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任何一個經濟體都有所對應的奇跡和低谷,但日本經濟的特殊之處在于,它整整低谷了三十年。
二戰后,日本經歷了長達三十年的經濟奇跡,在這期間,日本經歷了戰后廢墟再到城市化的建設,其人均GDP甚至一度超越美國,“日本第一”的說法也在這個時候在坊間開始流傳。
但很不幸的是,日本的“第一”并沒有當多久。
1985年,日本簽訂《廣場協議》,盡管這不是直接導致日本經濟破滅的原因,但在某種意義上,它成了導火索。
《廣場協議》后,日元迅速升值,日本央行為了解決日元升值,采取了過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疊加日本銀行過度放貸,吹起了日本股市和樓市嚴重的泡沫。
在經歷短暫的狂歡之后,日本銀行過猛的加息,反而戳破了日本股市和樓市的泡沫。
至此,日本經濟開啟了漫長且“失落的三十年”。
如何總結日本經濟這失落的三十年呢?
我們完全可以用“大勢所趨,神仙難救”來形容。
為了刺激經濟,日本不惜背上了全球最高的債務比例,日本銀行更是開啟瘋狂印鈔模式,甚至一度快要買下整個日本,但在一系列操作之后,日本經濟仍然難以恢復。
更離譜的還在于,當日本瘋狂印鈔,瘋狂買買買的時候,日本經濟卻還面臨著通貨緊縮的怪圈,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時間回到1991年,當時的日本股市樓市泡沫剛剛破滅,日本就面臨著一個極大的問題。
正常情況下,過度繁榮的背后就會催生出泡沫,而這也是一個經濟體很正常的結果,如果處理得當,并不會對經濟造成太嚴重的傷害。
2001年,美國互聯網泡沫破滅,當時的納斯達克指數跌了75%,這已經算是赤裸裸的泡沫股災了,但當時的美聯儲主席一年之內就把基礎利率從6%降息到不足2%,效果也是立竿見影的,美國經濟很快就從互聯網泡沫中恢復。
反觀日本,和美國的做法卻有一定的不同,面對樓市和股市的雙重泡沫,日本的反應顯然是慢多了。
和美國一年時間相比,日本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才把利率從6%降息到1.75%,當時日本負責經濟制定的決策者,都認為日本應該能夠渡過危機,但誰也沒有想到,日本這一次的經濟泡沫,非常不一樣。
當日本利率只有1.75%的時候,就業、GDP增長率依然停滯不前,而那個時候美國也在降息刺激經濟,降息幅度甚至比日本還要高。
美國降息,美元就貶值,而對應到日元就會升值,日元升值后,日本出口到國際上的商品競爭力也會削弱,而對日本這樣的出口大國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因此,日本通過降息的方式想要刺激經濟,結果碰到了美聯儲同步降息,相比之下日本的降息幅度反而不高,疊加日元升值帶來的出口壓力,日本這波降息操作,反而沒有起到什么有用的效果。
降息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把存在銀行里的錢花出去,從而達到經濟增長的效果;當降息這招沒那么好使的時候,日本就順勢推出了更多刺激經濟的政策。
1995年,日本央行將利率直接下調至0.5%,在當時,這是全球罕見的低利率,但僅僅是貨幣政策可能還不夠,為了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日本還推出了財政刺激措施。
所謂的財政刺激,其實就是日本自己花錢去搞項目,去刺激需求,從而撬動經濟增長,雙管齊下這也是今天許多經濟體通常使用的辦法。
但日本經濟,即使經歷了雙管齊下,卻依然沒有什么起色。
從1993年開始,日本的收入和支出已經完全不匹配了,此后更是一路上漲,債務越來越多,而效果,自然也是有的。
日本經濟開始復蘇,一切都在朝著好的發展,如果順利地話,日本很快就可以度過危機,但今天我們都知道,日本不僅沒有度過危機,反而還經歷了漫長的三十年。
為什么?
