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科技《思想大爆炸——對話科學家》欄目第121期,對話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長、李政道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丁洪。
嘉賓簡介:
丁洪,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副所長、李政道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未來科學大獎科學委員會首任主席,未來科學大獎十周年慶典Program Committee聯席主席。
原始發現是不容易做的,第一次確實有運氣成分在,后來慢慢摸索出了方法。
基礎研究剛開始可能沒有明顯的作用,但之后會做的很好,要把眼光放長遠一點。
做科研挺辛苦,要enjoy life,沒有體會人生之美,也沒法追求科學的發展。
我們國家的凝聚態物理,至少在實驗方面不比美國差。
AI會增強創造力,以后AI看我們的智慧,可能就像我們看貓的智慧。
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周錦童 常博碩
編輯|楊 錦
在基礎物理的探索路上,總有一些名字與重大的突破緊密相連,丁洪便是其中之一。
他在固體材料中發現外爾費米子,推動“夢之線”“夢之環”“夢之城”等大科學工程的建設,深耕高溫超導與拓撲量子計算領域,保持著十年一個重大成果的科研節奏。
談及這些成果時,丁洪笑稱:“原始發現是不容易做的,可能我的運氣比較好,第一次確實有運氣成分在,后來慢慢摸索出了方法?!?/p>
他還笑稱自己“不務正業”,“我很喜歡跨界,做科研就是為了推動人類知識和文明的進步,既然是這個目的,做規劃也是很好的推動,有這樣的參與機會我都是自告奮勇的。”
在未來科學大獎十周年慶典上,搜狐科技對話了這位愛“跨界”的科學家,聽他分享中國凝聚態物理的發展情況,當下“內卷”的科研現狀以及AI加速科研進程的新可能。
“我們國家的凝聚態物理,至少在實驗方面不比美國差?!倍『閷λ押萍颊f道。
自從2008年丁洪回國以來,中國凝聚態物理發展非常迅速,這得益于政府的大量投入、家長對子女從事科學研究的支持,以及華人在全球范圍內的人才優勢。
雖然這可能有些“卷”的意味,但丁洪認為,“卷”是有積極意義的,競爭能夠促進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但有些“內卷”是無意義的消耗和資源浪費。
此外,他還表示,AI會增強創造力,在AI的幫助下,未來拓撲量子計算和高溫超導領域會有巨大突破,預計20年內可能出現實用量子計算機,更高溫度、更實用的超導體,核聚變也可能在20年內實現商業化應用,帶來意想不到的變化。
以下為對話實錄(經整理編輯)
媒體:您能不能簡單科普一下,外爾費米子到底是什么?
丁洪:費米子是一種自旋為半整數的基本粒子,例如電子、質子、中子等都是費米子。1928年狄拉克把狹義相對論引進了量子力學,外爾費米子是1929年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赫爾曼·外爾在狄拉克方程的基礎上,預言一種無質量的具有相反“手性”的粒子。
宇宙中是否存在“外爾”基本粒子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我們非常有幸在2015年第一次在“固體宇宙”中發現了以準粒子形式存在的外爾費米子。
媒體:這在未來會有什么應用?
丁洪:帶有“手性”的外爾費米子有可能做成低功耗的器件,有些很特殊的光電響應,所以大家都憧憬有很好的應用,但目前主要還是在做光電探測器,我們也非常期待以后有更多的應用。
媒體:您覺得未來基礎物理會如何改變世界?
丁洪:基礎物理一直在改變世界,未來也會如此。比如說發現電子的時候,有人覺得電子沒有用,但現在電子變得非常有用,比如電子學、電子器件等等。
后來相對論解釋高速運動的物質、解釋宇宙、黑洞,可能和日常關系不太大,但是我們現在手機上用的GPS減小定位誤差就需要考慮到相對論效應的影響?;A研究剛開始可能沒有特別明顯的作用,但之后往往會發現有很大的應用價值,所以我們要把眼光放長遠一點。
媒體:每10年您都會有一個重大的成果發現,是怎么做到的?
丁洪:我通常的回答是我運氣比較好。原始的發現是不容易做的,第一次可能有一定運氣成分在,后來是有方法的。
首先我們會去研究什么值得去做,研究課題挑選是非常重要的,第二步要知道什么是我們能做的,第三步就是怎么做。研究都在激烈的進展中,所以怎么樣能有很強的執行力,能夠率先做出來是非常重要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積累了一套方法,形成一套經驗。有時候我也在想為什么10年才有大成果,能不能更快一些,現在我們有AI的幫助,確實可以極大地加速。
媒體:您積極參與了“夢之線”“夢之環”“夢之城”三大科學工程的規劃和建設,像科學城規化這種工作跟科研可能沒有太多關系,您為什么會投入其中?
