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系AI生成
當豬價在低迷中拉鋸,一場關于成本與產能的暗戰,正悄然劃定豬企的生存邊界。
一邊是頭部豬企用半年狂賺百億、大幅扭虧的業績預期,再度印證豬企生存戰的真相:成本控制已成為微利時代豬企競爭的“勝負手”。另一邊,牧原股份(002714.SZ)等頭部豬企出欄量仍在狂奔,部分企業對豪賭產能和全鏈布局仍躍躍欲試。
政策引導之下,生豬產業“反內卷”趨勢顯現。近日中央財經委員會召開會議,矛頭直指企業低價無序競爭,強調推動落后產能有序退出,相關部門也不斷倡導養殖行業減母豬、控二育、降體重。產能出清預期升溫,有望為豬價中長期提供支撐;但在豬價回暖、盈利預期刺激下,豬企的擴張野心很難不被激活。
一邊死磕成本、一邊伺機擴張,豬企在“反內卷”中進入生死博弈:誰能熬到產能去化后的曙光,誰又將成為行業洗牌的祭品?
豬價低迷窄幅波動全年預期承壓
牧原股份日前發布業績預告,預計今年上半歸母凈利潤達102億元至107億元,同比增長1129.97%—1190.26%。對于業績的大漲,牧原股份表示,主要原因為報告期內公司生豬出欄量較去年同期上升導致收入上升,且生豬養殖成本較去年同期下降。
天邦食品(002124.SZ)預計上半年歸母凈利潤3.5億元-3.7億元,同比下降56.01%-58.39%,原因系2024年上半年出售史記生物股權導致凈利基數較高;預計扣非凈利潤為2.38億元-2.58億元,同比大幅扭虧為盈,主要是由于公司生豬養殖業務降本措施效果逐步顯現,上半年持續實現盈利。
從披露業績預告的兩家豬企來看,豬價并非左右上半年豬企盈虧的關鍵因素。當然,這是建立在豬價波動幅度不大的基礎上。
與去年同期相比,2025年上半年生豬價格重心明顯下移。據中國養豬網豬價系統監測,生豬價格自去年8月至今整體處于下跌通道中,今年延續跌勢。截至7月10日,全國外三元均價為14.98元/公斤,較年初高點16.6元/公斤僅相差1.62元/公斤,遠低于去年同期。
來源:中國養豬網
從上市豬企公布的銷售簡報也能看出,今年整體豬企銷售均價低迷,豬價窄幅波動。
牧原股份6月份銷售商品豬701.9萬頭,同比變動58.35%,環比5月的640.6萬頭有所增長;商品豬銷售均價14.08元/公斤,同比變動-20.59%,環比5月的14.52元/公斤有所下降;商品豬銷售收入127.99億元,同比變動27.65%,環比5月的122.58億元有所增長。
溫氏股份(300498.SZ)、神農集團(605296.SH)、大北農(002385.SZ)等多家豬企6月銷售出現環比量價齊跌的情況。以溫氏股份為例,6月銷售生豬300.73萬頭,收入49.20億元,毛豬銷售均價14.39元/公斤,環比變動分別為-4.69%、-7.57%、-1.98%,同比變動分別為28.93%、-5.40%、-20.50%。
溫氏股份生豬銷售情況
目前生豬養殖業已步入微利時代,隨著豬價紅利減弱,2025年豬板塊的盈利分化將更顯著。
生豬養殖行業分析師表示,今年上半年豬價僅在6月下旬小幅上漲,主要是此前養殖端壓欄導致出欄輕微斷檔支撐豬價上漲,上半年生豬市場整體依然供大于求。
華鑫證券早前的研究預計,2025年豬價因供給量的持續提升呈現逐季下降的趨勢。2025全年商品豬出欄均價預估回落至12元/公斤區間。預計后續伴隨豬價的進一步下滑,行業可能進入虧損階段,將開啟能繁產能去化階段。
成本比拼成“勝負手”
據卓創監測,截至7月4日,全國自繁自養頭均盈利244.95元,仔豬育肥頭均盈利273.27元。這份“價低利存”的成績單,全靠降本托底。
我國生豬養殖核心成本主要由飼料及仔豬成本構成,其中,飼料成本約占60%以上。總體來看,今年上半年飼料成本壓力不高,玉米和豆粕價格同比去年下滑。
其中,豆粕價格呈現波動,4月受到巴西暴雨以及中美貿易摩擦影響,豆粕價格出現明顯上漲,單月漲幅達2.6%,5月以來高位回落,目前處于低位。玉米價格今年以來溫和上行,但同比去年下滑。
來源:Wind,東海證券研究所
今年以來,行業養殖成本階梯式下降。為實現降本目標,各家上市豬企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根據披露,牧原股份今年以來的生豬養殖成本逐月下降,從年初的13.1元/公斤降至6月的低于12.1元/公斤,這已經接近全年成本目標。
根據公開信息,2025年牧原股份的成本目標是全年平均12元/公斤,相當于年底成本要降到11元/公斤左右。其進一步表示,后續會圍繞健康管理、種豬育種、營養配方、智能化應用等方面,通過技術創新與精細化管理,提升各項生產指標,持續降本增效。
