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王朝(25年-220年)定都洛陽,涼州地處邊陲,控扼西域商路,駐軍防御羌、胡等部族。
據《后漢書·郡國志》載:“涼州,地接羌胡,常為邊患。”王朝初期,光武帝劉秀推行懷柔政策,涼州暫穩。
但自和帝朝(88年-105年)起,賦稅加重,官吏腐敗,引發部族不滿。《資治通鑒·漢紀》記:“涼州吏貪,羌人積怨。”
107年,永初羌亂爆發,叛亂如野火蔓延,朝廷連年平叛,耗竭國庫。范曄在《后漢書·西羌傳》總論中直言:“羌禍始興,漢室遂衰。”
涼州叛亂非孤立事件,而是系列沖突,累計15次大規模叛亂,直接拖垮東漢經濟與軍事,為黃巾起義(184年)及董卓專權(189年)埋下伏筆。
永初元年(107年),羌人因漢廷強征戍卒,爆發首次大叛。《后漢書·西羌傳》載:“永初元年,羌胡叛漢,殺長吏,寇掠郡縣。”
起因是漢廷命羌人遠征西域,羌酋忍無可忍,率部反抗。原文記:“羌豪曰:‘漢使無狀,奪我畜產,役我子弟。’”
叛亂迅速席卷涼州,羌軍攻破金城、隴西等郡,漢軍節節敗退。108年,漢廷派鄧騭率兵五萬鎮壓,但屢遭伏擊。
《資治通鑒·漢紀》記:“騭軍至漢陽,羌人夜襲,漢兵大潰,死者三千。”109年,羌人聯合匈奴,威脅三輔(京畿地區)。漢廷急調國庫,耗費巨資。
《東觀漢記·和帝紀》載:“發卒十萬,轉粟百萬石,費錢四十億。”111年,漢將任尚用“以夷制夷”策,招募羌人雇傭兵,但效果有限。
112年,羌酋滇零稱帝,建政權于北地郡。《后漢書》記:“滇零自立為天子,寇掠益甚。”113年,漢廷增兵,任尚斬殺滇零,叛亂暫平。
此戰歷時六年,據《資治通鑒》統計:“漢兵死者數萬,府庫空虛。”涼州經濟遭毀,《后漢書·西羌傳》稱:“涼州諸郡,戶口減半。”
叛亂雖平,卻開啟了惡性循環。
永和四年(141年),涼州吏治腐敗,羌亂再起。《資治通鑒·漢紀》載:“永和四年,羌寇涼州,殺刺史。”起因是漢官強征賦稅,羌酋那離聚眾反抗。
《后漢書·西羌傳》記:“那離曰:‘漢官暴虐,不如死戰!’”叛軍攻武都、漢陽等郡,漢將馬賢率軍鎮壓。
142年,馬賢輕敵冒進,在射姑山遭伏擊身亡。《后漢書》原文:“賢輕騎追羌,中伏,賢及二子皆戰死。”
漢廷震動,急調大軍十萬,由趙沖擊叛軍。143年,趙沖用分化策略,招降部分羌部。《東觀漢記·順帝紀》載:“沖遣使招羌,降者萬余戶。”
但主將韓遂(非三國韓遂)叛亂,加劇混亂。《資治通鑒》記:“韓遂叛漢,結羌為援。”144年,趙沖戰死,漢軍損失慘重。《后漢書·西羌傳》稱:“沖追擊羌,遇伏,沖歿,士卒死者千余。”
145年,漢廷派張貢續攻,耗費巨資招撫。據《資治通鑒》統計:“是役費錢八十億,涼州饑民流亡,死者枕藉。”
叛亂雖平,但羌人散而復聚,涼州成焦土。范曄在《后漢書》中總結:“永和羌禍,漢室財力盡矣。”
延熹二年(159年),羌亂再發,規模空前。《后漢書·段颎傳》載:“羌寇隴右,涼州危殆。”
漢廷派段颎為護羌校尉,專事平叛。段颎主剿殺,拒招撫。《資治通鑒·漢紀》記:“颎上書曰:‘羌虜狼子野心,難以恩納,臣愿得精兵萬人,分道并進,可盡殄滅。’”
160年,段颎率軍出擊,在湟中大破羌軍,斬首兩千級。《后漢書》原文:“颎擊羌于羅亭,斬其酋豪,獲畜萬頭。”但羌人化整為零,游擊襲擾。
