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引言
2025年全球神經纖維瘤病(NF)大會于 2025年6 月 21~24日在美國華盛頓召開,作為該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學術會議,本屆大會云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神經纖維瘤病診療的最新突破。NF1患者可出現咖啡牛奶斑、神經纖維瘤、膠質瘤等一系列復雜的臨床表現,且可伴有多系統多器官損害,有8%~13%的NF1患者的叢狀神經纖維瘤(PN)有發展成惡性周圍神經鞘膜瘤(MPNST)的風險,這將嚴重危害患者生命健康。如何正確認識NF1相關的各系統并發癥及其惡變征象,對于NF1的個體化診治非常關鍵。
2025NF大會系列報道聚焦并深度解讀NF1及PN領域的最新成果,本篇作為該系列終篇,擷取大會中NF1并發癥及惡變相關的12篇精選摘要,與讀者共享。通過這6篇系統性報道,我們旨在為讀者呈現NF1及PN從發病機制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全景視角。
在深入報道大會前沿動態的同時,本系列報道還特別邀請了多位親臨會議現場的中國專家對大會進行深度點評。這些學者們立足中國NF1診療實踐與研究進展,對本次大會展現的NF領域全球發展趨勢進行了獨到解讀。不僅精準剖析了國內外研究熱點的異同,更結合中國患者特點和臨床經驗,對領域內創新技術的應用潛力、靶向治療的優化路徑以及未來研究方向分享了具有中國洞察的見解。這些點評深刻反映了中國在該領域日益提升的學術影響力與實踐智慧,為全球NF1診療發展貢獻了獨特的中國視角。
NF1的多系統并發癥
標題:骶髂關節發育異常是NF1中一種未被充分報告的并發癥
作者:Eva Dombi, MD, Pediatric Oncology Branch,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Bethesda, MD
研究目的:闡述兒童及青年NF1患者中一種累及骶髂關節的可能的新型NF1相關骶髂關節發育異常。
研究方法:本研究報告了3例NF1患者,其全身MRI(WB-MRI)顯示骶髂關節受累,患者來自芝加哥 Ann & Robert H. Lurie 兒童醫院與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合作開展的一項 NF1 縱向研究(NCT05238909)中的112名參與者隊列,對其臨床病史和影像學資料進行了詳細回顧。
研究結果:病例1-3均為女性,WB-MRI檢查時年齡分別為12、17及32歲。所有病例均存在毗鄰骶髂關節的體內PN。三名患者均無臨床癥狀,無關節脫位或疼痛史。
病例1:首次WB-MRI顯示右側骶髂關節骨發育不良伴纖維脂肪部增寬。一年后隨訪WB-MRI顯示關節內存在符合浸潤性PN的線性軟組織異常,腫瘤體積過小無法量化。
病例2:首次WB-MRI發現右側髂后嵴及半骶骨發育不良伴右側S1神經孔異常增寬,T2高信號區域延伸至神經孔,符合局灶彌漫性PN,腫瘤體積過小無法量化。
病例3:首次WB-MRI顯示左側骶髂關節上部增寬伴發育不良,關節纖維脂肪部T2高信號延伸至皮下組織。次年復查發現PN網狀組織從關節向后方軟組織浸潤,腫瘤體積達61.7 mL。
討論與結論:本研究揭示了NF1患者中一種未被充分認識的骶髂關節發育異常。其特征性MRI表現為彌漫性非腫塊型PN組織浸潤導致的關節增寬,伴相關骨發育不良。三例無癥狀患者的PN證實了WB-MRI的臨床價值。
2025 Global NF Conference Abstract Book;P5749
標題:伴椎管內腫瘤的脊柱畸形NF-1患者無需腫瘤切除的矯正手術研究
作者:Jun Qiao, PhD, Division of Spine Surgery,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 Surgery, Nanjing Drum Tower Hospital,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edical School,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China
