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蛋???????????
如果說2024年是國產綜藝的低潮之年,那么2025年其實依舊未能擺脫寒冬的陰影。新項目開發受阻,創新機制難以破局,招商壓力劇增,預算持續縮減,甚至出現頭部綜藝“回爐重拍”卻效果不佳的情況。整個行業從臺前到幕后,從內容到傳播,無一不是挑戰。
更現實的問題則是觀眾流失,尤其是年輕受眾的注意力正在被短視頻與碎片化內容持續分流,原本是長視頻平臺吸睛利器的綜藝節目,如今正面臨著生存空間不斷壓縮的殘酷局面。
但令人意外也值得鼓勵的是,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2025年上半年的綜藝市場,依舊在努力求變。
新項目中,不乏一些題材新穎、視角獨特、制作精良的內容出現;很多老牌綜N代,也在內容節奏、嘉賓組合乃至價值取向上持續更新,堅守陣地的同時,試圖找回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因此,與其一味唱衰綜藝行業,不如站在更客觀、更積極的立場上,為上半年這些“有笑點、有價值、有突破”的節目鼓一次掌。在諸多掣肘和現實壓力之下,它們依舊完成了“讓人看完會發笑”、“看完有共鳴”、“看完能思考”的基本使命。這種情緒價值,在2025年這樣的時間節點上,尤為可貴。
今天這篇稿件的出發點也很簡單。不是為某一檔節目站臺,而是想為整個綜藝市場打氣,梳理并記錄2025上半年值得被看見的綜藝節目。
好笑比什么都重要
綜藝節目的類型與表現形式雖在不斷迭代更新,但始終有一個內核未曾動搖:娛樂性。無論是競技類、訪談類、旅行類還是推理類綜藝,觀眾在點開節目的那一刻,最本質的心理期待其實都是想要放松和解壓。
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生活節奏愈發緊張的當下,一檔綜藝是否“好笑”,不僅決定著它的用戶黏性,也直接影響節目能否出圈傳播。而在2025年上半年,雖然綜藝市場普遍在內容資源與嘉賓資源上趨于緊張,但在“好笑”這個維度上,仍有不少節目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
最典型的例子當屬《麻花特開心2》。這檔由開心麻花團隊主導的喜劇綜藝,自第一季起就主打合家歡式的輕松娛樂風格,第二季依舊沿用了“麻花家族”的核心陣容,以“戲中戲+游戲闖關+情景演繹”三位一體的形式推進內容。
節目中多次出現“熟人整活”的名場面。比如在最新一期里,馬麗和沈騰玩“石頭剪刀布”,為防沈騰作弊,先機靈地問他:“你出左手還是右手?”然后常遠立刻接上:“你還得先問他,左手是哪只手?”
這些自然而然誕生的“笑果”,并不是靠剪輯制造出來的,而是嘉賓之間因熟悉而生出的天然好笑,讓人相信“喜劇人只要聚在一起,節目就不怕冷”。
同樣依靠“好笑”回春的還有老牌綜N代《奔跑吧》。雖曾一度因人設疲勞和游戲乏味飽受詬病,但本季新增嘉賓孟子義后,重新掀起了話題熱潮。
比如,孟子義在游戲中將“一把勾踐劍”誤讀成是“一碗勾踐劍”,搞笑之余甚至帶動了網友的模仿潮。很長一段時間,抖音上的大小博主都在模仿“這是一碗勾踐劍,是什么,勾踐劍。”
節目之外,《奔跑吧》與拍攝地的文旅項目還形成了聯動,同款勾踐劍文創銷量猛增。再次說明,真正能讓觀眾感興趣、記憶深刻的綜藝,不一定需要高成本的制作,但一定要能制造出“簡單直接”的笑點。
還有一檔非常好笑的節目,是已經更新至第五季的《哈哈哈哈哈》。“五哈”這樣的綜藝本質上并不依賴劇本驅動,而是靠明星之間出其不意的碰撞制造效果。剛剛收官的這一季中,飛行嘉賓李乃文就意外成為了那個制造效果的“笑點擔當”。
比如在玩游戲時,李乃文總是一副老實又正經的模樣,看似自信滿滿、策略滿點,結果一出手就暴露青銅本質。更搞笑的是,在嘉賓們玩到游戲節奏混亂、話題經常跑偏的時候,李乃文卻總能回歸主線、認真執行任務。觀眾戲稱他為“五旬老漢勇闖綜藝界”,一方面好笑,另一方面也感動,仿佛看見了一個被迫入局的社恐中年人努力融入年輕人。