丁洪:我喜歡跨界,甚至有點“不務正業”。但反過來想,其實我們做科研的目的就是為了推動我們人類知識和文明的進步,既然是這個目的,做科學規劃也是種很好的推動,有這樣的參與機會我往往是自告奮勇的。
媒體:您覺得這種大科學裝置對基礎物理的發展有什么推動作用?
丁洪:有非常大的作用。“夢之線”是指上海光源中的一條性能指標世界一流的光束線站,是由我們團隊設計并建設的,建好之后我們就發現了外爾費米子。“夢之環”是指北京高能同步輻射光源,是世界上亮度最高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雖然我以前做的是低能的光電子研究,但現在馬上建好了,我發現我也可以用,因為我們現在做拓撲量子器件,需要高能X光穿透?!皦糁恰备嗟氖菍φ麄€科學起到作用。
科學城更是這樣,我在美國待了18年,看到美國的一些成功的科學范式,像國家實驗室和科學城,所以我2008年回國就投入到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事業中,規劃和建設了一批大科學裝置,還推動了一系列交叉研究平臺。
媒體:您曾經說“沒有科研的生活不可想象,但是人生也不可能只有科研”,科研對您意味著什么?科研之外您喜歡做什么?
丁洪:我是比較喜歡跨界的,喜歡做一些其他的事,除了做科研也喜歡做些規劃,做些科普,還喜歡聽聽音樂。我前幾天還成立了大理李政道科學藝術中心,邀請了多位科學家和藝術家進行了科學藝術之美的分享,大家覺得非常好。
其實有時候只做自己“一畝三分地”,事情做得比較窄,做些廣的事情是比較好的,也能從中得到不少的啟發,獲得一些靈感。而且做科研是很辛苦的,也需要休息,需要enjoy life,沒有體會人生之美,也沒法追求科學的發展。
媒體:您覺得當前大學創新人才培養有哪些問題和挑戰?年輕人該如何面對學歷貶值的困境?
丁洪:學歷貶值這個說法是有一定的道理。其實以前知識的獲得是成本比較高的,為什么要去好大學,因為好大學有好的圖書館,可以看很多資料,后來有互聯網之后這個壁壘就沒有了,以后有AI的話,獲得知識的壁壘就更少,人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的知識。
但是現在可能一些工作會被AI替代,比如編程,原來做“碼農”很掙錢,但今后的做簡單編程可能不行了,所以我們要追求更高層次的東西,這就對人的知識要求更多了,當然AI也可以幫助我們獲得。
我想最終到了足夠發達情況,就會按需分配,讓工作不只是一個謀生的手段,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媒體:您覺得AI會不會削弱創造力?
丁洪:我覺得AI會增強創造力,我認為地球的智慧正在在經歷一個巨大的轉變。20萬前是智慧從猿猴到人腦,現在是從人腦到AI,以后AI看我們的智慧,可能就像我們看貓的智慧。我相信AI達到一定高度之后,道德水準也會更高,對我們會更友善。
我現在也會讓AI幫我看資料、寫報告,我們研究很多的時間是花在做調研報告上,以前可能需要花兩個月做調研報告,現在用AI可能兩小時甚至兩分鐘就完成了。
媒體:高溫超導機理是物理學界公認的難題,您認為當前最可能突破的研究路徑是什么?
丁洪:我一直是研究高溫超導的,高溫超導現在還是一個世界性難題。主要有兩大問題,一是它的機理還不清楚,常規超導的機理在1957年就解決了,但1986年出現的高溫超導就打破了這個常規理論,所以要發展新的理論,但現在過去了快40年也沒有看到,到目前人們已經提出了上千種理論,到底哪個對還不好說。
第二大挑戰就是高溫超導體怎么很好地應用,高溫超導體雖然具有高溫、高抗磁性的特征,但是應用它往往需要跟普通金屬一樣具有有延展性,金屬線可以加工,可以造成線圈,但高溫超導體是陶瓷材料,繞線圈是非常復雜的,所以怎樣解決材料的問題也是個難題?,F在高溫超導在核聚變領域應用前景很好,像上海超導制成的高溫超導帶材就供不應求。
媒體:我國在凝聚態物理研究領域,對比國際領先水平處在怎樣的位置?
