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山東龍口7月11日電 題:小山村迎來大展覽:一幀“合影”喚醒抗戰記憶
中新網記者 王嬌妮
53名抗日無名烈士的群體畫像前,圍坐著山東龍口市豐儀店村的村民們。攝影師快門按下,一幀特殊的“合影”定格,讓八十余載的守望以具象化的影像呈現。
圖為山東龍口市豐儀店村村民與烈士畫像的“合影”。煙臺市委黨史研究院供圖
正是這幀“合影”,為豐儀店村引來了一場大展覽。值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烽火抗戰——抗戰時期的人民軍隊”專題展7月10日在此啟幕,系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首次將專題展設在山區村。
時光回溯至抗戰關鍵階段,1942年3月30日,八路軍山東縱隊五旅十三團“鋼八連”與日軍在豐儀店村村南發生了一場激烈戰斗,53位指戰員壯烈犧牲,未留下任何身份信息。
“戰斗前,八路軍先將村民轉移到安全山頭,戰士們搏殺的慘烈場景,鄉親們看得真切。”豐儀店村黨支部書記慕泉欣告訴記者,戰后村民卸門板運傷員,還從祖墳地騰出一塊地方,悄悄掩埋烈士遺體,“怕日軍破壞,不做標記,這是當時能想到的最妥帖的守護”。
八十余年來,祭奠成了豐儀店村的傳統:清明填土、元宵送燈、春節上供,村民們把烈士當作親人。1956年,烈士遺骨遷葬至龍口市烈士陵園;2021年,村里建起戰斗紀念館,設無名烈士總牌位。但“烈士長什么樣?”的疑問,始終縈繞村民心間。
7月10日,觀眾在山東龍口參觀“烽火抗戰——抗戰時期的人民軍隊”專題展。王嬌妮 攝
2022年,退休警察崔寧接下為烈士畫像的任務。“耗時一年,走訪戰場遺址、烈士陵園,聽村民還原歷史,只為讓烈士‘鮮活’呈現。”崔寧說,按慣例,烈士畫像應多顯肅穆,但深入了解這段歷史后她有了新的思路:“他們多是十幾歲到二十多歲的青年,應畫出陽光笑容與青春模樣,讓后人銘記這些親人。”
最終,崔寧以戰場為背景創作了群像《青春祭》。畫像展出后,村民紛紛前往,90多歲老人拄拐也要參觀,在像前留影。2024年,這幀特殊的“全家福”被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收藏,也讓小山村與國家級紀念館建立聯系——今年,抗戰館將專題展送到了豐儀店村。
走進專題展廳,500余張圖片、3.2萬字史料,系統呈現人民軍隊抗戰歷程。“堅持黨的絕對領導”“浴血在華北敵后”等六個板塊中,膠東地區抗戰元素尤為突出:天福山起義的紅旗、雷神廟戰斗的彈痕、海陽地雷戰的智慧、任常倫烈士的英勇……
展館還利用AI技術還原了80多年前豐儀店激戰,沖鋒身影、槍炮轟鳴,帶觀眾“穿越”至硝煙現場。“小時候聽父親講膠東抗戰,今天才算身臨其境。”58歲的觀眾王秀娜在展館里紅了眼眶。
北京八路軍山東抗日根據地研究會會長梁曉源在此次專題展舉辦賀信中表示,把展覽放到當年抗戰軍民戰斗過的山村舉辦,既讓鄉親在家門口看國家級展覽,也讓鄉村先輩經歷融入國家敘事,使抗戰精神不再抽象,成為可觸摸、可感受的鮮活記憶。
“展覽讓村子‘活’了!”豐儀店村黨支部書記慕泉欣稱,開展首日,豐儀店村接待訪客數百人次,并有研學團、旅游團前來接洽,紅色山村的故事正被更多人知曉。(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