162年,叛軍攻三輔,漢廷恐慌。《東觀漢記·桓帝紀》載:“發京畿兵五萬,轉餉千里。”
段颎連年征戰,163年于逢義山之戰殲羌兵萬余,但自身傷亡慘重。《后漢書》記:“颎軍死者四百,傷者千余。”
168年,段颎發動總攻,在射虎谷決戰。《資治通鑒》載:“颎圍羌于谷中,盡屠之,斬首萬九千級。”
戰后,段颎報捷:“臣大小百八十戰,斬首三萬八千,耗錢四十四億。”169年,叛亂暫平,但涼州荒蕪。
《后漢書·西羌傳》稱:“涼州十室九空,白骨蔽野。”段颎雖勝,卻耗盡漢軍精銳,國庫枯竭,為更大危機埋下伏筆。
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涼州叛亂借機復燃。《后漢書·靈帝紀》載:“涼州羌胡應黃巾,寇掠州郡。”漢廷分兵鎮壓,涼州防務空虛。
185年,羌人北宮伯玉叛,聯合韓遂、邊章等漢將割據。《資治通鑒·漢紀》記:“伯玉劫太守,自號將軍,眾十余萬。”叛軍攻長安,威脅洛陽。
漢廷派皇甫嵩、董卓平叛,但內斗頻發。《后漢書·皇甫嵩傳》載:“嵩與卓不協,軍令不一。”
186年,董卓在望垣峽之戰失利。《資治通鑒》原文:“卓為羌所圍,糧盡,詐捕魚退兵。”
187年,韓遂殺伯玉,自立為帥,涼州成軍閥溫床。《后漢書·董卓傳》稱:“涼州諸將,各擁兵自守。”188年,漢廷無力控制,涼州兵變頻發。
《東觀漢記·靈帝紀》載:“涼州戍卒反,殺刺史耿鄙。”189年,靈帝崩,董卓率涼州兵入京,廢少帝,立獻帝。
《資治通鑒》記:“卓引涼州兵三千入洛陽,專制朝政。”董卓部將李傕、郭汜皆涼州人,燒殺搶掠。涼州叛亂至此演變為中央政變,漢室名存實亡。
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專權,涼州兵禍延全國。《后漢書·董卓傳》載:“卓縱兵掠洛陽,發掘陵墓。”
關東諸侯起兵討伐,但涼州軍勢大。《資治通鑒·漢紀》記:“卓曰:‘吾涼州健兒,橫行天下,誰人能敵?’”
192年,王允誅董卓,但其部將李傕、郭汜反攻長安。《后漢書》原文:“傕、汜曰:‘為董公報仇!’遂破長安,殺允。”
涼州軍閥混戰,朝廷淪為傀儡。《東觀漢記·獻帝紀》載:“天子播遷,涼州兵焚宮室。”196年,獻帝東歸洛陽,但涼州勢力未消。
199年,韓遂、馬騰等割據涼州,拒聽朝命。《資治通鑒》記:“遂、騰相攻,涼州不復為漢有。”
208年赤壁之戰后,東漢名存實亡,但涼州余亂持續。215年,曹操征韓遂,涼州稍定,但漢室早衰。《后漢書·獻帝紀》稱:“涼州亂三十載,海內虛耗。”
220年,曹丕篡漢,東漢亡。范曄在《后漢書·西羌傳》結語中總結:“羌戎叛渙,漢室遂傾。”
涼州叛亂自107年始,至189年董卓亂政,累計25年大規模沖突。
漢軍戰死超十萬,耗費軍費逾百億錢,涼州人口減半,經濟崩潰。叛亂耗盡東漢氣數:國庫空虛致無力鎮壓黃巾;軍力損耗使董卓坐大;邊疆失控引發軍閥割據。
《資治通鑒》稱“漢室之亡,始于涼羌”;《東觀漢記》記“涼州一亂,天下遂分”。
涼州非唯一亂源,卻如導火索,將東漢拖入深淵。范曄在《后漢書》中冷峻寫道:“羌禍綿延,漢祚終絕。”事實如此,無復贅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