研究目的:探討伴椎管內腫瘤的NF-1相關脊柱畸形患者,在不切除腫瘤的情況下實施矯正手術的療效與安全性。
研究方法:回顧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22年1月期間于南京鼓樓醫院接受矯正手術的NF-1合并椎管內腫瘤患者的病例。影像學評估包括冠狀位與矢狀位脊柱序列及骨盆參數:(1)主胸腰/腰彎側凸角與次胸彎側凸角;(2)矢狀面參數(T5–T12角、T10–L2角、L1–S1角及脊柱矢狀軸偏移SVA);(3)骨盆參數(骨盆傾斜角、骶骨傾斜角及骨盆入射角);(4)矯正率:(術前Cobb角–術后Cobb角)/術前Cobb角。所有患者均行全節段脊柱MRI檢查,評估以下指標:(1)腫瘤節段;(2)單發或多發;(3)腫瘤范圍;(4)最大狹窄指數(橫截面上腫瘤最大面積與椎管面積的比值)。術前、術后及末次隨訪時采用美國脊髓損傷協會(ASIA)神經功能分級評估神經功能。
研究結果:共納入73例患者(男32例,女41例),平均年齡11.4±3.7歲。術后ASIA評分平均提升1.7級,視覺模擬評分(VAS)改善4.5分。腫瘤侵襲率由術前63%降至術后36%。冠狀面主彎角度由68.3°降至19.4°,后凸角度由35.2°改善至12.2°。
研究結論:對于伴椎管內腫瘤的NF-1相關脊柱畸形患者,不切除腫瘤的矯正手術仍可實現滿意的畸形矯正與神經功能改善。
2025 Global NF Conference Abstract Book;P5583
標題:中國NF1患者延遲診斷與嚴重皮膚表現的臨床特征研究
作者:Xing Hu, MD, PhD, Changsha Aier Eye Hospital, Changsha, Hunan Province, China
研究目的:盡NF1的表型特征在西方人群中已明確,但亞洲人群的系統性數據仍顯著缺乏。本研究旨在:(1)描繪中國大規模NF1患者的臨床譜系;(2)通過無監督聚類識別特征性表型亞組;(3)與美國隊列直接比較以闡明潛在種族差異。
研究方法:該項多中心橫斷面研究納入1313例中國NF1患者(女性57.3%,中位年齡19歲),通過醫師評估(52.1%)與結構化患者調查(47.9%)收集數據。標準化評估包括腫瘤負荷(皮膚/叢狀/椎管內神經纖維瘤)、皮膚特征(咖啡牛奶斑、雀斑)、骨骼異常及惡性轉化。采用k均值聚類進行表型分型,并與800例美國NF1患者進行Bonferroni校正的χ2檢驗/t檢驗比較。
研究結果:中國患者診斷顯著延遲,20歲后確診的患者比例為86.1%,顯著高于美國的23.3%(P<0.001)。相較于美國患者數據,皮膚神經纖維瘤(cNFs)更嚴重,cNFs>500個的患者占比明顯更高(27.5% vs 19.9%)。MPNST(8.2% vs 4.4%,P=0.002)及骨骼異常(脊柱側凸41.1% vs 17.1%,病理性骨折49.9% vs 6.4%)發生率顯著更高(P值均<0.001),但椎管內神經纖維瘤(8.0% vs 27.2%)、虹膜Lisch結節(11.2% vs 54.1%)和視路膠質瘤(2.4% vs 12.7%)較少見(P值均<0.001)。聚類分析揭示四種亞型:神經重癥型(高PN/惡性轉化率)、皮膚型(多發cNFs)、遺傳型(家族性中度表型)和溫和型(遲發/癥狀少)。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患者慢性瘙癢(13.5% vs 55.7%)與疼痛(18.3% vs 64.5%)主訴顯著更少(P值均<0.001)。
研究結論:本研究揭示NF1表現存在顯著種族差異:相較于西方人群,中國患者具有獨特的腫瘤分布模式、更高發的骨骼病變及延遲診斷特征。研究結果支持制定人群特異性監測方案,并驗證了表型聚類在疾病精準管理中的價值。
2025 Global NF Conference Abstract Book;P7995
標題:494例NF1患者cNFs自然史研究的基線特征與橫斷面分析
作者:Mandi Johnson, MBA,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研究目的:cNFs是95%以上NF1患者發生的良性腫瘤,雖被普遍認為是NF1最困擾的表型,但其自然史仍不明確。本研究通過前瞻性系統收集cNF縱向數據,旨在:(1)為未來臨床試驗設計提供依據;(2)識別高風險人群;(3)驗證評估終點。
