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氣象臺提醒,您所在的地區已出現大暴雨,預計仍將持續,致災風險高,請注意防范和及時避險。”
7月9日凌晨2點42分,重慶主城六個區的近60萬市民手機收到了預警短信,發布過程用了不到2分鐘。及時獲得提醒之后,一些物業保安們拿著手電筒巡查地下車庫排水泵,確保設備在暴雨中能正常運轉;不少夜歸的市民主動繞開低洼路段,選擇地勢較高的安全區域等候雨勢減弱。原本可能出現的慌亂,在提前預警中被悄然化解。
這場突襲的強降雨,讓重慶的高低錯落的地勢成了防汛的“天然難題”。但從市民們收到預警的瞬間開始,一張由數字技術織就的防護網,已在這座山城里悄然展開。
“天字號”給大自然裝“監控”
重慶地處四川盆地與長江中下游平原過渡帶,地形地貌復雜,氣象災害多發。面對嚴峻的防汛形勢,重慶市氣象局的數智氣象“四天”系統發揮了重要作用。
“四天”系統包含“天樞?智能探測系統”“天資?智能預報系統”“知天?智慧服務系統”和“御天?智慧防災系統”。四套“天字號”系統各司其職,各有所長。
依托遍及重慶的2800多個氣象觀測站點和衛星、雷達等裝備,“天樞”能夠獲取海量氣象數據,讓全市地面觀測間距提升到5.5公里,雷達距地1公里高度覆蓋率提升至95.3%;“天資”則能利用每秒1300萬次超算資源,實現逐15分鐘循環同化、逐小時更新預報和0至60天無縫隙、全覆蓋預報,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提前至63分鐘,2小時內強降水預報時空分辨率提高到5分鐘、500米;“知天”能夠實時掌握沿江雨情水情,精準預測過境洪水淹沒范圍,智能生成應急疏散方案,為沿江地區應對汛情筑起了一道數字防線。
在本輪強降雨中,“御天”系統發揮了巨大作用。警示信息1分鐘內到達政府領導、3—5分鐘內到達應急責任人、5—10分鐘送達社會公眾,這為防災避險贏得了寶貴時間。
記者了解到,通過數字賦能,我市強對流天氣預警時間已提前至63分鐘,并能對接217萬戶有線電視、4.9萬臺應急廣播。
數據跑贏積水速度
氣象預警的“槍聲”一響,基層處置的“接力棒”就得快速傳遞。
7月9日上午9時,江北區大石壩街道大路社區網格員陳鴻宇在盤溪河邊巡查,發現盤溪二支路附近一處下河口欄桿被激流沖垮。他迅速掏出手機,將險情上傳至大石壩街道“141”基層智治平臺。
9時12分,街道指揮中心將事件精準推送至街道平安法治板塊綜合執法崗,工作人員嚴甘曦立即受理并發出指令。
9時21分,三名執法人員抵達現場,就近調度應急物資。
9時38分,擋板運抵,20分鐘后安裝完畢。從發現險情到擋板安裝完畢,不到一個小時。
這股子麻利勁兒,得益于街道自主謀劃的“極端天氣應對綜合場景”。據大石壩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該場景內嵌于“141”基層智治平臺,集監測預警、隱患排查、資源調度于一體。平臺運行以來,平均響應時間縮短至15分鐘,任務處置提速30%,物資調配效率提升60%。
同時,“極端天氣應對綜合場景”就像個貼心管家,把468戶危房、18處下河口、5個易澇點的位置全存在系統里,哪個地方容易出問題,附近有多少應急物資,誰家需要重點關照,點開屏幕就能一目了然。
大石壩街道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以前處理這類險情,光打電話協調就得半小時。而現在數據跑在前頭,15分鐘就能響應,處置速度提高了三成還多。”
據悉,重慶“141”基層智治平臺已實現全市1031個鄉鎮(街道)、1.1萬個村(社區)、6.5萬個網格全覆蓋,形成了“快速響應—分級處置—協同聯動”工作閉環,實現了險情隱患從發現到處置的高效運轉。
數據織就深山防護網
極端天氣下,城市地面的險情通過數字化手段被快速傳達,而重慶多山的地形,還藏著另一種需要警惕的風險。因此,我市數字化的防護網也延伸到了山體深處。
重慶多山,暴雨沖刷下的山體更易生險。以往靠人爬山排查隱患,不僅效率低還可能錯過最佳處置時間,如今有了“電子哨兵”站崗——“危巖地災風險管控應用”,給危巖地質災害防治裝上了數字“千里眼”。
據悉,該應用融合了全市2600余個雨量站和氣象站實時數據和4208個小流域、66077個地質斜坡單元矢量數據等14個行業部門45類數據,集成了全市1.5萬余處地災風險隱患點的3400萬余條各類數據,建立起以小流域為單元的地質災害風險預警和管控體系,實現了一屏總攬、一鍵調度、一體聯動、一網共治。
記者了解到,在實際應用當中,一旦出現地災預警,該應用會自動“叫醒叫應”所有人員,將預警信息發送至每個責任人的手機上,打通風險預警到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比如在本輪強降雨中,該系統通過小流域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模型,自動接收氣象部門降雨數據,快速生成“1+41”市級和區縣級未來2小時、6小時、12小時、24小時等滾動式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圖產品,并通過智能外呼工具,對橙色及以上預警向區縣自動撥打電話,及時“叫醒叫應”防災責任人。
就在7月9日,重慶市綦江區打通鎮天星村1組通過危巖地災風險管控應用,及時上報了巡查排查時發現的隱患情況并預警。接到提示后,各相關負責人提前撤離群眾4戶18人,未造成人員傷亡。
“針對本輪降雨(7.9),我們共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18期,其中橙色預警13期,黃色預警5期,組織避險轉移324戶717人。” 重慶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今年以來,通過“危巖地災風險管控應用”成功預警地災災險情10起,避免了170人可能因災傷亡。
從天空到地面,從云端到山體,重慶的數字化防汛體系就像一張精密的安全網,在暴雨中牢牢兜住了城市的平安。這些藏在數據里的守護力量,讓“山城”在極端天氣面前更有底氣,也讓市民在風雨中多了份踏實與安心。
上游新聞記者 吳嘉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