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月時間,3834噸氧化銻,相當于前三年總和。
這些原本被中國嚴令禁止出口的稀土,卻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在美國港口。一條"隱身通道"正在瘋狂運轉,每個月200公斤鎵流向美國軍工企業。
禁令成了擺設?還是有人在背后做局?這條地下供應鏈究竟有多龐大?
編輯:CY
5個月3834噸:禁令下的"魔術表演"
2024年12月,中國商務部正式宣布禁止向美國出口銻、鎵、鍺等關鍵戰略礦產。
這個決定在華盛頓引發了一場不小的"地震",五角大樓緊急評估軍工供應鏈,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公開承認"銻庫存僅夠維持6周生產"。
半導體行業更是人心惶惶,鎵和鍺是芯片制造的"命門",斷供意味著整個產業鏈可能陷入停擺。可令人意外的是,僅僅5個月后,美國海關數據顯示了一個讓人瞠目結舌的事實。
2024年12月到2025年4月間,美國從泰國和墨西哥進口的氧化銻總量達到3834噸,這個數字幾乎等于前三年的進口總和。
更詭異的是,泰國和墨西哥這兩個國家自身根本沒有大規模的銻礦開采能力。中國海關的同期數據揭示了更大的"秘密":這兩個國家突然躍居中國銻出口市場的前三位。
而在2023年,他們甚至排不進前十,一邊是嚴令禁止,一邊是"照單全收",這場看似成功的"卡脖子"行動,實際上變成了一場精彩的"魔術表演"。
美國企業似乎找到了一條"隱身通道",讓中國的稀土禁令變成了"看得見摸不著"的空中樓閣。
這不是簡單的貿易數字游戲,而是一場讓人哭笑不得的"身份變戲法":中國稀土先飛到第三國"整容",然后以全新身份"合法"進入美國。
"洗白"產業鏈:比變魔術還高級的操作
這條"隱身通道"的操作手法,比好萊塢電影里的情節還要精彩。第一步,中國境內的采購代理以正常貿易的名義,大量收購銻、鎵、鍺等戰略礦產。
第二步,這些貨物被巧妙地偽裝成普通的鐵、鋅或者化工產品,通過海關出口到泰國或墨西哥。
關鍵就在于海關編碼系統的"技術盲區",HS編碼對于混裝產品的識別能力有限,給了操作者巨大的空間。第三步,貨物一旦抵達第三國,立即進入保稅區進行"美容手術"。
在這里,稀土產品被重新包裝、貼標,搖身一變就成了"泰國制造"或"墨西哥制造"。整個過程只需要48小時,利用的正是保稅區"免稅停留"政策的漏洞。
第四步,這些有了"新身份"的產品,以完全合法的方式進入美國市場,任何人都挑不出毛病。
據業內人士透露,僅墨西哥新萊昂州就有37家貿易商在今年上半年突然新增了稀土轉運業務。這些公司背后的實際控制方,幾乎都是中資離岸公司,形成了一個嚴密的利益鏈條。
中科院一位專家私下表示:"這已經不是散兵游勇的小打小鬧,而是產業鏈的精密配合,每個環節都有專人負責。"
商務部已經明確定性,這類行為"直接戳到了國家安全的痛點",絕不能任其發展下去。
從鋼鐵到能源:規避游戲已成"世界潮流"?
事實上,通過第三國規避制裁的手法,在國際貿易中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最成功的范本來自美國自己:2025年初,美國與越南簽署的貿易協定中設立了"轉運監察特別條款"。
對疑似中國轉運的鋼鐵產品,美國直接對越南征收40%附加稅,有效遏制了鋼鐵產品的虛假原產地問題。
但失敗的教訓也不少,最典型的就是歐盟對俄國能源制裁的"尷尬處境"。2022年俄烏沖突爆發后,俄羅斯石油通過印度煉化,以"印度石油"的身份大量流入歐盟市場。
制裁效果大打折扣,至今歐盟仍未找到有效的封堵辦法。
更極端的例子是朝鮮:盡管聯合國制裁無比嚴厲,但朝鮮煤炭、紡織品等禁運商品仍能通過復雜的海上轉運、船只換旗等手段流入國際市場。
這些案例說明,全球供應鏈的復雜性遠超想象,任何單邊制裁都面臨被"技術性突破"的風險。
對中國而言,稀土轉運帶來的影響是多重的。戰略層面,戰略王牌被"技術性擊破",在未來談判中的籌碼價值大幅縮水。
經濟層面,中國礦企為了追求利潤參與轉運,實際上是在幫助美國構建"去中國化供應鏈"。
而美國方面,雖然采購成本增加了38-67%,但供應安全得到了保障,軍工企業的生產并未受到實質影響。
第三國則在這場博弈中獲得了豐厚的"中介費",但也承擔著隨時可能"背鍋"的政治風險。
技術+制度+合作:圍堵"后門"的鐵三角
面對這種"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復雜局面,中國正在構建一套"鐵三角"防御體系。技術防線是第一重保障,今年7月生效的新版《礦產資源法》將稀土正式列入國家安全資產。
更關鍵的是,政府啟動了"一批一證"制度,每批出口產品都要打上電子標簽,實現從礦山到出口的全程追蹤。
AI監控系統已經開始發揮作用,通過大數據分析,可以實時識別哪些國家的進出口數據出現異常波動。
制度防線是第二重保障,商務部聯合公安部、國安部等七個部門,啟動了史上最嚴厲的稀土走私打擊行動。
不僅要罰錢,還要"順藤摸瓜",從前線的代辦公司查到幕后操盤人,從貼簽工人查到資金流向,一個都不能漏。
合作防線是第三重保障,中國正在推動建立區域性的監管合作機制。通過RCEP框架,與東南亞國家建立統一的礦產認證平臺,實現原產地數據的實時共享。
同時,中國還在WTO框架內推動將戰略物資轉運納入"安全例外條款",讓規避行為在國際法上失去合法性。目前已有22個國家支持將關鍵礦產列為國家安全物資,這是一個重要的突破。
預計未來3-5年,稀土監管將進入"技術軍備賽"階段,誰的升級速度快,誰就能在這場看不見硝煙的較量中占據主動。
但最重要的是,這不只是貿易技巧的較量,更是規則制定權的爭奪戰,誰掌握了游戲規則,誰就掌握了主動權。
中國需要從技術、制度、合作三個維度同時發力,才能真正把這個"后門"堵死。
結語
全球化時代的博弈早就不是"你卡我繞"的簡單游戲,真正的較量在于制度建設的精細化和執行力的系統化。
未來5年,稀土監管將進入"技術軍備賽",中國需要在技術升級、制度完善、國際合作三條戰線上同時跑得更快。
這場看不見硝煙的較量遠未結束,你覺得中國應該優先從哪個方向突破?是技術防線、制度建設,還是國際合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