研究方法:招募全年齡段NF1患者,收集人口統計學資料、治療史及患者報告結局(PROs)。采用Vectra WB360進行3D全身攝影,通過Invitae NF1檢測進行基因分析。基于數字圖像將cNF負荷分為:低(≤10個)、中(11-50個)、高(>50個),并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共納入494例參與者,中位年齡29歲(范圍0.9-91歲);女性289例(58%),男性205例(42%);報告種族:白人63%、黑人20%、亞裔5%、西班牙裔4%、混血8%;Fitzpatrick皮膚光型:I型2%、II型48%、III型21%、IV型10%、V型16%、VI型3%;家族性NF1 179例(36%),散發性255例(52%),遺傳模式不明60例(12%);全身性NF1突變476例(96%),嵌合/節段型10例(2%),未知8例(2%);基因檢測顯示:移碼/無義突變364例(74%),微缺失25例(5%),其他變異45例(9%),陰性結果35例(7%);15例(3%)接受MEK抑制劑治療并單獨分層;cNF負荷:高負荷102例(21%),中負荷87例(18%),低負荷301例(61%),4例(<1%)無法評估。所有高負荷病例年齡均>20歲。基于Skindex量表的最常見cNF相關主訴:影響外觀261例、對cNF的擔憂250例、煩惱246例、尷尬237例、挫敗感235例,此外瘙癢210例、疼痛161例和刺激感184例也較常見。140人(28%)報告cNF影響日常生活。
研究結論:本研究首次在大規模多樣化NF1隊列中建立了全身cNF負荷基線數據,證實cNF可見于所有種族(最小2歲患兒),但高負荷(≥50個)僅見于20歲以上成人;無論cNF負荷如何,68%患者(含兒童)存在癥狀或功能損害,凸顯治療需求;該隊列可作為未來cNF治療研究的潛在對照組,后續將重點探索cNF隨時間演變規律、腫瘤大小/癥狀與生物標志物的相關性、評估終點的優化驗證。
2025 Global NF Conference Abstract Book;講課時間:6月23日 下午4:15-4:30
標題:NF1青少年患者情緒智力康復項目的評估:一項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
作者:Francina Lombardi, Neuropediatrics Department, FLENI, Buenos Aires, Argentina
引言
NF1患者常伴隨顯著的神經認知與情緒管理障礙。情緒智力(EI)作為個體識別、理解、調控自我及他人情緒的核心能力,其缺陷可能加劇社交困難、降低生活質量并影響心理健康。本研究通過結構化干預框架,系統評估不同康復策略對NF1患者EI的改善效果,為個體化循證治療提供依據。
研究目標:主要目標:比較三種康復方案對NF1患者EI及情緒調節能力的影響;次要目標包括:(1)評估干預措施對生活質量及情緒調節的改善效果;(2)分析康復后疼痛管理等臨床癥狀變化;(3)驗證不同干預策略的可行性與接受度
研究設計:
采用前瞻性隨機對照設計,納入60例16:~24歲NF1患者,隨機分配至三種干預組,持續24周。通過重復測量方差分析(ANOVA)比較干預前后差異,并采用質性研究方法分析參與者反饋。
評估方案:
(1)基線評估:MSCEIT量表(情緒智力客觀認知測評)、DERS量表(情緒調節困難自評)、BASC-3行為評估系統(情緒-行為-社交功能多維分析)、生活質量及疼痛感知量化評分
(2)終點評估:干預24周后重復上述測評
(3)結局指標:主要結局為基線EI評分變化量,次要結局包括生活質量改善度、疼痛管理效能、干預方案依從性與滿意度。
研究結論與意義:
情緒智力是NF1患者應對疾病挑戰的關鍵能力,其康復可能顯著提升情緒管理、人際交往及逆境應對能力。本研究將首次為NF1青少年患者提供包括不同EI干預方案的療效等級證據、情緒-行為-社交功能的協同改善路徑、個體化康復方案的決策框架。研究成果有望優化現有康復體系,通過提升EI核心技能,最終改善患者生活質量與自我效能感。
2025 Global NF Conference Abstract Book;P5703
標題:NF1患者自閉癥及神經發育障礙特征研究:PANDA項目最終結果
