戶再次購買同場次演出后,將不再享有退票權(quán)益。
對于這句話,票務(wù)平臺的理解是,一個賬戶一個場次一個身份證,只能退一次票。而方女士則認為,這個條款針對的是退了又買的情況。自己并不是買了票之后退了又買的,兩張票是同時買的,自然都可以退掉。
一句條款,兩種解釋,法院會如何處理這種爭議呢?遇到格式條款出現(xiàn)歧義時,消費者又該如何維護自身權(quán)益?
說案例、講法律,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聯(lián)合人民日報政文部、人民網(wǎng)推出“說法”特別策劃,本期“說法”關(guān)注合同中的格式條款。
來源:最高人民法院新聞局、人民網(wǎng)
編輯:孟祥宇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