事實上,這些節目之所以能帶給觀眾快樂,還是在于嘉賓之間擁有真正的“默契值”。熟人綜藝的底氣,往往是通過長時間合作所沉淀出的化學反應,不只要看嘉賓的咖位是否夠大,更重要的是他們是否放得開、接得住、玩得起。
比起高強度的挑戰設計、復雜繁瑣的綜藝機制,有時候,一個自然爆笑的反應、一段不經意的互動,反而才是觀眾真正記得住的節目亮點。而這種“看似容易、實則不易”的笑點構建能力,恰恰是最難復制的一種創作力。
在未來綜藝的開發策略中,“好笑”不該被視為“低門檻”的要求,而應該成為“硬指標”。對于新綜藝而言,則需要在選角上更加精準,尋找那些具備“喜劇基因”的潛力型嘉賓,用更輕松的形式打開更大的市場空間。
在這個內容稀缺的年代,一檔能讓人吃飯時開心看的綜藝,就是不可多得的好節目。
上價值,又有何不可
在觀眾對娛樂訴求日益增長的當下,綜藝節目是否還能承載起更高層次的精神訴求,一度成為市場爭議的焦點。
曾經不少觀點都持反對意見,認為綜藝就該輕松,別整那些上價值的東西。但是事實證明,當價值表達能夠與節目內容自然融合、與嘉賓特質貼合共鳴時,不但不會顯得生硬說教,反而更容易打動觀眾、獲得長尾影響力。
2025年上半年,恰恰也有一批具備思考維度、情感厚度、文化溫度的綜藝節目正以各自的方式回應著這一命題,證明了“綜藝+價值”并非偽命題。
《是媽媽是女兒2》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情緒價值”綜藝。在大量情感類真人秀依然停留在偽沖突、強煽情的階段時,這檔節目選擇以“女性親情關系”為切口,聚焦母女之間長期潛伏、難以言說的誤解、傷害與理解,遠遠超出了親子類綜藝的常規邊界。
比如李嘉格和她的媽媽霞姐,她們的親子關系就非常具有東亞母女的典型性。節目剛開播的時候,觀眾覺得問題在于媽媽太過強勢,但是隨著節目推進,大家發現好像李嘉格其實才是主導角色,讓媽媽無形中受了很多委屈。
通過真實母女共同生活的過程,不少觀眾開始反思自己與家庭成員的交流溝通,重新思考親子關系、情感表達、母女界限等,在輿論場中形成廣泛討論。
與之不同,《開始推理吧3》則更像是一檔具有“知識價值”的綜藝。在推理類綜藝受眾已基本觸頂的情況中,“開推”不再依賴高能反轉,而是更多地將現實立意融入進每一次案件設計,比如女性安全、人口拐賣、直播亂象、食品安全等現實問題。觀眾不僅能在看節目的過程中獲得破案的快感,更在潛移默化中開始思考更多社會性話題。
如今,這檔綜藝整體更像一個寓教于樂的硬核課堂,打破了“綜藝無法承載深度內容”的刻板印象,也為推理類綜藝開辟出更寬廣的創作空間。更重要的是,“赫麗摸金宇”的嘉賓陣容也已經逐漸形成“團魂”閉環,觀眾能在這檔綜藝里感受到推理之外的現實溫情。
正在熱播的《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2》,則是輸出價值表達的重要綜藝載體。畢竟,脫口秀這種內容形式本身就很適合“上價值”,既好笑又有梗,不少名言金句都能通過節目迅速傳播。
比如這一季的選手小帕,用自己的親身故事諷刺親情、婚姻和不作為的爹,“家暴,賭博,愛喝酒,52歲還沒成熟的爹,放著放著就爛了”,讓人聽了又哭又笑又心疼;還比如王小利,一個45歲活出自己的大女人,“婚紗給我唯一的感覺,就是勒的慌”、“女人也可以很自由很快樂,別人覺得你孤獨,但是這里的快樂只有自己知道”。
特別是在許多中生代脫口秀演員已經逐漸轉型為“公共表達者”的背景下,《脫口秀和Ta的朋友們》承擔起了為社會情緒發聲的職能。觀眾不再只是被動接受段子,而是在其中獲得立場的共鳴、情緒的釋放,甚至是對現實的重新理解。或者說,脫口秀綜藝不止于娛樂,而是讓幽默成為了一種建構認知、疏導現實的工具。
與此同時,俗稱“浪姐”的《乘風2025》也一直在踐行綜藝市場對女性的關注和愛護。雖然這一季口碑不如往期,但是作為目前綜藝市場少有的全女綜藝,能堅持到今年實屬不易。