作者:Jonathan M Payne, PsyD, Murdoch Children’s Research Institute, Australia; Department of Paediatrics,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Australia; The Royal Children’s Hospital, Australia
研究目的:確定大型NF1患者隊列中的自閉癥患病率,并分析自閉癥與其他神經發育障礙的關聯。
研究方法:該項國際前瞻性橫斷面研究納入了191例未經神經認知缺陷篩選的NF1兒童混著(3~15歲)。參與者接受了神經心理學評估,包括家長報告的自閉特質(SRS-2)。SRS-2評分升高(T≥60)的兒童接受了全面的自閉癥評估,包括孤獨癥診斷觀察量表-2(ADOS-2)和修訂版孤獨癥診斷訪談量表(ADI-R)。多學科專家小組根據DSM-5-TR標準確定自閉癥診斷。參與者分為:(1)無自閉特質;(2)廣泛自閉表型(閾下癥狀);(3)確診自閉癥。
研究結果:95例(50%)NF1參與者無自閉特質,42例(22%)表現為廣泛自閉表型,54例符合DSM-5-TR自閉癥診斷標準(患病率:28%;95%CI,21.8%-34.9%)。與普通人群(約2%)相比,NF1兒童確診自閉癥的概率高14.1倍。自閉癥患病率在男性(28.6%;95%CI,20.2%-38.2%;n=105)與女性(27.3%;95%CI,18.3%-37.8%,n=88)之間無差異,在散發型(26.3%;95%CI,18.6%-35.2%,n=118)與家族型(29.7%;95%CI,19.7%-41.5%,n=74)NF1之間也無差異(LR=0.27,P=0.60)。
智力測試顯示,NF1合并自閉癥組和廣泛自閉表型組的言語智商顯著低于無自閉特質組(P值均<0.01),但非言語智商無組間差異(P值均>0.16)。閱讀、拼寫和數學學業成績在NF1各組間也無差異(P值均>0.29)。
廣泛自閉表型組和NF1合并自閉癥組的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DHD)癥狀、抑郁、焦慮和執行行為問題均顯著高于無自閉特質組(P<0.01)。
適應功能在各組間存在差異,NF1合并自閉癥組得分最低,廣泛自閉表型組次之,無自閉特質組適應功能最高(P<0.01)。
研究結論:研究結果強調了NF1兒童中自閉癥的高患病率及其對神經發育結局的影響。與無自閉特質組相比,NF1合并自閉癥組和廣泛自閉表型組患者在言語智力、ADHD癥狀、情緒障礙、執行行為和適應功能方面面臨顯著挑戰。值得注意的是,自閉癥診斷與較差的適應功能具有獨特關聯。這些發現深化了我們對NF1兒童認知、行為和適應功能困難的理解,進一步證實NF1是一種導致自閉癥高風險的單基因綜合征,強調了針對性評估、干預和監測的必要性。
2025 Global NF Conference Abstract Book;P5658
NF1兒童患者ADHD癥狀的年齡趨勢——基于八家機構數據的整合分析
作者:Yang Hou, PhD,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研究目的:NF1兒童患者出現ADHD癥狀的風險顯著高于正常發育同齡人。然而,NF1兒童患者ADHD癥狀的年齡進展規律及其相關因素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索NF1兒童患者ADHD癥狀的年齡趨勢,以及這些趨勢如何隨人口學和NF1相關疾病因素變化。
研究方法:采用整合數據分析方法,匯總來自八家機構的904例NF1兒童(3~18歲)個體數據。通過家長報告的Conners量表和ADHD評定量表收集ADHD癥狀。使用時變效應模型(TVEM)分析ADHD癥狀的年齡模式及其與性別、父母教育水平和NF1遺傳模式的動態關聯。TVEM是一種非參數統計方法,可連續估計各年齡段的變量關聯,并提供帶95%CI的曲線截距和斜率估計。若CI不包含常模均值50則表明顯著偏離常模組,不同年齡點或組別間的CI不重疊則表明存在顯著年齡或組間差異(如男孩vs女孩)。
研究結果:(1)ADHD癥狀評分在3~18歲期間均持續高于常模均值。兩種癥狀的年齡趨勢均呈倒U型模式:兒童早期上升,約10歲達峰,隨后在青春期逐漸下降(示例見圖1)。 (2)各亞組間存在顯著差異:女孩(相比男孩)在8~15歲期間表現出更高水平的注意缺陷癥狀(圖2),在5-9歲期間表現出更高水平的多動/沖動癥狀。(3)父母教育程度高的兒童相比父母教育程度低的兒童在5-8歲期間表現出較低水平的注意缺陷癥狀,在5~14歲期間表現出較低水平的多動/沖動癥狀。(4)家族性與散發性NF1兒童的ADHD癥狀年齡趨勢無顯著差異。
