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放榜季。當“先選城市再選學校”漸成共識時,曾被戲稱“大學洼地”的深圳,正悄悄擠進考生志愿表的首欄。
“畢業生滿足基本條件,可由學校聯系孵化企業或合作企業安排就業”,這是深圳理工大學的最新招生宣傳語。2024年,深圳理工大學首次招收本科生,在廣東省的最低投檔線就追平了中山大學。
作為改革開放后崛起的新興城市,深圳在四十多年間快速發展,躋身中國一線城市行列,但這座經濟重鎮在教育領域卻長期面臨尷尬——高校資源匱乏。
1983年,深圳第一所普通高等學校——深圳大學(下稱“深大”)——成立時,在校學生數僅有216人。彼時,北京已有54所高校,上海有43所,廣州有20所……深圳在高等教育的賽道上,慢了不止一拍。
21世紀以來,深圳的高等教育發展明顯加快。從2014年開始,深圳以幾乎一年建一所的速度,陸續新建了8所高校。截至2024年,深圳的高等學校數量達到17所。2025年3月,深圳又發布了推進第三輪高水平大學建設的計劃,涉及深圳海洋大學(一期)、深圳音樂學院、南方科技大學(下稱“南科大”)醫學院、南科大半導體學院等8所院校。
從數據層面來看,深圳建大學的熱潮似乎集中于近10年間。但在深大傳播學院教授辜曉進看來,自特區成立伊始,深圳就始終懷有創辦高水準大學的沖動和雄心,且從未停止過,深圳的高校建設與其城市發展的步伐緊密相連。
三次熱潮
辜曉進把深圳建大學的熱潮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波早在特區成立之初就已啟動。
20世紀80年代,正值深圳經濟特區建設的關鍵時期,大量外來務工人員涌入,百業待興,急需大量專業人才。為滿足需求,深大于1983年開始籌辦。當時,深圳市財政收入每年僅為1億多元,但深圳市政府仍計劃撥款5000萬元建設深大。深大的建立,在中國高等教育發展史上也是一個經典案例:從提議創辦到正式開課,只用了半年多時間——充分體現了深圳速度。
深大帶來的驚喜不僅是速度。建校伊始,它就采用了與內地高校不同的理念,幾項開創性做法至今仍被稱道。比如,借鑒了一些國外名校的做法,校園最初不設圍墻,讓高校與社會保持緊密聯系,這一做法持續了十多年。后來,由于深大周邊出現了不少城中村,為保護校園教學環境才筑起圍墻。
此外,深大還開創了“學生自治”的模式:金融專業的學生自建學生銀行,進行財務管理和金融操作。學生可以通過學生銀行,在校園內的各個飯堂、商店進行資金周轉,形成校內小循環金融系統。
20世紀90年代,深圳開始向高新技術產業轉型,科教力量薄弱,人才供給與產業需求之間的巨大落差,使深圳對高校的需求變得迫切。
辜曉進回憶,當時的教育部認為全國高校眾多,資源分配需要平衡,無法滿足所有地區的需求。深圳作為經濟特區,中央認為其主要任務是發展經濟,特別是外貿行業。當時深圳尚未被看作能與北京、上海、廣州比肩的綜合性現代化大都市。
審批無門,深圳將目光轉向合作辦學。2000年前后,深圳出現第二波“辦學潮”,在寸土寸金的南山區規劃了一片區域,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共同合辦研究生院。
合作辦學仍不足,深圳又在南山區創建虛擬大學園,吸引了清華大學、香港大學等全國幾十所高校入駐,雖然這些高校無實體校區,但可以在校園內培養人才。例如,武漢大學就在此培養了大量在職研究生。后來,虛擬大學園內還開展了大量研究工作,特別是與產業前沿緊密相連的應用研究。直到現在,這個虛擬大學園仍在運轉。
在辜曉進看來,合作辦學和虛擬大學園是一種“深圳式的變通”,在無法設立大學的情況下,解決高端人才的培養問題。
當然,深圳從未放棄自建高校的可能。
深圳決定籌建南科大,參照香港科技大學模式,一步到位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2010年,在尚未獲得教育部正式批準的情況下,南科大以“自主招生、自授學位”模式招收了45名學生,引發巨大爭議,成為高教史上一次破格的創舉。
2012年4月,教育部批準了南科大正式成立。南科大率先推出“631”綜合評價錄取制度:高考成績占60%,學校自主組織的綜合測試占30%,高中成績占10%。招生時,以創新能力作為重要參考指標。
2022年,建校10年的南科大入選“雙一流”高校建設;2025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學排名,南科大排名第35位,在中國內地高校中排名第15位。
南科大建立后,深圳迎來了第三次建校高潮,此時的深圳已躋身一線城市,科創城市定位明晰,因而這一輪的建校速度更快,10年間新增了8所高校。
這一階段,深圳的合作辦學還拓展到了境外,與香港中文大學、莫斯科國立大學等合作。其中,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已連續9年成為憑高考成績錄取的廣東省內院校錄取分數最高的大學。
辜曉進認為,深圳目前已形成層次分明的高等教育體系,經過幾輪發展,深圳的高校已基本滿足城市的發展需求,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在國家高端智庫CDI資深研究員宋丁看來,深圳高等教育近十年的快速發展,某種程度上是在“補課”。作為一線城市,深圳在人口規模、資金實力和產業發展等方面對高素質人才需求巨大,如果城市缺乏足夠的大學生源,教育體系與經濟發展必然脫節。基于這一現實,教育部特批深圳實施高等教育快速擴容政策,允許其以超常規速度擴建高校。
