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這位在喜劇界深耕多年的陳佩斯,如今竟面臨如此窘境?
從八十年代初登舞臺至今,四十多載春秋里,他塑造了無數令人捧腹的經典角色。春晚小品、話劇舞臺,他的身影早已成為幾代人的笑料記憶,然而令人費解的是,國家級獎項的門檻他卻始終未曾踏足。
更令人感慨的是,其新作《戲臺》剛上映便遭遇票房滑鐵盧,可謂“雙重打擊”接踵而至。
但一句來自黃渤的話,卻將這背后的真實原因一語道破。
他到底說了什么?這場“落寞”的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故事?
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一部“看不懂”的電影
7月7日,《戲臺》開啟預售,首日票房僅為26.2萬元。
截止到7月9日,即便加上點映場次,總票房也未能突破60萬大關。
這意味著什么?同期某部改編自網絡劇的愛情影片,預售金額早已突破千萬。
出人意料的是,《戲臺》的演員陣容堪稱星光熠熠:黃渤、姜武、王學圻,皆是業內公認的演技派。
但即便是這樣的配置,依舊未能激起觀眾的熱情。
網絡上的評論逐漸變得苛刻:“過氣明星”、“票房撲街”、“脫離市場”,各種負面標簽紛至沓來。
事實果真如此嗎?
其實,《戲臺》的故事頗具趣味。
劇情設定在民國時期,講述一個戲班被迫為軍閥演出。
恰逢人員更替出現差錯,送包子的小人物被誤認為主角,真正的主角反倒成了跑龍套的角色。
這一系列誤會與巧合,讓整部作品充滿了荒誕的喜劇氛圍。
這樣一個看似吸引人的故事,為何難以引發共鳴?
問題或許就藏在最基礎的層面。
僅看片名《戲臺》,就能猜到內容必然圍繞戲曲展開。
可當下的年輕觀眾,又有多少了解民國時期戲班子的那些事兒?
這種題材的選擇,無形中已將大量潛在觀眾拒之門外。
再加上宣傳力度有限,預售低迷也就不足為奇了。
就在眾人普遍認為這部電影將徹底遇冷時,成都的一場路演卻帶來了意想不到的轉機。
現場有記者提問陳佩斯為何不再出演影視劇,他在臺上半開玩笑地抱怨:“現在銀幕幾乎都被黃渤承包了。”
話音未落,旁邊的黃渤立即回應:“您說的應該是沈騰吧?”
就這么一段即興對話,瞬間點燃了全場氣氛。
觀眾笑聲不斷,掌聲此起彼伏。
原本略顯沉悶的見面會,頃刻間化身為一場輕松愉快的脫口秀。
這段互動妙在哪里?陳佩斯的調侃中透著謙遜,更蘊含著對后輩的認可。
而黃渤的回應則巧妙化解了前輩的“自嘲”。
同時還不露痕跡地提到了另一位喜劇明星,展現出其機敏與風趣。
這種毫無準備的臨場反應,比任何精心編排的段子都更具感染力。
視頻上傳至社交平臺后迅速走紅。
不少網友留言表示:“光憑這段對話,我也得去影院支持一下!”