研究結論:NF1兒童從兒童早期到青春期晚期持續表現出比正常發育同齡人更嚴重的ADHD癥狀,癥狀在青春早期達到高峰。某些亞組(包括女孩相比男孩、父母教育程度低相比高的兒童)在特定年齡段表現出更嚴重的癥狀。這些發現強調需要針對年齡特點的個體化干預措施。針對高風險群體的早期干預和定制化行為管理等靶向支持策略,或可改善NF1兒童的預后。
2025 Global NF Conference Abstract Book;講課時間:6月23日 下午4:45-5:00
與惡性腫瘤的較量:NF1的惡變風險
標題:開發基于納米孔測序技術的基因組學檢測方法用于MPNST與ANNUBP鑒別診斷
作者:Bernat Gel, Germans Trias i Pujol Research Institute (IGTP)
研究背景:MPNST是一種預后較差的軟組織肉瘤,也是NF1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在NF1背景下,MPNST通常由良性PN經ANNUBP這一癌前狀態發展而來,但目前無法判斷特定ANNUBP是否會進展為MPNST。手術是當前唯一根治手段,但這些腫瘤在影像學和組織學(尤其是過渡階段)的鑒別存在困難。
研究目的:本項目旨在基于MPNST常見變異開發新型分子檢測方法,用于ANNUBP與MPNST的鑒別診斷(包括MPNST轉化早期的ANNUBP檢測)。該檢測采用納米孔測序技術,利用其選擇性測序能力實現計算機富集分析,并能同步檢測核苷酸序列和DNA甲基化。
研究方法:研究通過全基因組測序(WGS)、RNA測序和甲基化芯片對一組MPNST進行詳細基因組特征分析,在遺傳學、基因組學(拷貝數變異、雜合性缺失和染色體重排)和表觀基因組學層面鑒定了MPNST亞群的常見變異。針對這些區域設計了富集panel,目前正在手術標本和微創活檢樣本中測試其性能。同時開發定制化數據分析流程,用于處理生成數據、提取關鍵特征并生成基于數據的樣本分類結論。
預期結論與意義:本研究正在開發的新型基因組學工具有望改善ANNUBP與MPNST診斷,可能對患者管理、生存質量和預后產生重要影響。
2025 Global NF Conference Abstract Book;P5827
標題:NF1患者中不同類型MPNST的鑒定
作者:Eduard Serra, PhD, Germans Trias i Pujol Research Institute (IGTP)
研究背景:MPNST是一種侵襲性軟組織肉瘤,可散發或在NF1背景中發生。MPNST易轉移且預后差,由于不同腫瘤實體可能具有重疊的組織學特征,MPNST的診斷具有挑戰性且存在異質性。本研究認為的MPNST發展進程如下:MPNST起始于起源細胞中關鍵抑癌基因(TSG)(NF1、CDKN2A、SUZ12/EED、TP53)的缺失。隨后發生與細胞存活相容的基因組重排以促進腫瘤進展。最終形成的細胞特性及其表達和功能特征將決定MPNST的組織學和臨床行為。
研究目的:本項目旨在闡明MPNST的基因組特征,評估其對理解MPNST異質性的價值,并識別潛在的生物學和臨床意義。
研究方法:我們對20例臨床診斷的MPNST進行了全基因組分析,確定了MPNST的常見遺傳和基因組特征,如TSG失活特征、低突變負荷、無激活突變、全局LOH狀態和拷貝中性(CN)LOH區域以及特定的拷貝數基因組譜。這些特征在Cortes-Ciriano等人2023年公布的50例額外MPNST隊列中得到了驗證。基于擴展樣本集和這些基因組特征,我們在NF1患者中鑒定出三種主要MPNST類型,其區分依據主要是失活TSG的組合模式。
研究結果:第一類MPNST表現為
NF1
CDKN2A
PRC2失活,具有常規組織學特征和 H3K27三甲基化缺失。第二類表現為
NF1
TP53
PRC2失活,伴有異源成分的常規組織學、 H3K27三甲基化缺失以及常見的2n基因組LOH。第三類僅見于NF1患者,表現為
NF1
CDKN2A失活、高度重排的基因組、無激活突變,保持 H3K27三甲基化的常規MPNST組織學。此外,我們還發現一組高度異質性的腫瘤 ( 初診為 MPNST ) ,具有不同的 TSG失活特征、激活突變以及多樣化的組織學表現和甲基化模式,該組可能包含許多非MPNST腫瘤,需進一步表征。
