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外灘教育(ID:TBEducation)
文丨Jennifer 編丨Jenny
上海紐約大學,是中國一所中外合辦研究型大學,頗受矚目。近三年來,中國學生申請人數累計增長47%,今年更吸引了超過2.5萬名國際學生申請,創下新高。
曾擔任上海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和上海紐約大學校長的俞立中,前不久,出版了《讓世界成為你的課堂:上海紐約大學的探索》一書,分享自己對中外合作大學的思考。
近日,俞立中在接受外灘教育專訪時,為大學教育做出以下分析——
一、上大學最重要的是,
“學會學習、學會選擇、學會思辨”
曾有某涉外企業希望來上海紐約大學招生,對方直言,“我們看重的不是專業對口,而是想招想做事、能做事、能學習、有想法的人”。
從2024屆本科生畢業去向看,選擇繼續深造的中國畢業生,人均獲得4.1份錄取通知書,前往世界排名前50大學或專業深造的中國畢業生占77%;直博25人,占12%。選擇就業的學生,工作地點遍布北美、歐洲、亞洲等世界各地,既有中國科學院、良渚實驗室(浙江大學)等頂尖研究機構;也有高盛、花旗、摩根大通、Tiktok、騰訊等知名集團和科技企業。
俞立中堅信,大學教育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學會選擇、學會思辨。在上海紐約大學,自主選擇和自主學習,貫穿始終。
上海紐約大學校園
首先,上海紐約大學的前兩年,基本實施通識教育,學生可以修讀全校各領域課程。比如,“全球視野下的社會”,課上需要做大量的原著閱讀、自由討論和寫作訓練,鍛煉批判性思維。還有“創造力入門”,學生感受不同文化對創造力和創新的不同解讀。
有學生反饋,“一學期的閱讀量,比某些大學本科四年的閱讀量都要大,而且很多是古今中外思想家、哲學家的英文論著。只有拼命讀,我們才能在課堂里參加討論,有自己的寫作思考。”
等大二結束時,學生再確定要學習的專業方向。學校不會考慮各專業的人數比例,學生完全可以自由選擇。“紐約大學有200多個專業,只要學生感興趣都可以自由選擇。如果沒有自己滿意的專業,甚至可以自己設計跨專業方向。”在這里,不少學生都選修了第二專業或輔修專業。
“創造力入門”課上,美方校長和PCI項目主任共同授課;圖源學校官網
此外,跨學科學習的機會,比比皆是。某位在普林斯頓大學讀博的畢業生表示,自己對量子生物和神經科學的科研興趣,就來自于本科階段的“科學基礎”這門跨學科課程。
至今,上海紐約大學依然保持每屆僅500名本科生的招生規模,中外學生比例接近1:1,其中國際學生來自全世界80多個國家。俞立中表示,“相比傳統高校,小一點的學校規模,更容易進行創新和改革,‘船小好掉頭’。”
二、大學四年的“不設限”,
究竟會對學生個體產生怎樣的影響?
2019屆學生胡文倩,作為一名熱愛文學和藝術的文科生,她在上海紐約大學獲得了交互媒體藝術專業和世界史(綜合人文)專業的雙學位。畢業后,她在卡內基·梅隆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攻讀人機交互碩士,現在在一家巴黎技術公司擔任產品交互設計師。胡文倩認為,這要得益于上海紐約大學的培養模式,它鼓勵學生嘗試新鮮事物,不給自己劃定界限。
在《讓世界成為你的課堂:上海紐約大學的探索》一書里,像這樣“不設限”的學生故事還有很多。
《讓世界成為你的課堂:上海紐約大學的探索》內頁
俞立中記得,上海紐約大學首屆招生,還只有華師大校園里的一棟教學樓時,就吸引來不少有機會上清北復交的學生。家長見面會上,有家長十分不愉快地發問:“俞校長,請你說一說上海紐約大學有什么好,至今一無校園,二不見教師,三沒有歷史...”
有意思的是,四年過后,當孩子們從這里走向世界,展現出強大的后勁和競爭力時,不少父母開始慶幸孩子的選擇。
有人放棄世界頂級名校的offer,專注深耕自己熱愛的專業或是創業項目;有人畢業后并沒有立即去名校名企,而是選擇去貧困地區做志愿者......