丁洪:從我2008年回國到現在,中國的科學,特別是中國的凝聚態物理有了飛速的發展,速度發展之快對于我們行業中人來說都感覺到很吃驚。我們國家的凝聚態物理,至少在實驗方面不比美國差。
這得益于中國政府的大量投入,中國家長對小孩從事科學的大力支持,不光是中國的科學家,連美國的很多科學家都是華人,我們華人具有很大的人才優勢,這對于中華民族的崛起將起到非常大的作用。
媒體:您覺不覺得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是一種內卷的現象?
丁洪:我們以前看覺得日本科學發展非??欤毡疚锢碜龅梅浅:?,也獲得了很多諾貝爾獎,但現在看日本新一代,感覺沒有太多杰出的科學家。日本曾經也是很卷的,但現在躺平了,躺平的結果就是優秀科學家少了,所以“卷”有卷的積極的社會意義,競爭也能促進人類社會快速發展。
媒體:您曾說“做科研是一場馬拉松,必須玩命的投入”,您是不是也“卷”自己?
丁洪:我顯然不是一個非?!熬怼钡娜恕S行皟染怼笔窍牡?,是無意義的。比如擠地鐵,發現車站很擠,反方向坐到終點得到位置,但大家都這么做,就毫無意義、浪費資源。
媒體:您覺得在凝聚態物理和量子材料領域,未來5-10年內會取得哪些重大的突破?
丁洪:我現在做兩方面的研究,一方面是拓撲量子計算,另一方面是高溫超導,這兩方面是相輔相成的,我覺得未來這兩方面都會有巨大的突破,未來20年可能會有通用量子計算機的出現。第二個就是會有更高溫度、更實用的超導體出現。核聚變在未來20年內也有可能做到商業化,帶來一些以前不敢想象的事情。
媒體:凝聚態物理的研究都為人類帶來過哪些新發現?對物理學的發展帶來了哪些突破?
丁洪:近代科技的突破跟凝聚態物理相關,最有名的例子就是晶體管,第二就是巨磁效應的實現,還有超導體。凝聚態物理對科學范式的發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創造了一種“More is different”的思維方式。
媒體:您目前最關注的科學問題是什么?
丁洪:我們目前最關注的是拓撲量子計算,我希望造出世界上第一個拓撲量子比特。
媒體:您理想中的量子計算機應該是什么樣的?
丁洪:它的功能跟現在的計算機相比,計算速度幾乎是快無窮倍,現在無法解決的事情對它來說都不是問題,比如破譯密碼、預測天氣和發現新藥等。
用經典計算機去模擬量子世界,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只有用量子計算機才可以,所以要探索宇宙奧秘,最終還是要依靠量子計算機。
媒體:超導在生活中的應用有哪些呢?
丁洪:應用比較多是醫院里的核磁共振,高檔的都是超導體做的。超導主要是做兩方面,一方面它是用來做信息材料的。比如實現量子計算,現在主流的量子比特要用超導,我們做拓撲量子計算也是用拓撲超導體,所以量子計算最終大概率是依靠超導體。超導應用的另一方面是能源材料,比如核聚變,因為核聚變的實現往往用磁場去約束,而強磁場是需要高溫超導體的。
媒體:拓撲超導和超導量子比特差異是什么?
丁洪:主要差異是具有天生的容錯性,用拓撲保護來使量子計算不容易受外界的干擾,出錯率大幅度降低。理論上是非常好,但問題是現在一個拓撲量子比特都沒造出來,它不像超導比特現在可以造出來幾百個。我希望拓撲量子比特在5年之內出現,我們現在也在緊鑼密鼓地沖擊這個目標。
媒體:人工智能加速了學科融合,未來學科分類會不會因此改變?
丁洪:為什么會有學科分類?我認為根本原因是因為人大腦的容量太有限。當人們發現人腦裝不下所有知識時,就需要數學、物理、化學分開學。但有了AI以后,什么知識都能裝得下,也許AI就不需要學科分類。未來人在AI的幫助下,也許在30歲前既是物理博士又是生物博士,還是計算機博士,這種高質量的模式,現在幾乎是不可想象的。
運營編輯 |曹倩審核|孟莎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