研究意義:我們將展示這種NF1相關MPNST分類體系潛在的生物學和臨床意義。
2025 Global NF Conference Abstract Book;P5847
標題:多參數生物標志物開發預測NF1惡性轉化
作者:Shivani Ahlawat, MD,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and Radiological Sciences,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Baltimore, MD
研究背景與目的:非典型神經纖維瘤(aNF)/ANNUBP已被確定為NF1-MPNST的癌前病變,影像學上表現為"局灶性結節樣病灶"(DNLs)。本研究前瞻性評估了具有惡性腫瘤臨床遺傳學"高風險"特征的NF1患者中DNLs的發生頻率、多參數WB-MRI特征及自然病程。
研究方法:該項前瞻性單中心研究連續入組基于以下標準被認為具有MPNST發展"高風險"的NF1患者:遺傳學(如NF1微缺失)、ANNUBP/aNF或MPNST個人/家族史、巨大PN負荷(定義為多發pNF或單個>3cm)或既往放療史。參與者按標準方案接受每年一次無對比劑全身MRI檢查(包括各向同性三維T2短時反轉恢復序列、擴散加權成像及表觀擴散系數圖),持續五年。兩位肌肉骨骼放射科醫師記錄基線和后續1~4年WB-MRI中DNLs(定義為最大直徑>3cm且無"靶征")的存在及影像特征。以所有取樣病灶的組織學結果或良性DNLs>12個月的臨床穩定性作為參考標準。
研究結果:前瞻性入組83例合格參與者,81例完成WB-MRI檢查(中位年齡31歲;男性40.7%)。入組者的高風險標準為:巨大體內PN(84%)、微缺失綜合征(13.6%)、既往放療史(4.9%)以及ANNUBP/aNF(1.2%)或MPNST(24.7%)個人史。基線WB-MRI(n=81)檢出58個DNLs(26%),根據影像特征或組織學分為MPNST(9%)、ANNUBP(4%)或良性(90%)。惡性DNLs多表現為擴散受限(平均ADCmin=0.07×10-3mm2/s,P<0.01)。第1年WB-MRI(n=69)檢出2個新發DNLs,1個DNLs出現生長伴ADC值下降,最終均經組織學證實為MPNST。第2年(n=41)和第3年(n=13)WB-MRI未發現既有DNLs變化或新發DNLs。
研究結論:雖然“高風險”NF1患者基線WB-MRI中DNLs檢出率高(26%),但多數(90%)呈良性病程。81例參與者3年內共確診8例MPNST。WB-MRI擴散受限(ADCmin<1.0×10-3mm2/s)是DNLs惡變的潛在標志物。該人群中DNLs新發或生長罕見(~4%),但對惡性轉化具有高預測價值。
2025 Global NF Conference Abstract Book;P5886
標題:NF1患者的癌癥風險:日本遺傳性腫瘤隊列研究
作者:Mashu Futagawa, PhD, Department of Clinical Genomic Medicine, Okayama University Graduate School of Medicine, Dentistry and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Japan
研究目的:既往研究報道NF1患者腫瘤發生率顯著高于普通人群(Uusitalo E等,2016;Landry JP等,2021)。然而針對日本NF1患者癌癥風險的研究甚少。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經基因檢測確診NF1致病性變異(PV)患者的癌癥發生風險。
研究方法:研究回顧了日本中西部遺傳性腫瘤隊列研究(https://cgm.hsc.okayama-u.ac.jp/en/cohort/)中52例攜帶NF1 PV患者的惡性腫瘤病史,并分析惡性腫瘤風險是否與NF1 PV類型或位點相關。
研究結果:患者初診平均年齡36±21.4歲(范圍:2-76歲),女性占55.8%。34.6%(18/52)有惡性腫瘤病史。成人患者(≥18歲)中43.6%(17/39)有惡性腫瘤病史,包括MPNST7.7%(3/39)和女性乳腺癌20%(5/25)。成年女性乳腺癌確診平均年齡54.8歲。值得注意的是,錯義變異攜帶者表現出更高的惡性腫瘤風險趨勢。
