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第三屆全國文明家庭名單揭曉,六安市金安區東河口鎮毛嶺村的黃克勝家庭赫然在列。這份榮譽不僅是對這個家庭多年來踐行文明風尚的肯定,更鐫刻著一家四代人跨越時空、對紅色記憶的執著堅守與生動傳承。
晨光中的堅守
一場延續六十余載的日常
清晨天剛亮,黃克勝便喊上侄孫王俊杰,拎著竹掃帚出了門。往右拐進一條筆直的山路,不足兩分鐘,梁家沖烈士墓的指示牌便清晰映入眼簾。拾級而上,他熟稔地拿出毛巾擦拭墓碑,用掃帚清掃周遭落葉——這不是一次偶然的祭掃,而是他日復一日、重復了數十年的日常。
在毛嶺村,13位無名烈士長眠于梁家沖烈士墓。這份守護,始于黃克勝的父親黃昌華。老人義務守墓44年,直至2008年病重臨終前,仍拉著黃克勝的手囑托:“每逢清明、過年,一定要去看看烈士們,告訴他們,我們還在守護著。”
父親慷慨激昂講述烈士事跡的模樣,早已深深烙印在黃克勝心中。“小時候聽父親講英雄故事,總被那份熱血震撼。”耳濡目染中,他毅然接過父親的接力棒,即便親友勸說,也從未動搖。從父親到他,再到74歲高齡仍在他車禍臥床時挺身而出的母親高緒聰,這份守護已延續60余載,成為當地家喻戶曉的佳話。
代際的接力
讓紅色故事永遠鮮活
“四爺講了一輩子烈士故事,不能到這就斷了。”2000年出生的王俊杰,是這個家庭紅色傳承的年輕力量。按輩分喊黃克勝“四爺爺”的他,自小浸潤在紅色氛圍中,烈士們的英勇事跡是他成長記憶里最深刻的注腳。
2020年退伍后,王俊杰入職東河口鎮綜合行政執法大隊。看著四爺爺日漸蹣跚的腳步,他主動接過擔子:清明、國慶等節日的祭掃活動中,他承擔起義務講解,提前備好茶水供人取用;日常里,跟著四爺爺上山清掃,成了他的“必修課”。“能把英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大家不忘歷史,就是我最想做的事。”小伙子語氣堅定。
這份傳承,早已融入家庭血脈。黃克勝的兒子、孫輩雖在合肥工作讀書,一家人聚少離多,但“春節拜謁烈士墓”是雷打不動的傳統。“孩子們一回來,我就帶他們去墓前,講講當年的故事,或是一起清掃擦拭。”黃克勝說,兒子理解他的堅守,更以他為傲。而他最大的心愿,是“等自己老了做不動了,孩子們能接著守護,讓這份記憶永遠鮮活”。
用行動注解“文明”
從守墓人到“身邊好人”
獲評全國文明家庭后,黃克勝更覺責任在肩。“要更注意言行,帶動身邊人。”居住在烈士陵園旁的他,常為鄰里、放暑假的孩子講述紅色故事,讓紅色種子在潛移默化中生根。在東河口鎮,他是出了名的“熱心腸”,無論誰家遇難題、逢急險,撥通他的電話,總能聽到一句“我來幫你”。
這份熱忱,早已化為看得見的行動:2011年,他獲安徽省五四青年獎、安徽省道德模范提名獎;2023年,入選“中國好人”;2025年2月,開網約車時察覺乘客狀態異常,他果斷識破騙局,成功攔截10余萬元被騙資金……
從父親臨終的囑托,到黃克勝數十年的堅守,再到侄孫、兒孫們的主動接力,黃克勝家庭用四代人的行動,讓“全國文明家庭”的稱號有了最生動的注腳——紅色基因的傳承,從來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融入日常的堅守,是跨越代際的責任,更是溫暖人心的力量。
來源:六安新周報融媒體記者 李小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