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嚴格依據權威信源(官媒占比超80%),結合最新動態及歷史數據,最終觀點保持中立。結尾附有參考資料
2024年6月,阿根廷政府對外宣稱無力償還中國350億元人民幣到期債務,請求延期。然而就在同一周,這個南美國家卻向烏克蘭提供了五架戰斗機援助。
更令人意外的是,短短幾個月后,阿根廷外長急切訪華尋求合作,總統米萊更公開感謝“中方為阿根廷穩定國內經濟金融形勢提供的寶貴幫助”。
這種“哭窮不還債卻有錢軍援”的操作背后,是阿根廷深陷的經濟泥潭——外匯儲備實際已跌至負73億美元,通脹率突破100%,成為全球經濟領域的“高危病人”。
阿根廷的經濟困局不是突然發生的。這個國家自1961年以來,只有短短6年實現了財政盈余。
如今它面臨的是雙重打擊:外匯儲備枯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暫停流動性支持,國際信用評級被連續下調。
2024至2027年,阿根廷需要償還989億比索和326億美元本外幣到期債務,而目前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債務就高達443億美元。
更糟糕的是,阿根廷央行的美元儲備處于2016年以來最低水平。如果算上欠巴塞爾銀行、中國貨幣互換協議等,該國外匯儲備實際是負數。
有專家直接指出:“阿根廷正試圖爭取時間,中國無疑是助了一臂之力。”
米萊總統上臺后迅速轉向親美政策,包括退出金磚國家合作機制、援助烏克蘭戰機等,這些舉動引發國際社會對其償債誠意的質疑。
然而現實很快教育了新政府——美國承諾的經濟援助雷聲大雨點小,而IMF的貸款條件卻苛刻得讓阿根廷喘不過氣。
戲劇性轉變發生在2025年4月。阿根廷外長蒙迪諾突然訪華,表達了“繼續良好合作的迫切希望”,還提出推動中阿關系深入發展。
此時距離米萊上臺后對華冷淡僅過去數月,態度轉變速度讓西方觀察家都感到意外。政治立場終究敵不過經濟現實的需要。
中阿貨幣互換協議成為阿根廷經濟最后的救命稻草。2023年,阿根廷首次使用人民幣償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到期債務,支付了17億美元等值人民幣。
當時阿根廷經濟部長馬薩特別感謝中國政府:“在償還到期債務時沒有動用外匯儲備。”
2025年6月,中國同意將1300億元貨幣互換協議中的350億元延期兩年償還,阿根廷將從2025年中開始分12個月逐步償還。這個決定讓阿根廷暫時避免了債務違約。
更具象征意義的是,2025年10月起,阿根廷將停止印刷本國大額紙幣,改由中國供應更高面值的比索鈔票——一個國家連印鈔都需要他國支持,其經濟脆弱性可見一斑。
2025年6月18日,中國東航與奧克蘭機場簽署協議,將于12月開通上海—奧克蘭—布宜諾斯艾利斯航線。
這條每周兩班的航線不僅填補了上海直達南美的空白,更將成為中阿之間唯一的直飛通道。耐人尋味的是,東航還申請了該航線的第五航權——可在新西蘭經停時上下客貨。
這條“南向通道”相比傳統的歐美中轉路線航程更短、時差更少。表面是商業決策,實質卻是中阿經貿關系的溫度計。
當布宜諾斯艾利斯街頭出現中文指示牌,當中國企業開始用人民幣結算阿根廷牛肉進口,兩國經濟紐帶已在債務糾紛中悄然加深。
面對阿根廷的債務問題,中國展現了務實靈活的策略。同意延期還款的同時,也打開了資源抵債的談判窗口——阿根廷提出的農產品或礦產資源抵債方案正在討論中,甚至歸還部分文物也被提上日程。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金融領域。阿根廷企業已普遍開設人民幣賬戶,央行儲備中人民幣占比不斷提升。當一個國家人人都在使用人民幣結算時,貨幣國際化便水到渠成。
國際觀察家指出:“雖然這項協議可能并不會給中國帶來直接的經濟優勢,但它一定有助于擴大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的廣泛使用。”
布宜諾斯艾利斯街頭,中國承建的基建設施依然在運轉;超市貨架上,貼著人民幣結算標簽的阿根廷牛肉持續上架。
當阿根廷造幣廠準備將大額紙幣印刷權交給中國時,這個國家的主權貨幣已經與中國深度綁定。
國際關系中從來沒有無緣無故的寬容,每一筆延期的債務背后,都是更精密的利益計算與戰略布局。
當阿根廷轉身回來找中國時,它真正面對的已不是是否還錢的選擇題,而是如何在大國博弈中重新定位自己的生存命題。
參考文獻:阿根廷欠中國的債務現狀與償還爭議分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