研究結論:NF1 PV攜帶者的乳腺癌確診平均年齡高于該人群通常報道的30~50歲發病年齡,提示對該人群的乳腺癌監測應延續至50歲之后。本研究表明日本NF1患者具有較高的惡性腫瘤發生風險,需進一步開展大規模前瞻性研究驗證這些發現并探索NF1相關的其他惡性腫瘤風險因素。
2025 Global NF Conference Abstract Book;P5726
標題:SHP2與CDK4/6聯合抑制方案可清除MPNST中的腫瘤相關巨噬細胞
作者:Lindy Zhang, MD, PhD,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研究背景:MPNST的發生發展與抑癌蛋白神經纖維蛋白缺失導致的RAS效應通路過度激活密切相關。既往研究發現,在免疫缺陷的MPNST臨床前模型中,SHP2抑制劑與CDK4/6抑制劑聯用具有抗腫瘤活性。但腫瘤內免疫細胞是否增強靶向治療療效,以及這些治療如何影響腫瘤免疫仍屬未知。最新證據表明,分子靶向治療具有免疫調節效應,提示其與免疫治療聯用可能產生更持久的應答。在人類MPNST研究中發現,病理性腫瘤內髓系細胞會促進免疫監視逃逸。小分子抑制劑不僅能直接靶向腫瘤細胞,還可改變免疫抑制性腫瘤微環境,從而在新型聯合方案中增強免疫治療應答。本研究旨在闡明SHP2與CDK4/6抑制劑這類分子靶向治療與MPNST臨床前模型中腫瘤免疫生物學的相互作用機制。
研究方法:采用免疫正常的NF1-/-;Ink4a/Arf-/-同源小鼠MPNST模型,研究腫瘤免疫微環境(TIME)與靶向抑制劑的相互作用。荷瘤小鼠分別接受TNO155(SHP2抑制劑)、ribociclib(CDK4/6抑制劑)及兩者聯合治療。通過免疫組化和多參數流式細胞術對腫瘤組織進行免疫細胞表型分析。
主要發現:聯合治療方案在同源小鼠模型中展現出顯著抗腫瘤效果,TNO155單藥可清除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AM),并增加腫瘤浸潤CD8+ T細胞。Ribociclib的加入進一步減少TAM群體,TNO155能清除腫瘤內髓系來源抑制細胞(MDSC),但ribociclib對此無協同作用。
結論與展望:SHP2與CDK4/6抑制劑可顯著改變TIME組成。SHP2抑制劑展現的免疫調節效應為聯合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提供了理論依據。未來研究應聚焦靶向藥物作用后TIME內的適應性信號變化,這將為設計MPNST新型聯合治療方案提供關鍵線索。
專家寄語
曹雋教授
主任醫師 副教授骨科副主任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兒童醫院骨科
【學會任職】
中國醫師協會小兒外科分會小兒骨科學組副組長
首都醫科大學骨科學院委員
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脊柱醫學分會委員
北京醫學會中西醫結合分會委員
中國計算機輔助外科學會委員
北京市西城區婦幼健康特聘專家
【學術情況】
畢業于首都醫科大學兒外科專業,博士畢業后一直從事小兒骨科工作,并曾作為北京青年優秀人才項目成員于海外學習:赴美國紐約摩根士丹利兒童醫院、赴美國德克薩斯TSRH醫院,赴美國圣迭戈兒童醫院及歐洲法國圖爾兒童醫院以及芬蘭圖爾庫兒童醫院訪問學習,掌握了歐美最先進的兒童骨科診療理念和技術。主持及參與多項兒童脊柱及髖關節畸形研究,發表相關論文數十篇,參與編寫《張金哲小兒外科學》、《實用小兒骨科學》等著作。
寄語
I型神經纖維瘤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由于nf1基因突變,從而導致nf1蛋白失活,最終造成臨床一系列的癥狀及外觀表現。不同于臨床經常關注到的腫瘤和皮膚、牛奶咖啡斑的表現,骨科問題、骨骼系統異常也是NF1患者中非常容易合并的畸形和表現。此類疾病,常表現為脊柱側彎,脛腓骨假關節以及下肢不等長等情況。隨著患者生長發育,畸形會逐漸加重,從而嚴重的影響。患兒的生活質量。