不追逐獎杯的“倔老頭”
提到陳佩斯,很多人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詞就是“春晚常客”。
但你可能并不清楚,這位從業四十五年的資深表演者,手中竟然沒有任何一項權威獎項。
并非實力不夠,正如他自己所說:“只要觀眾笑了,勝過一切榮譽。”
在這個人人渴望獲獎、恨不得把所有頭銜印在名片上的時代,他的這份態度顯得尤為特別。
不僅如此,他對作品的要求近乎苛刻。
一個小包袱沒抖響,重拍;節奏稍有偏差,再來一遍。
劇組成員對他既敬佩又畏懼,但觀眾偏偏就吃這一套勁兒。
更令人欽佩的是,陳佩斯演了一輩子戲,卻從未飾演過一個“高大全”的人物。
無論是賣羊肉串的小販、街頭警察,還是不起眼的配角,都是生活中最平凡不過的角色。
他說:“我本身就是從小人物中走出來的,演他們才最真實自然。”
也許正是這種對普通人生活的深刻理解,使陳佩斯能夠精準捕捉生活中的幽默元素。
1984年央視春晚,《吃面條》橫空出世,標志著“小品”這一藝術形式正式進入大眾視野。
在此后的十四年里,他與朱時茂組成的黃金搭檔成為了春晚舞臺上不可或缺的風景。
《羊肉串》里的“沒有我賣不出去的肉”,《主角與配角》中的“皇軍托我給您帶個話”等臺詞,至今仍讓人忍俊不禁。
可惜好景不長,1999年的一樁版權糾紛事件徹底改變了這一切。
央視下屬公司未經授權擅自發行了他的作品光盤,陳佩斯憤而提起訴訟。
官司勝訴,獲得33萬元賠償。
但從此他也徹底離開了央視舞臺,告別了主流媒體的關注焦點。
失去演出機會后,陳佩斯選擇另辟蹊徑。
他承包了河北萬畝荒山,親自種起了樹。
從聚光燈下的明星變為躬耕田野的農民,這種反差令人心酸。
但陳佩斯終究是陳佩斯,他并未向命運低頭。
2001年,他攜話劇《托兒》重返演藝圈。
4000萬票房成績證明,觀眾從未遺忘這位喜劇大師。
此后,《陽臺》《戲臺》《驚夢》接連推出,每一部都傾注心血。
每部作品都在向世人展示何謂“匠心獨運”。
“答應的事就得做到底”
近年來,喜劇電影市場風云變幻。
2015年時,3000萬預算尚能拍出質量上乘的作品。
而到了2023年,若無1.2億資金支撐,都不敢自稱是在認真拍片。
這些資金流向何處?宏大場面需要投入,特效制作成本高昂,演員片酬更是節節攀升。
唯獨在劇本打磨、包袱設計等核心創作環節上,資源反而日益稀缺。
結果便是,電影視覺效果愈發華麗,但笑點卻愈發稀薄。
觀眾的喜好也在悄然改變。過去大家只求一笑而過,如今則要求更有內涵。
要有梗,要有視覺沖擊,還要具備話題性。
但歸根結底,有一樣東西從未改變——那就是對真誠表達的向往。
這也解釋了為何成都路演現場反響如此熱烈。
陳佩斯與黃渤之間的對話毫無腳本痕跡,完全是真情流露。
正是這種未經修飾的真實感,喚起了觀眾久違的親近體驗。
陳佩斯曾留下一句廣為流傳的話:“喜劇的本質是悲情。”
放在當下語境中,這句話愈發耐人尋味。
當整個行業都在追求“爽感”的時候,還有人在堅持用喜劇形式反映人生的艱辛。
這種堅守本身就帶著幾分悲壯。
路演結束后,有記者問及票房不佳是否后悔拍攝這部影片。
老先生毫不猶豫地答道:“既然答應了,就必須完成,哪有什么后悔不后悔。”
短短一句話,樸實無華,卻可能是2025年最具力量的藝術宣言。
不管市場如何變化,也不論觀眾是否買單,既然承諾了,就要全力以赴。
這不僅是職業操守,更是做人應有的原則。
從路演現場爆發出的陣陣歡笑中,我們看到了某種希望。
老一輩藝術家的執著精神與新生代的活力完全可以交融共生。
藝術價值與商業成功之間,并非不可調和。
雖然《戲臺》票房表現欠佳,但陳佩斯所代表的精神永遠不會過時。
結語
真正偉大的藝術家,終將超越時代的局限。今日冷清的票房,或許正是明日經典誕生的前奏。正如陳佩斯所言:“逗觀眾笑,是我畢生追求的事業。”這份幾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值得所有人致以敬意。
參考文獻:1.中國青年網-2025-07-09——《陳佩斯:20年沒演電影是因為黃渤霸屏》2.人民網-2015-10-26——《陳佩斯:喜劇的內核是悲情》3.中國搜索-2020-10-28——《陳佩斯歸來,“消失”22年都干了啥?》4.新京報-2015-01-23——《陳佩斯重返央視 這十六年他都去哪兒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