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陸出手了,臺灣慌了!
8家企業進了黑名單,6000噸稀土說斷就斷,正當大家為這記"外科手術式"打擊叫好時,臺灣那邊冒出個觀點。
既然要解決臺灣問題,干嘛不直接統一,非要繞這個彎?
作者-山
當頭一棒,臺軍工真慌了
7月9日早上,商務部那紙公告比導彈還精準。漢翔航空、中山科研院這些"臺獨打手",瞬間就座蠟了。
說起這個漢翔,來頭不小。1946年在南京成立,跟著老蔣跑到臺灣,專門給臺軍造飛機。那個"經國號"戰斗機,就是這家伙的杰作?,F在好了,稀土一斷,連螺絲釘都造不出來。
更要命的是數字。臺灣每年從大陸進口的6000噸稀土,占了他們總需求的86%。這什么概念?就是十個有八個半靠大陸。
中山科研院更是急眼了。這個被臺方吹噓為"航母殺手"的雄風導彈制造商,沒了稀土就像沒了血液。導彈引導頭、雷達系統、電磁武器,哪樣都離不開大陸的稀土。
最有意思的是臺積電。這個芯片巨頭的稀土庫存只夠30天,現在真是一天一個心跳。3納米芯片生產線需要的釹、鏑等重稀土元素,九成以上來自大陸。
更搞笑的是,美國曾經拍胸脯說要幫臺積電解決稀土難題。結果呢?美國自己的稀土礦挖出來后,礦石還得運到中國加工。那個亞利桑那工廠投了400億美元,芯片合格率從90%暴跌到55%,兩個管道閥門都要從亞洲運過去。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雁默那句"不如直接統一",把大家都整懵了。這位臺灣學者的邏輯很簡單:既然制裁的效果跟武統差不多,為啥不痛快一點?
咱們深挖一下,這里面門道不少
雁默這話不是隨便說的,背后有他的道理。這位自稱"急統派"的學者認為,稀土制裁是"打草驚蛇",反而給了美西方更多借口。
他的邏輯鏈條很清晰:一旦大陸斷供稀土,全球高端芯片肯定漲價甚至斷供。到時候,美日歐為了獲得芯片穩定供應,肯定會對臺灣提供各種幫助,對大陸施壓,甚至加強制裁。
更要命的是,稀土制裁可能加深"臺獨"勢力與西方的實質聯結。臺積電、聯電這些企業一旦受限,馬上就會去找替代方案。誰會伸出援手?美國、日本、馬來西亞這些早就在暗中"備胎養成"的國家。
數據更是說明問題。4月管制令實施后僅兩個月,中國磁材出口量就驟降75%。包頭的稀土交易所里,交易員們看著堆積如山的庫存直發愁。
但是雁默還有個更深層的擔憂:臺積電不會因為稀土停產。稀土在芯片制造里雖然重要,但用量不大,主要用在拋光、馬達、檢測裝置這些環節。沒了稀土,確實成本上升、良率下降,但不會立刻停工。
反過來看,大陸學者項立剛的觀點就更直接了。這位知名專家在社交媒體上發出強烈呼吁:"對臺軍工稀土必須一斤不給"。他的分析很犀利:臺灣購買大陸10%的稀土,用來制造武器和芯片,客觀上限制了大陸芯片產業發展。
還有清華大學主辦的"海峽兩岸暨港澳大學論壇",參會學者們達成共識:兩岸交流是民心所向,沒有任何人或勢力能夠拆散。臺灣大學前農業經濟系主任徐世勛更是大聲疾呼,兩岸應該順應民意繼續完成貿易協定。
放眼四周看看,這事兒不簡單
雁默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歷史上,經濟制裁這招的效果確實有限。看看俄羅斯對歐盟的天然氣制裁,確實精準有效,迫使歐盟調整對俄政策。
但也有反面案例。美國對伊朗的石油制裁,折騰了這么多年,效果有限不說,還刺激伊朗加速核項目進展。更極端的例子是二戰期間美國對日本的石油禁運,結果直接導致了太平洋戰爭爆發。
臺海這盤棋更復雜。美西方國家自己的稀土都受制于大陸,又怎么去接濟臺灣?近年來美西方國家不止一次叫囂"臺灣有事就是他們有事",可大陸真的動手了,他們偃旗息鼓比誰都快。
說白了,他們只是想借臺灣牽制大陸,而不是真的想為臺灣出頭。這次稀土制裁就是個試金石,看看這些"盟友"到底有多少真心。
臺灣內部的反應也很有意思。表面上臺當局公開抗議制裁,私下卻派遣代表尋求對話渠道。部分臺商呼吁緩解制裁,但同時加快產業轉移步伐。綠營政客強硬表態,藍營人士卻暗示愿意溝通。
更有意思的是美臺之間的"稀土洗錢"操作。據蔡正元透露,臺灣業界的公開"秘密"是,臺灣每年從大陸進口的6000噸稀土,相當一部分都轉賣給了美國。
具體操作很"精彩":臺灣企業買到稀土后,貼上"廢物"等各種標簽,轉運至美國。為了逃脫追蹤,甚至還有不少稀土去東南亞"洗產地",用加密貨幣交易保證安全。
這次制裁,其實也是為了堵上這個漏洞。美國今后想要拿到中國的稀土,也只能走"正規渠道"。這可不是簡單的"美臺雙輸",而是讓整個供應鏈回到正軌。
往前看看,路越走越清楚
雁默的"直接統一論"雖然激進,但反映出島內部分人對"戰略拖延"的擔憂。尤其是看到美國一步步滲透臺灣軍政系統,一再提供軍售、武器教官,"去中國化"不斷推進。
很多人自然會焦慮:再不出手,會不會晚了?雖然今天的中國,早已不是"打不得"的中國。無論是軍力、后勤、制導、戰略投送能力,還是輿論準備、政策工具儲備,大陸都已具備統一臺灣的堅強實力。
解放軍近年來在臺海的演習節奏明顯加快,東部戰區頻頻繞臺演訓,臺海演習幾乎成為常態。航母編隊、東風導彈、無人機集群、天基偵察系統已將臺島置于全方位、立體化打擊圈中。
但問題在于,統一臺灣不只是軍事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外交問題、國家戰略全局問題。武統不是動動嘴皮子那么輕松,而是一場關乎國家民族未來的大工程。
一旦出手,就是全局震蕩。國際形勢、經濟利益、民意結構、國家治理,全都會被卷入。島內大多數人曾被民進黨當局灌輸"仇中反中"思想十年以上,一旦開戰,他們會怎么做?
正因如此,中央早已明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仍是基本方針,"武統"是最后手段。在當下,稀土制裁、經濟反制、軍事圍堵這些"非戰爭手段",恰恰是在"爭取不戰而勝"上的智慧體現。
如果能用6000噸稀土讓"臺獨"收斂半分,何必冒天下之大不韙動刀動槍?也正因為大陸擁有隨時可以動手的底氣,才更應該體現大國戰略的冷靜與克制。
真正的統一,不是打出來的,而是拿得起、放得下、打得準、收得住。未來,兩岸必將統一,臺灣也一定會回歸祖國懷抱,到時14億人民同賀喜,中國必將更加強大。
結語
說到底,制裁也好,統一也罷,都是為了一個目標:讓臺灣回家。區別只是路線和節奏。
大陸有這個實力,也有這個耐心,但不會無限等下去。臺海的春天快到了。
臺灣同胞準備好了嗎?你覺得哪條路回家最穩當?評論區聊聊。
作者聲明:作品含AI生成內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