天邦食品日前公布2025年5月育肥成本已降至13.2元/公斤,并設定了年底12.8元/公斤的降本目標。該公司表示,新引入的產業投資人建發物產、南寧漓源可提供低價原料供應鏈支持;同時,員工人數已從7000人精簡至5000人,人效提升30%。
在2月底的投資者關系活動中,神農集團管理層立下“軍令狀”,2025年的完全成本目標是13元/公斤以內。為此,神農集團致力于提升豬只健康度和藍耳雙陰豬群比例,同時不斷優化管理流程,提升人效水平。
溫氏股份的養殖成本穩中有降。根據機構調研公告,5月份,該公司肉豬養殖綜合成本為12-12.2元/公斤,比1月份下降了約0.8元/公斤。
6月,新希望在接待機構調研時提到,2025年第一季度已經在12.5元/公斤甚至更低。今年希望整體運營場線的成本都能降到13元/公斤以下,優秀場線到年底希望能進一步降到12元/公斤以下。
“反內卷”防線與擴產沖動
豬價未出現預期中的深跌,養殖端仍有微利預期,導致行業期盼的“產能深度去化”進程難以實質性展開。
根據各公司銷售月報,多數豬企今年上半年出欄量較去年同期增長,出欄前三名牧原股份、溫氏股份和新希望出欄總數占比超78%,生豬出欄數量依次為3839萬頭、1793萬頭、844.93萬頭,東瑞股份上半年出欄76.5萬頭,同比增長約116.16%。
在經歷充分擴張后,近三年行業產能增速有所放緩。不過,大量產能懸停于市場之上,猶如達摩克利斯之劍。
資料來源:Wind,東海證券研究所
部分豬企借助融資、重整等手段儲備彈藥。
今年5月,牧原股份向香港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并將港股IPO作為公司未來5-10年國際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值得一提的是,港股市場有靈活的制度安排,不需要以特定的募集資金投入實際的新項目建設。據統計,牧原股份自上市以來累計募資超1124億元,可以說“養豬一哥”的每一步蛻變都離不開融資的支持。
此外,剛找到7億重整注資的天邦食品日前也表示,將提升公司產能利用率,并計劃通過復產閑置豬場,年底將能繁母豬存欄從26.2萬頭提升至40萬頭。神農集團也在上半年發布定增預案,擬融資2.9億元,用于產能擴張及補充流動資金。
除了豪賭產能外,部分企業選擇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
今年4月,華統股份完成其上市以來最大一筆規模融資——16億元定增用于生豬養殖擴產、飼料加工、補流。飼料企業邦基科技也在今年6月拋出重組方案,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收購7家生豬養殖企業。
“‘養豬的搞屠宰巨虧,搞飼料的養豬巨虧’成為行業怪圈。”有專家認為,盲目的全產業鏈擴張未必能有效分散風險,反而因戰線過長、管理復雜度劇增,導致“高負債、高成本、低效率”問題。同時,巨頭“一窩蜂搞全產業鏈”,導致產業鏈各環節利潤被巨頭虹吸,破壞了健康的產業生態,加劇行業的內卷化困境。
農業農村部在近期的生豬生產調度會上提出,要調減全國能繁母豬存欄100萬頭左右至3950萬頭,優化生豬生產、加大弱仔淘汰力度,引導降低出欄體重、國儲收儲體重要求降至115公斤,加強二次育肥等的監測監管。
此前多個信源透露,多家頭部豬企接相關部門要求集團場暫停能繁母豬擴產,出欄體重也需要控制在120公斤左右。企業人士表示,會議主要涉及去產能、二育調控、頭部企業帶頭穩價格等。
“在經歷前期的快速擴張之后,16家上市豬企資產負債率仍超60%,處歷史較高水平。集團豬企或亦有動力配合調減產能,以量換價,緩解債務端的壓力。”招商證券認為,生豬產業反內卷的核心目標在于調控母豬產能、提振豬價,以達到拉動CPI、走出通縮、提振市場信心的政策目標。具體措施包括但不限于窗口指導、聯合證監會/銀監會限制區域直接融資/間接融資、環保等,或根據實時調控效果層層遞進。
供給端變化對豬價具有決定性因素。有分析師指出,母豬產能的減少通常會在10個月左右后反映到生豬出欄量上。
華泰證券認為,短期而言,出欄體重的降低、二次育肥的管控有利于生豬庫存的釋放,涌益監測全國商品豬出欄體重在春節后基本持續在128kg以上、持續高于往年同期水平,短期庫存釋放或利好秋冬消費旺季豬價;中長期而言,能繁母豬產能的調減、整體出欄體重的降低有望利好明年乃至更長期的豬價。
也有機構持相對謹慎態度。中信建投認為,現階段市場討論比較多的“反內卷”政策層面的影響可能要中長期才能體現,從當前跟蹤的高頻數據看,市場還沒有看到積極的產能去化跡象。(本文首發鈦媒體App,作者 | 馬瓊,編輯 | 曹晟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