曾有一位放棄復旦大學直推機會的學生,畢業前告訴媽媽:“畢業后我要去印度一年,因為印度的計算機技術比中國強,我希望改變這個現狀。”
俞立中在2020屆上海紐約大學畢業典禮上
在俞立中看來,真正的教育,不僅要讓學生有能力獲得成功,更要能找到生活的意義和價值。讓他們學會聆聽內心的聲音,作出獨立而不從眾的選擇。
“大學教育,首先是培養完整的人,然后才是某個專業方面的人才。”
三、高等教育的未來,需要更多的“鯰魚”
在俞立中看來,一所中外合作大學的使命,不僅僅是招了多少牛娃,開了多少專業,畢業生進了哪些名企、名校。更重要的是,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調動本土學校改革的積極性。
“如果我們將上海紐約大學,僅僅看作‘不出國門的留學’,是比較狹隘的。辦一所新型大學,其實也是在宣傳一種新的教育理念,讓大家看到,高等教育也可以有不一樣的樣態。”
1.扭轉傳統的擇校和人才選拔觀念
申請上海紐約大學的學生,需參加“校園日”活動,綜合評估考察學術潛力、團隊協作能力、領導力,以及與培養目標與教育理念的契合度等。“只有‘優秀且適合’的學生,才會被錄取。”
圖源學校官網
2.促進國內高等教育改革
上海紐約大學的通識教育、選專業自由、跨學科培養、以及自主學習、平等包容的校園氛圍,正是學生夢想的大學模樣。
俞立中提醒,傳統高校迫切需要在這些方面做出調整。學生們“不是忙各種形式主義的報告、活動、講座,就是困在實驗室里做導師布置的課題,根本沒有時間去探索自己的興趣在哪里......”
他提醒,未來想要培養出在國際舞臺上參與競爭的創新人才,我們的高等教育就不能急功近利,切忌只做表面文章。
3.站在世界舞臺上,互相學習和借鑒
目前,上海紐約大學有好幾個專業,如數據科學、交互媒體藝術等,都被引入紐約大學的本科教育。“他們覺得我們這里發展得很好...就把這些專業和課程引進到紐約大學了。”
大學四年里,上海紐約大學的學生可以有兩個學期,在紐約大學全球教育體系遍布五大洲的其他13個門戶校園或海外學習點選課學習。“學生可以在意大利選修文藝復興相關的課程...用到的資源、學生的體驗肯定是不一樣的”。
依托紐約大學的全球教育體系,學生不僅“以世界為課堂”,也大大拓寬了升學與就業渠道。紐約大學全球教育體系已經連接超過3.5萬家企業。
學生在紐約大學阿布扎比分校;
圖源學校官網
俞立中堅信,盡管全球化面臨新的挑戰,但全球化進程并未止步,世界依然需要一大批具有全球視野、理解多元文化、愿意并善于跨文化溝通和合作的創新人才。這不僅是中外合辦大學的目標,也應是中國高等教育的培養方向。
《讓世界成為你的課堂:上海紐約大學的探索》
俞立中 編著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978-7-5760-5200-8
98.00元
作者俞立中回顧了上海紐約大學籌備和建設期間的過程。貫穿全書的主線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理想,體現了“讓世界成為你的課堂”的辦學特色,其中包含了人才培養、文化融合、社會服務、大學治理、校長職責等話題,特別講述了在當今時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變革以及教育國際合作的價值和意義。第一、二章基本是記述性的,希望對上海紐約大學的籌建和成立過程作詳細的介紹,盡可能還原歷史,后面的幾章則是個人的感悟。作者試圖在適當的章節中插入自己的人生故事,上山下鄉、恢復高考、大學生活、出國留學、教學科研以及在大學管理崗位上的教育理念和實踐等經歷,以及對教育的理解。
K12 成長與教育社區
追蹤前沿資訊 洞察成長規律
挖掘充滿溫度的故事 探索融合世界的教育
制作:龔雨裴
關注并設為星標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官方微店購買《讓世界成為你的課堂:上海紐約大學的探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