這兩季里,節目組不再將“出道”作為核心追求,而是強調“人生不同階段都值得高光”,并通過分組競演、幕后采訪等環節,讓每一位姐姐的成長軌跡與人生哲學得以具象化表達。市場真的非常需要這種全女綜藝的堅守。
從親密關系的疏解,到社會信息的傳遞,再到社會議題的觀察與文化身份的表達,這幾檔節目的共同特征在于,它們都不再滿足于淺層娛樂感官刺激,而是試圖建立一種更具層次、更有深度的觀眾連接方式。
綜藝上價值不僅可行,而且可看。觀眾的持續參與與討論也能夠反過來推動節目成為話題中心。在“笑一笑就好”的時代之后,綜藝內容正踏入一個更深、更廣、更有社會意義的表達維度。
創新是第一生產力
一直以來,創新都是綜藝節目重要的競爭力之一,任何想要脫穎而出的項目,都必須在形式設計、題材切口甚至是嘉賓選擇上做出足夠新鮮的嘗試。2025年上半年,我們也確實看到了幾檔帶有突圍意味的節目。
比如《這是我的西游》,作為一檔以經典名著《西游記》為世界觀背景的闖關綜藝,這檔綜藝在播出前并沒有被觀眾看好,因為西游題材早已被影視劇、網游、國漫等形式多次改編,觀眾的接受門檻異常之提高。
然而《這是我的西游》卻另辟蹊徑,沒有走劇情化路數,而是借助游戲化結構將81難拆解為一個個闖關副本,每一關既有任務機制,又有角色演繹,還穿插大量即興互動和隨機事件,形成強大的“游戲+影視”混合體。
在嘉賓陣容的搭配上,《這是我的西游》也極具巧思。唐國強+時代少年團+謝娜+楊迪+于洋的組合,不僅具備代際認知度,而且成功調動了全齡層觀眾的興趣,也為“老題材新玩法”提供了一個清晰樣本。唐國強在節目中的“反差感”,也意外成為了節目的一部分喜感來源。
值得一提的是,唐國強和李乃文在今年上半年綜藝市場內的表現,也讓不少人重新意識到,“非典型綜藝人”在真誠投入的狀態下,反而可能是最有喜劇潛力的一種存在。
另一檔具備鮮明題材突破意義的節目《風馳賽車手》,不同于傳統明星競技類綜藝,而是選擇將“賽車”這一相對小眾、且門檻較高的項目推向綜藝舞臺,并將嘉賓訓練與正式比賽完整納入節目流程,使其同時具備“成長線”與“結果線”的雙重可看性。
節目的最大亮點在于其對專業競技與綜藝娛樂平衡的把控。一方面,嘉賓真的需要接受系統賽車訓練,要通過駕照考試,甚至要面臨真實的場地對抗;另一方面,節目又在情節編排中保留了大量輕松趣味元素,比如“車技大比拼”中的整蠱任務、“賽車冷知識挑戰”中的爆笑翻車,讓緊張感與可看性并存。
雖然賽車題材決定了它不會成為一個全民綜藝,但從創作角度看,《風馳賽車手》的出現本身就是一種類型創新。在“唱跳演”之外,明星綜藝可以探索更多垂類內容,只要制作到位,就能打開新的觀眾圈層。
除了題材創新,結構創新也成為今年不少綜藝項目的重點突破方向。例如《曠野星球》。這是一檔看似戶外探險,實則更加偏向生活實驗的慢綜藝。
節目完全取消腳本安排,采取“無干預、強隨機”的拍攝方式,整個拍攝過程充滿不確定性與真實沖突。這讓這檔節目擁有了不可多得的“事件感”,觀眾在觀看過程中也更容易進入“第一視角”的沉浸狀態,仿佛與嘉賓一同經歷了荒野求生。
更難得的是,《曠野星球》并未陷入“硬漢式”戶外綜藝的老路,而是通過嘉賓的多元化,賦予節目更多情緒層次與文化表達。前幾期里,王安宇展現了青年藝人面對自然的適應能力,魏大勛一如既往在細節中制造幽默,而易立競的理性表達與獨立女性視角,則為節目注入一種少見的“哲學觀察者”氣質。
從結構重構到題材挖掘,從跨代混搭到新人試水,2025年上半年的綜藝市場確實涌現出一批“真創新”的項目。它們并不依賴熱搜強推或爭議話題,而是靠內容設計與觀眾體驗之間的直接連接,贏得了認同。
礙于篇幅有限,本文沒能收錄完所有2025年上半年值得肯定的綜藝,以上提到的綜藝也未必每一檔都是數據層面上的爆款,但在一個“復制比原創更安全”的內容環境中,每一個還在用心、認真和努力帶給觀眾新內容的綜藝人都應該被看見。
事實上,綜藝還遠未到“無話可說”的地步,只要形式夠新、內容夠真、情緒夠足,我們相信市場依然有無限可能在前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