還是要從日本泡沫說起。
日本的泡沫,從來就不是簡單的資產泡沫,而是更深一層的信用泡沫。
什么是信用泡沫?
資產泡沫,比如房地產,泡沫破了,但只要人們的信心還在,房子也可以很快漲起來,很快恢復;反過來,當人們不愿意買房或者不具備買房的信心時,也不愿意消費的時候,這就是信用泡沫。
從1991年算起,日本泡沫破滅后,銀行系統積累了大量的壞賬,到了1997年,日本已經有多家銀行開始破產,金融體系也是全面坍塌,銀行幾乎停擺,信貸也全面收緊,最終形成了辜朝明所說的“資產負債表衰退”。
簡單理解就是,日本央行想要花錢刺激經濟增長;但具體到企業和個人呢?他們才是構成宏觀經濟的主體,但由于在股市和樓市泡沫中損失了大量的財富,日本企業和個人根本失去了消費的欲望,即便有了日本央行的各種激勵補貼措施,他們也只想著還債,而不是拿去投資或消費。
銀行信貸收緊,就意味著市場上貨幣的流通量變少,流通的錢變少了,自然物價就會開始下跌,物價下跌又意味著企業利潤減少,企業沒利潤,員工工資就會下降,員工工資下滑,整個社會的總需求又會進一步下降,總需求下降了,物價又會進一步降低。
于是乎,就形成了一個完美的螺旋式下跌閉環。
當時許多日本企業因為失去了貸款又面臨高額債務,被迫破產倒閉,這導致了大量的人失去工作,而這一系列變化,遠比日本資產泡沫破滅,更為可怕。
在經濟學中,它還有一個專屬的名詞,那就是通貨緊縮。
緊縮,本質上就是人們不愿意消費了,企業不愿意投資擴張了;而解決起來,似乎也很容易,刺激不就行了,但事情的確沒有這么簡單,因為刺激的前提是,日本企業和個人沒有債務擔憂。
一個經濟體要想增長,微觀上就是有人花錢比掙錢多,宏觀上就是GDP一年要超過一年;而日本的問題在于,微觀上已經沒人愿意花錢了,要么是還歷史遺留的債務,要么就是存著,反正不會消費。
這就導致,日本自己玩命舉債降息,試圖刺激人們消費投資,但日本企業和個人呢?他們賺到錢,第一想法就是拿去還債,或者寧愿存起來,也不愿意去消費或投資。
這又是為什么呢?
顯然,還是在于泡沫,日本的泡泡越大,一旦破了,對企業和家庭的傷害就越深,債務越大,人們也就越沒有心思去消費,哪怕是還清了債務,也因為對危機的影響深刻,不敢輕易高消費。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日本只能咬牙繼續發債,繼續降低利率。
到2000年,日本國債已經占到GDP的130%,這已經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字,要知道歐盟的入會標準,就是債務比GDP要控制在60%以下,而日本已經超標了兩倍。
但日本經濟仍然沒有好轉。這也倒逼日本繼續舉債,日本國債逐漸占到GDP的180%,而利率方面,日本更是直接降到了零。
但日本經濟還是沒有好轉。
最后,日本發明了一個新操作,叫QE。簡單來說,就是央行可以自己印錢,然后去買那些長期的金融產品,例如國債,從而去調整自己長期的利率。
之后,日本經濟開始有所好轉,到了2007年,日本又把利率上調到了0.5%。
但第二年,隨著美國次貸危機爆發,日本也跟著遭殃,到了2011年,日本福島核電站事件,則再次讓日本經濟遭受重創。
2009年,日本的通脹直接跌到了負的1.1%,這一次的日本經濟,來得比之前還要猛烈。
不得已,日本只能繼續沿用之前的政策,日本國債比GDP突破到了驚人的200%,央行也把利率再次下調至零附近。
這個時候,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開始進入大眾視野,也推出了非常著名的“安倍經濟學”。簡單來說就是,過去日本利率一直是零,而這一次則直接降低到了負數。
除了日本利率降低到負數之外,日本這一次還再次祭出QE,且這一次有了明確的KPI,那就是把日本國債十年期利率買到0.25%以下。
壓低日本國債長期利率,就是為了刺激公司和個人的長期借貸,從而讓經濟回到通脹。
此后日本新發行的國債中有70%都被日本央行買走了,除了國債之外,股票、垃圾債幾乎都買,目前日本央行還持有股票市場10%的股票,是最大的單一股東。
從結果來看,日本新冠之前的GDP都在漲,通脹也有不錯的起色,但真正制約日本經濟增長的,可能已經不再是傳統的經濟學范疇。
提到日本,我們的印象除了失落的三十年之外,還有一個詞,那就是老齡化。
而這,也是決定日本陷入失落三十年一個重要因素。
從負利率到央行下場買國債買股市,其目的就是為了讓日本走向通脹,但在做了這么多努力之后,為什么日本仍然沒有走向通脹?
