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廣東湛江的李女士帶著剛滿 3 歲的兒子前往醫院進行體檢,醫生檢查后發現,孩子的腺體和扁桃體堵塞程度高達95%,建議通過手術方式緩解。
面對這一情況,李女士起初對手術的安全性感到擔憂,便向醫生詢問該手術是否具有較高風險。醫生解釋稱這是常規的小型外科操作,這讓李女士放下心來,并配合完成了相關的術前準備。
在確認孩子各項生理指標均屬正常后,李女士與院方確定了具體的手術日期。
6月27日上午10點40分,孩子被送入手術室,整個過程持續約五個小時,結束后立即轉入重癥監護病房。
當李女士焦急地了解術后狀況時,醫護人員表示:“手術順利完成,目前屬于正常的組織腫脹反應,僅需在ICU短期觀察,預計次日即可出院。”
不過次日實際接孩子出院時,院方卻改口稱患兒存在腹部內陷現象,呼吸功能尚未完全恢復,仍需繼續留觀。
當天下午,患兒突然出現呼吸驟停緊急狀況,院方隨即下達病危通知書!
經過醫療團隊全力搶救,8分鐘后生命體征得以恢復,但已喪失自主呼吸能力,必須依賴機械通氣維持基礎生命活動。
目睹此狀,李女士迫切希望轉院尋求更優治療方案。
然而院方多次以“當前身體狀態不適宜轉運”、“病情尚未穩定”為由拒絕申請。
直至7月7日,在實施腦電圖檢測后,院方宣布患兒已呈現腦死亡狀態。
李女士隨即啟動維權程序,于7月9日正式向當地衛生健康主管部門提交書面申訴材料,請求徹查事件原委。
次日媒體介入調查,從醫務人員處獲悉,術前已就相關醫療風險進行過充分告知,如需進一步厘清責任可啟動專業鑒定程序。
盡管衛健部門已受理投訴,且醫院提供了完整的手術記錄文件。
該文件詳細列明九項可能發生的術中及術后并發癥,包括出血、感染、呼吸抑制等風險事項,試圖證明院方對潛在危險已有充分預判。
同時手術記錄顯示:“手術過程順利、麻醉效果滿意,術中出血量約5毫升,術后轉入兒科重癥監護單元復蘇”。
這意味著醫療行為符合規范標準,但最終仍發生意外結果,唯一可行路徑是通過專業技術手段追溯腦死亡確切原因。
然而患兒母親堅持認為,術前溝通環節存在重大信息偏差——主治醫師反復強調該手術屬于低風險常規操作,導致其簽署同意書時未能建立足夠警惕。
她質疑醫院存在淡化風險傾向,若早知后果如此嚴重,絕不會輕易接受手術安排。
特別是術后醫護人員再次確認手術成功后,才同意進入ICU治療。家屬堅信倘若及時獲知真實風險等級,或許會選擇立即轉院,從而爭取更多救治機會。
更令人生疑的是,早在6月28日李女士即察覺異常,提出轉診需求,卻被院方以“需完成72小時觀察期”為由駁回。此后又改稱“患者生命體征不穩定”,持續限制轉院權利。
因此李女士認定,正是院方人為拖延關鍵診療時機,才最終釀成不可逆悲劇。
此外,家屬曾要求調取6月27日及28日手術區域監控錄像還原現場實況,卻被告知該時段視頻資料已被新數據覆蓋無法恢復。
這種技術性障礙更加深了家屬對醫療行為合規性的懷疑……
對此爭議,涉事醫療機構作出官方回應:待完成內部全流程復核工作后,將第一時間向公眾披露完整調查結論。
與此同時,湛江市霞山區衛健委已成立專項督查組進駐醫院。
調查范圍涵蓋術前評估流程、知情同意執行、手術操作規范、術后護理質量以及轉診處置合理性等各環節。
目前輿論聚焦三大核心問題:一是風險告知是否達到法定充分標準;二是轉院限制是否符合臨床診療原則;三是關鍵時段監控缺失是否存在證據滅失嫌疑。
隨著權威調查持續推進,社會各界期待能盡快查明真相,既為受害家庭討回公道,也為全民醫療安全樹立標桿。
信息來源:奔流新聞:廣東湛江3歲男童扁桃體手術后腦死亡,醫院稱術前已告知家屬風險瀟湘晨報·晨視頻:湛江三歲男童扁桃體手術后腦死亡,母親:半個月沒醒了,蘇醒意識微乎其微,除非有奇跡極目新聞:湛江3歲男童扁桃體手術后腦死亡,母親:孩子半個月沒醒了,他們一直強調就是個小手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