北京兒童醫院骨科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致力于I型神經纖維瘤病合并骨骼系統異常的診斷和治療。我非常高興參加了此次大會,對全球最新的研究進展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學習,和國外的專家也進行了非常充分的溝通,了解到了國內的優勢和不足的地方。這更堅定了我在這個領域進一步深耕,挖掘不斷探索的決心。本次會議上北京兒童醫院耳鼻喉頭頸外科和骨科聯合公布了最新的NF1患者服用司美替尼治療的遠期的療效水平。在今后,我們也會繼續在各個領域對NF1患者進行全方位的治療,爭取更好的讓這些患者回歸正常的生活。
王丹 教授
博士,碩士生導師
主任醫師,副教授
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兒科主任
美國西奈山醫學中心、澳大利亞西澳大學訪問學者
2020年中國醫師協會“最美青年兒科醫師”
浙江省醫壇新秀
浙江省醫學會兒科醫師分會青年委員
浙江省醫學會圍產醫學分會青年委員
浙江省醫學會罕見病分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2項,在
Circulation
Cell Rep
等雜志發表論文20余篇
寄語
1型神經纖維瘤病是一種常染色顯性遺傳病(NF1),發生率約1/3000,納入第二批罕見病目錄。NF1累及多系統,需要多學科長程綜合管理。30-50%的NF1患者會出現叢狀神經纖維瘤(PN)。這種類型的神經纖維瘤在兒童期通常表現為快速生長。PN在生長時期會對周圍組織施加壓力,導致劇烈疼痛、神經損傷和骨骼破壞。PN可發生在全身,但通常見于頭頸部和四肢。根據其位置可導致多種癥狀,包括視覺或聽覺損傷、氣道阻塞、言語和吞咽困難、運動功能障礙、腸或膀胱功能障礙、毀容和存在惡變風險。因此,所有NF1患者都應仔細檢查評估是否存在PN,并監測其生長。參加本次CTF大會,跟國外的專家進行了深度的交流學習。了解了PN惡變可能的分子機制,對PN的發生和發展有了更多的認識。接下來的工作中,希望能為NF1-PN兒童提供更加個體化和精準化的診療。
李常興教授
南方醫科大學第十附屬醫院(東莞市人民醫院)皮膚科學科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博士后合作導師、廣東省杰出青年醫學人才。
擔任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Dermatology》
委員、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十五屆青年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皮膚性病學分會遺傳學組委員、廣東省醫師協會醫學遺傳醫師分會常委、廣東省醫學會醫學遺傳學分會委員、廣東省醫師協會皮膚科分會委員等職務。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榮獲廣東省科學技術獎3次。
寄語
我們團隊長期致力于遺傳性皮膚病與罕見病的研究,并在1型神經纖維瘤病(NF1)的臨床診療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隨著對疾病認識的不斷深入,我們愈發感受到NF1在發病機制、臨床異質性及治療策略上的高度復雜性。
本次參加2025CTF國際會議,通過大會報告的系統學習、專題研討的積極參與,以及與領域專家的深入交流,我們對NF1的發病機制、全病程管理以及新興治療策略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這些新的認識和經驗將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疾病特點,為NF1患者提供更精準化的診療服務。
參考文獻:
[1] 2025 Global NF Conference Abstract Book.
本文點評專家:曹雋教授,王丹教授,李常興教授
本材料由阿斯利康提供,旨在滿足您的醫學信息需求,僅供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參考,不用于推廣目的。
審批編碼:CN-163428,過期日期:2025-12-31
醫學界兒科領域交流群正式開放!
加入我們吧!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