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獨自面對空蕩包裝袋的時刻,體重秤上閃爍的數字帶來的窒息感,以及那些循環往復的自責與掙扎——這些都是暴食癥患者熟悉的黑夜。
全球研究數據顯示,暴食癥(BED)與體重超標常如影隨形。
但科學界持續的努力,正為這條艱難之路點亮一盞盞溫暖的燈。
一、理解雙重困境:身心交織的挑戰
BED的核心是反復出現的、不受控制的過度進食行為。
當這種行為與體重問題交織時,便形成一個復雜的循環:情緒波動可能成為暴食的導火索,而暴食后的代謝變化又可能加劇體重困擾,進而影響情緒狀態。
這種身心相互影響的模式,使得康復之路需要更為綜合的視角。
二、科學照亮的治療路徑
經過對全球19項研究的系統分析,研究者們明確了幾個具有堅實證據支持的治療方向。
認知行為療法(CBT):解開情緒與食物的心結
CBT專注于幫助患者識別引發暴食的情緒觸發點(如壓力、孤獨、憤怒)和相關的扭曲思維模式。
通過系統的方法,患者學習建立更健康的應對機制,打破“暴食-懊悔-再次暴食”的惡性循環。
研究證據表明,CBT在短期內顯著減少暴食頻率方面效果突出,被公認為治療暴食癥的一線方法。它如同一位耐心的向導,幫助患者重新認識與食物的關系。
行為體重管理療法(BWLT):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
BWLT側重于提供結構化的飲食計劃和溫和的運動指導,目標是實現可持續的體重管理。
這種方法在短期內減輕體重方面顯示出優勢,部分研究顯示,其減重效果優于單獨的CBT。BWLT也可能通過改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間接減少暴食行為的頻率。
然而,研究也指出一個現實挑戰:單純依賴BWLT,減重效果在一年后較易出現反彈。
這提示,行為改變需要更深層心理支持的配合。
協同的力量:CBT與BWLT的結合
既然CBT擅長處理心理根源,BWLT擅長引導行為改變,兩者的結合便成為研究者探索的重點。
令人鼓舞的是,這種組合療法展現出顯著優勢。
研究發現,相比單一療法,結合CBT和BWLT的治療方案,在提升暴食控制率和降低長期體重反彈風險方面效果更優。
運動的獨特價值:不可或缺的助力
研究特別指出,在心理治療基礎上加入規律運動能顯著增強效果。
對照試驗結果表明,在心理治療基礎上聯合運動療法(如餐后快走、有氧運動)的治療小組,在減少暴食天數、提高戒斷率以及改善體重方面,效果明顯優于不聯合運動療法的小組。
將運動視為饋贈給身心的一份禮物,能為康復之路增添動力。
關于體重波動的提醒
體重的起伏是康復過程中常見的現象,絕不意味著治療的失敗。
真正衡量進步的核心指標是暴食行為是否得到控制并持續減少。
將關注點放在行為的積極改變上,給予自己更多的耐心和寬容,是康復的重要心態。
長期堅持:通往康復的基石
研究也坦誠指出,許多療法的效果,尤其在體重管理方面,短期內較為明顯,但長期維持需要持續的努力。
這凸顯了堅持治療和獲得長期支持的極端重要性。
康復并非一蹴而就的沖刺,而是一場需要恒心與毅力的馬拉松。
那些能夠完成整個療程,并在之后持續應用所學技能的患者,最終收獲的改善也更為顯著和持久。
三、未竟的探索與持續的希望
當前研究也揭示了一個需要關注的領域:針對神經性貪食癥(BN)且伴有超重/肥胖人群的高質量研究相對缺乏。
這提醒科學界需要投入更多努力。
然而,針對BED的豐富研究成果,特別是CBT及其組合療法的有效性,已經為眾多患者提供了切實可行的希望之路和行動指南。
致每一位BED患者:
那些面對食物時的無力感,暴食后的深深懊悔,對體重變化的焦慮不安,都是真實而沉重的體驗。
請記住科學研究所傳遞的溫暖啟示。
有效的路徑已然清晰:CBT、BWLT,特別是兩者的結合,以及融入運動,都是經過科學驗證的有效方法。
進步是可見且真實的:暴食頻率的持續降低是康復的核心標志和重大成功,體重的波動不應掩蓋這一根本性的改善。
專業支持是寶貴的資源: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尤其是精通CBT或進食障礙治療的心理師)和科學的營養指導,是對自身健康的負責與關愛。
耐心與恒心是伙伴:康復的旅程難免有起伏,但只要方向正確,每一步都累積著走向健康的力量。長達六年的追蹤研究見證了持續的改善,未來的可能性同樣廣闊。
同行者眾多:全球有無數個體正經歷相似的挑戰。而科學研究的步伐從未停歇,持續致力于為患者提供更多、更有效的解決方案。
暴食癥并非意志力的缺失,而是身心發出的需要被關愛的信號。
治愈的目標并非消除對食物的正常欲望,而是學會與之建立一種平和、健康的關系,重獲內心的自在與安寧。
科學的光芒已經照亮了前行的方向。相信走出暴食的陰霾,擁抱更輕松、更健康的生活,是每一位患者都可能抵達的彼岸。這份自由與安寧,值得所有人擁有。
參考文獻:
Palavras M A, Hay P, dos Santos Filho C A, et al. The efficacy of psychological therapies in reducing weight and binge eating in people with bulimia nervosa and binge eating disorder who are overweight or obese—a critical synthesis and meta-analyses[J]. Nutrients, 2017, 9(3): 299.
說明:文字原創,部分圖片由AI生成。
作 者:解陽楊
責編:郝學婧
審核:姜峰 李碩然 唐蔚
為促進科普創作的傳播與交流,我們組建了科普創作者交流群
由于申請人數較多,進群后請備注:醫院、單位 / 專業 / 姓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