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立陶宛邊境雷達驟然響起刺耳警報。一架低空目標以150米高度、每小時60公里的速度,從白俄羅斯方向沖進立陶宛領空內。隨即,立政府大樓內,總理帕魯茨卡斯和議會議長斯克維爾內利斯等立陶宛政府高層在安保人員幫助下,慌張躲進避難所。
與此同時,立陶宛還向北約部隊求援。而在接到立陶宛的通報后,隸屬于西班牙和德國的F-35戰機在希奧利艾空軍基地從“訓練模式”轉向“戰斗狀態”。
不過,結局卻充滿戲劇性,這架無人機最終墜毀在舒姆斯卡斯邊境口岸附近的農田里,殘骸散落一地。立陶宛軍方上前檢查,發現機身竟是薄木板和保麗龍泡沫拼湊而成,沒有炸藥,沒有精密導航系統,造價“不到一輛自行車的錢”。
經證實,這架無人機雖是俄羅斯仿制伊朗“沙希德-136”的山寨品“非洲菊”無人機,但戰術狡黠,它的雷達反射信號被刻意放大,偽裝成攻擊型無人機;飛行軌跡穩定卻緩慢,貼著北約防空系統的探測底線游走。
烏克蘭戰場早已領教過這種“泡沫戰術”。俄軍先派出數十架廉價無人機誘騙防空系統開火,一枚百萬美元導彈換一架泡沫機,等對方彈藥耗盡,真正的導彈群才呼嘯而至。烏軍士兵曾拍哀嘆:“雷達分不清哪個帶炸藥,哪個是泡沫。”
面對這種俄羅斯“狼來了”戰術,烏克蘭也是心力交瘁,也難怪立陶宛緊張。立情報部門就表示這可能是俄羅斯的“灰色地帶策略”。但事實上,目前還無法確認該架無人機是否來自俄軍。
立陶宛的受驚舉動,更多是杯弓蛇影。因為過去3個月來,波蘭邊境發現俄制偵察設備,愛沙尼亞遭戰機闖入,羅馬尼亞抓到俄軍偵察小組,套路如出一轍——低成本、慢速、貼地飛行,若被抓包便甩鍋“技術故障”。對此俄方的回應意味深長:“北約該習慣和俄羅斯做鄰居。”
立陶宛的過度反應,根植于與俄羅斯的舊恨新仇。2022年,立陶宛切斷俄羅斯飛地加里寧格勒的貨物過境通道,俄方暴怒威脅“廢除立陶宛獨立”。如今,這塊飛地已成軍事堡壘:伊斯坎德爾導彈射程覆蓋歐洲腹地,S-400防空系統密布,核彈頭儲備若隱若現。更讓維爾紐斯寢食難安的是,位于白俄羅斯境內的軍事基地更是頻繁演練,俄軍營地距離立陶宛邊境僅50公里。
立陶宛向北約求援更是折射小國困境。事件發生后,立國防部長薩卡利埃內急吼吼要求增派“愛國者”系統,但顯然被北約不會因為這么一件事,就真的加強立陶宛境內的北約軍事力量。俄羅斯就是吃準了西方的猶豫——所以過去兩年經常用泡沫機試探,既避免觸發北約集體防御第五條,又可以試探出北約的戰略底線。
不過耐人尋味的是,立陶宛總理帕魯茨卡斯目前還正深陷政治丑聞。6月他被曝通過空殼公司獲取國家開發銀行20萬歐元優惠貸款,金融犯罪調查局已啟動審前調查。反對黨高呼其下臺,立總統瑙塞達卻擔憂“倉促逼宮會導致改革脫軌”。
這種內外交困,恰似立陶宛戰略投機的縮影。為換取北約保護,立陶宛軍費飆升至GDP的3.2%(2026年目標達5.25%),成為北約軍費占比最高國家。立陶宛已宣布采購100架土耳其TB2無人機用于邊境巡邏,該國總理強硬表態稱“不會落入挑釁圈套”。
但這句話說的不對,因為一直以來都是立陶宛在上竄下跳的進行挑釁。如今若是俄羅斯所為,那不過是俄方在進行反制。不過當“狼來了”的寓言變成國家生存策略,立陶宛還應認清自身實力和地位,否則回蕩在立陶宛上空的恐將不僅是警報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