宋丁強調,深圳模式具有特殊性,深圳建大學的經驗難以簡單復制和推廣。
深圳風格
深圳建大學為何如此快速?辜曉進用9個字總結:有能力、有愿望、有追求。
雄厚的財政是深圳超常規建校的基礎。據經濟觀察報政研院統計,2017年,深圳教育支出為509億元,占財政總支出11.08%;2023年,深圳教育支出首次破千億元,達到1001.5億元,僅次于京滬;2025年,深圳計劃安排教育領域經費1020.6億元,占比升至23%。
劉亞寧制圖
高等教育支出更突出:深圳市財政局數據顯示,2012年,深圳市本級高等教育支出為11.4億元;2025年預計達到178.1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1.69%。而高等教育支出占教育支出的比重也從2012年的10.4%升至近48%。
大規模的教育投入直接惠及深圳各高校。以深大為例:2014年部門預算收入為16.08億元,其中財政撥款占75%;2025年部門預算收入為75.07億元,10年增長了366.85%,財政撥款48.34億元,占比64%。在全國800余所公布預算的本科高校中,深大位列第43位,在所有非“雙一流”高校中排名第一,高于南開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等“雙一流”高校。
劉亞寧制圖
辜曉進表示,深圳以財政收入為后盾,能夠持續向高校投入,而不是只給一次性開辦經費。實際上,高校建設和運營也不同于其他一次性項目,需要長期穩定的資金,一旦后續投入跟不上,就難以正常運轉。
深圳市政府很早就意識到,一個以高科技為定位的城市,僅靠引進人才是不夠的。因為在人才引進時,政府所調動的資源、所花費的成本極為龐大,不僅涉及人才引進政策,還包括事業單位和企業的共同施策。特別是那些致力于高科技領域的企業,往往需要到全國,乃至全球范圍內搜尋和挖掘人才。
因此,深圳始終懷揣著建設本土大學、培養本地人才的“大學夢”。
據智聯招聘數據,過去10年,深圳是高校大學生畢業留存率最高的城市之一,2024年高校畢業生留存率達73.2%。其中,2022年至2024年錄用深大畢業生人數最多的前三名企業分別是比亞迪、華為和騰訊,這些公司的總部都位于深圳。可見,深圳高校培養的大學生,絕大部分可以就地轉化。
正因如此,深圳創辦的大學貫徹了一條以經濟效益為導向的辦學理念,走需求驅動的高等教育發展道路,學科建設緊貼深圳產業需求——以理工科為主。
以南科大為例,宋丁說,南科大的校長薛其坤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這所大學雖然在國內排名較為靠后,但在國際排名中,相比于國內一眾高校卻能躋身前列,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頂尖學府的距離并不遙遠。這是因為在國際評判標準下,南科大擁有超過60位院士,這一數字令許多“985”和“211”院校都羨慕不已。
宋丁認為,深圳的大學帶有很濃郁的深圳風格,因為深圳是改革開放的先鋒城市,深圳的高校也天生具有敢于創新和嘗試的精神。
因城而興
大學與城市向來密不可分,城市越發達,往往聚集的高校越多。縱觀國內外,許多知名高校都是所在城市的標志。深圳卻呈現獨特現象:城市影響力成為本地高校最有力的“名片”。
辜曉進有一個體會,過去幾年,深大傳播學院招聘教師時,應聘者中海外學人的比例相當高,有時能達到50%,他們都是被深圳的改革開放氛圍、城市環境、配套服務吸引。
宋丁認為,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院校選擇落戶深圳,根本原因是看好這座城市的發展潛力。
以哈爾濱工業大學為例,本部位于東北地區,受當地經濟發展水平限制,在人才集聚和招生方面面臨挑戰;而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憑借深圳的創新環境和區位優勢,近年錄取分數線已超本部。這說明考生填報志愿時,既關注學校聲譽,也關注學校所在城市。
宋丁說,深圳的實踐體現了“城市賦能高校”的關聯性。在人口紅利見頂,高考人數即將下降的背景下,深圳逆勢擴張高等教育,確屬特殊現象,正是基于其作為一線城市的發展預期。就高等教育布局而言,一線城市多建大學,不僅可以優化全國高等教育資源布局,還能為學生提供更多就業選擇。
如今多數城市高校數量已飽和,新增有限。宋丁認為,“十五五”“十六五”期間,深圳仍將新建不少于10所高校,最終總量或達到30所以上。
宋丁表示,深圳的大學建設高潮不僅是增加數量,學科和專業建設上也需“下功夫”,尤其要科學籌劃學科,盡量避免重復。
目前深圳已有南科大、深圳技術大學、深圳理工大學等理工高校,未來新建大學或新設學科將圍繞人工智能、機器人、新能源、無人駕駛等新興產業。這些產業仍需專業學科和學院支撐。
就此來看,深圳的大學建設,還遠未到終點。
(作者 劉亞寧)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