人口老齡化,是根本原因。
人口是現代商業社會的基石,有人口才有生產力,有人口才有消費力,當然日本一代嬰兒潮開始老去退休的時候,勞動力不足不僅僅制約日本生產力,也嚴重限制了日本的消費力。
而日本,恰恰又是世界上最長壽的國家之一。
老人的特點就是需求不旺盛,甚至可以說最不旺盛,把錢給到老人,大概率只會存起來,而日本年輕人也要花費時間和成本去贍養這些老人,除此之外日本還要負責這些老人的社會保障福利。
這些因素,都會對日本總需求產生極大的抑制作用。
而人口老齡化,就是那個持續源源不斷的負螺旋式下跌,不斷將日本朝著通縮的螺旋里帶,即便日本使出渾身解數,也很難掙脫。
日本總需求下滑,就意味著機會減少;即便日本企業有了資金,也很難把錢投入到國內繼續增長,因為需求已經不再了,因此日本企業最喜歡干的事情就是分紅,或者干脆在海外買買買。
對個人來說,也是一樣。
最終導致了日本印鈔投入到市場,原本希望帶動消費拉動經濟回到正軌;但結果卻是,只推動了日本資產價格的上漲,究其根源,就是日本總需求不斷下滑導致的。
類似的問題,不僅僅出現在日本,韓國也面臨著人口老齡化帶來的社會總需求下滑問題。
除了人口因素,日本經濟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價格預期。
三十年的時間,日本人早已經養成了低物價的慣性認知;企業要想漲價,不僅會面臨極大的輿論壓力,甚至在競爭端,也會吃力不討好。
日本消費者對價格的極度敏感,已經到了日本企業漲價就會被消費者拋棄的地步,甚至一些日本企業在不得已漲價時,還會跟消費者道歉。
這個價格預期一旦形成,就很難重新轉動起來。
以日本為例,日本瘋狂舉債,甚至飆升到了GDP的200%以上,如此龐大的債務,向市場注入了如此多的流動性,但日本商品價格仍然很難漲起來,也從側面說明了,一旦價格預期形成,再想轉動這個價格,需要多么大的力量。
到新冠病毒時期,日本經濟再次遭受重創,日本財政部為了挽救頹勢,直接拿出了1萬億美元來刺激經濟,這也讓日本國債占GDP一下飆升到了260%。
260%的債務是什么概念?這意味著哪怕日本不吃不喝不花錢只收稅,也需要二十年才能夠還清這筆債務。
但也正是因為這波日本的反應及時,讓日本經濟終于有了起色,日本就業、出口、薪資都在上漲,一切都在朝著好的方向發展,似乎日本也要走出失落的三十年。
但日本深埋在經濟底層的人口邏輯,乃至整個社會所帶來的價格預期,以及社會總需求的下降,這些結構性的問題,日本又真的解決了嗎?
似乎并沒有。時代滾滾向前,關于日本經濟的答案,今天還在持續更新中。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