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六郎竟然向蔣長揚道歉,并把之前斷簪一事解釋清楚了,這讓人很意外,不過,仔細看一下秦六郎的成長經歷、性格,又覺得很合理。
本篇文章就來分析一下,秦六郎的成長經歷,做的幾件事情,以及對何惟芳到底是什么感情?
一、成長經歷
秦六郎是家中幼子,身體不好,父親暴戾,母親軟弱,兄長狠毒,姐姐溫和,而他最喜歡、最親近的人,就是秦勝意。
秦勝意回家,大家都在看她帶了什么好東西回來,逼迫她要么跟王擎復合,要么把她嫁給其他人。只有秦六郎關心姐姐過得如何,心疼她受的苦難。
后面,秦六郎父親死了,兄長霸占了屬于他的家產,還把他趕出來,他只能離開家鄉,來長安投奔秦勝意,但沒想到秦勝意也去世了。
在他走投無路之際,是何惟芳出現,把他當做弟弟,帶他回去,給他治病,教導他讀書學習,給了他一個家。
兩人原本非親非故,只是因為有秦勝意,所以何惟芳才會對秦六郎這么好。秦六郎心里也明白,所以心中難以安定,一直有些患得患失。
二、兩件錯事
秦六郎一開始就討厭蔣長揚,因為蔣長揚的名聲不好,在世人眼中,他是一個大貪官,出入風月場所,處處留情,此人不堪為良配。所以,他才會希望何惟芳少關心蔣長揚,最好兩人能和離,他也因此做錯了兩件事情。
第一件,污蔑蔣長揚。
何惟芳、蔣長揚與秦六郎出門逛街,蔣長揚自然希望與何惟芳獨處聊天,就委婉地表示讓秦六郎騎馬。
秦六郎一聽就不高興,說自己身體弱,若是騎馬容易摔倒,十分不懷好意地對何惟芳暗示,蔣長揚要害死他。
蔣長揚與何惟芳都是經歷大風大浪的人,生死關頭都不知道闖過多少次了,他這點小心思、小手段,自然被兩人一眼看穿。何惟芳知道他以前的成長環境,所以理解他的行為,在她眼里,就是弟弟犯錯了,需要批評教育一下,并不會影響到他在自己心里的地位,后面還是帶著出門了。
第二件事,折斷發簪。
芳園大火之時,蔣長揚雖然怕火,但是為了何惟芳,依然闖進火場救人、救花,這讓何惟芳很感動,也是因為這個事情,她看清楚自己的內心,選擇向蔣長揚坦白這份感情,她選擇贈送簪子表達自己的心意,當時何惟芳和朱福有事,是秦六郎去送的。
秦六郎一直希望兩人和離,沒想到如今非但不和離,感情還更好了,于是他生出了壞心思,把簪子折斷了,送給蔣長揚后,還說了一些話,讓蔣長揚以為何惟芳不喜歡他,加上后面的事情,兩人之間誤會增多。
這件事情,他真的做錯了,而且是大錯。
他對蔣長揚不滿,希望兩人和離,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當何惟芳做出了選擇,他就算不支持,也不應該故意破壞,他甚至不覺得自己做錯了事情。
幸好蔣長揚與何惟芳之間的羈絆很深也很多,并非一根斷簪就可以切斷這份感情。
三、看清事實
何惟芳得知她母親去世的真相后,一直以來的夙愿和執念變得空茫茫,找不到自己經商的意義何在,所以想要關閉芳園,理清楚自己的思緒。
她和朱福、呂耕春去送最后一單牡丹花的時候,被山匪劫走,山匪讓他們交贖金才放人。秦六郎收到信后,立馬準備了贖金讓人送去,但還是不放心,害怕他們不放人,就又去找蔣長揚救人。
蔣長揚雖然當時受了傷,但得知消息后,立馬帶著秦六郎去救人,連夜奔波,導致傷上加傷。
在確定何惟芳平安無事后,蔣長揚再也壓抑不住自己的感情,主動擁抱了何惟芳,而何惟芳也回應了他。
蔣長揚重傷昏迷,在他醒來的第一件事情,是讓秦六郎擦掉馬鞍上的血跡,不想要何惟芳擔憂。
這一切,秦六郎都看在眼里。
他這才知道自己錯了,蔣長揚并非外界所傳那般不堪,他是真的愛重何惟芳,也有能力保護他。
這個時候,他再回想自己之前做的事情,才發現,自己做了一件錯事,若是兩人因此生出嫌隙,或者錯過,他會自責,因為,他是從心底尊重和喜歡何惟芳的,希望她過得好。
所以,他決定對蔣長揚坦白斷暫是他所為。
蔣長揚知道后也愣住了,沒想到曾讓他傷懷的斷簪一事真相竟然是如此。
不過他沒有責怪秦六郎,尤其是他坦白此事,更能說明,秦六郎是真心待何惟芳。也理解他對何惟芳生出的獨占欲,不過,這并不是男女之情,而是孺慕之情。
蔣長揚向他承諾,此事不會告訴何惟芳,何惟芳永遠是他的姐姐,芳園也永遠是他的家,讓他安心生活,不要再患得患失。
從秦六郎一系列的行為來看,可以看出,秦六郎本質是善良的,但是因為成長環境,所以他學會了一些不入流的手段,心智也不夠強大,但正如何惟芳所說,慢慢教導,是有可能教好的。
從他對蔣長揚的坦白,表明了他心里有正確的是非觀念,也敢于為自己做錯的事情道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