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系學大師卡耐基講過一個小故事。
一位農婦結束一整天辛苦勞作后回到家,推門一看,丈夫正喝著小酒,吃著小菜,愜意得很。
農婦二話不說,把一捆干草扔到飯桌上,湯汁濺了丈夫一臉。
丈夫氣急敗壞咆哮道:“你瘋了嗎?”
農婦說:“我給你做了二十年飯,半句感謝沒聽過,還以為你吃飯和吃草一樣呢。”
卡耐基還做過一項社會調查,他發現:
很多家庭之所以不和睦,最主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家里總有人“不被珍惜”。
有人忙里忙外,干家務、帶孩子,卻被視作理所應當。
有人不小心做錯了事,等來的不是寬慰,而是批評指責。
不被體諒,沒有尊重,任誰也不免委屈,家里的人情緒不穩,磁場也就亂了。
01
前陣子重溫電視劇《小巷人家》,對黃玲的經歷頗為感慨。
她與丈夫莊超英工作穩定,兒女雙全,但日子就是過得窩火。
莊超英為人愚孝,總犧牲自己的小家,填補老家的無底洞。
明明生活困難,他還拿出工資給父母,父母反手就把錢給了他那不爭氣的弟弟。
明明飯票不夠,為了侄子長身體,他竟自己餓肚子,還從黃玲和孩子身上克扣口糧。
黃玲氣不過,和莊超英擺事實講道理,甚至大吵大鬧,都無濟于事。
后來莊家愈發得寸進尺,甚至叫莊超英休了黃玲。
多年的付出與隱忍在這一刻委屈到了極點,她徹底爆發和莊家翻了臉。
自此,夫妻倆過起了貌合神離的生活,孩子們一天天也都愁容滿面。
看著黃玲就這么搭進去大半輩子,隔著屏幕都替她覺得不值。
梁實秋說,世界上沒有一個地方比自己的家更舒服。
但如果家讓人受盡委屈,家也是這世間最堅固的牢籠。
人在籠中做困獸之斗,斗來斗去,福氣也就斗沒了。
《婚姻故事》里查理和妮可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他們自由戀愛后組建家庭生兒育女。
為了照顧孩子,妮可辭去工作,當了全職主婦。
她每天天不亮就起來干家務,一天要做四五頓飯,還要帶孩子去各種早教班、興趣班。
時間一長,她心里不免失衡,畢竟當年她也有自己的事業,也在職場上大殺四方。
如今照照鏡子一看,身材臃腫,蓬頭垢面,完全沒了昔日的風采與自信。
而且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她變得越來越敏感,經常情緒崩潰。
丈夫看在眼里,卻不往心里去,還說妮可矯情,指責她不體諒自己賺錢的辛苦。
見丈夫如此,妮可心里更覺心寒。
結婚第八年,妮可提出離婚,這個家最終還是散了。
有句話說: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都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更丑惡的方式爆發出來。
那些埋在心底的不滿、不被看見的付出,并不會隨時間消逝而消失。
委屈只會越攢越多,直到攢成一座山,壓得人身心崩潰。
人撐不住了,家庭的基石便搖搖欲墜。
02
莫言結婚時,家里一窮二白。
妻子杜勤蘭不僅沒抱怨,還安慰他:“這有什么,只要你對我好就行了。”
婚后莫言在部隊工作鮮少回家。
杜勤蘭為了支持丈夫,主動辭去棉織廠的工作,承擔了家里所有的農活和家務。
妻子的辛苦,莫言銘記于心,再忙都會打電話或寫信回家關心慰問。
等到莫言成名后,身邊許多人都認為杜勤蘭是個沒文化的農婦,勸莫言離婚。
但他清楚,是妻子放棄了自己的事業,照顧一家老小,這才成就了他。
所以不管外界再怎么說,莫言只有一句話:“我與妻子有愛情,靈魂的契合與學識和地位無關。”
他把妻子從老家接到了身邊,兩人這些年互相照顧,相濡以沫走過了半生。
美國心理學家露易絲·海總結過家庭與個人幸福的關系:
長期活在壓抑的家中,人要么變得萎靡不振,要么變得滿身戾氣。
只有得到愛與理解,被包容和善待,人才有充沛的能量去追求幸福。
紀錄片《人生果實》講述了90歲的修一和81歲的英子的故事。
他們結婚多年依舊恩愛如初,家里充滿了歡聲笑語。
但其實,修一和英子在生活習慣上差異很大。
修一行事一絲不茍,英子卻大大咧咧,總是搞砸事情。
但修一從不苛責妻子,反而毫不吝嗇地夸妻子能干。
面對采訪時修一自豪地說:“對我來說,她是最棒的妻子。”
能容得下我們所有的好與壞,家才叫避風的港灣。
人過的是日子,活的是心情。
多一分體諒包容,少一分冷漠無視,一家人才能過好小日子,迎來人生的歲月靜好。
03
約翰·戈特曼是家庭關系領域的殿堂級人物。
他與其妻子組建的“愛情實驗室”,采訪過3000多個美國家庭、700多對夫婦。
戈特曼說:我可以在5分鐘內,判斷出一家人是否幸福。
只要看一眼這家人的臉是憋屈的,還是舒展的,就大體知道他們的情況了。
有人請教戈特曼:怎么才能擁有幸福的家庭?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戈特曼先講了兩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尚特爾和勒羅伊夫妻的。
尚特爾和勒羅伊在花錢這件事上,有很大的分歧。
丈夫尚特爾主張能省就省,妻子勒羅伊則更注重享受。
為了省錢,尚特爾總是限制妻子的花銷,妻子對此十分不滿,經常抱怨說,不看電影、不去舞會、沒有旅行,這樣的日子無聊透了。
但礙于尚特爾的強勢,勒羅伊也只能忍著。
后來在戈特曼建議下,夫妻倆決定好好談一談。
他們分別列出自己想過的生活,重新規劃了開銷預算。
最終商定,每月拿出300美元進行娛樂活動。
這樣一來,日子變得有趣了,也不至于花光所有積蓄。
第二個故事,是丹妮一家人的。
丹妮與丈夫埃斯特生了一對可愛的雙胞胎。
但育兒過程中,夫妻倆卻頻繁爭吵。
丹妮覺得丈夫不尊重自己的勞動,剛收拾好的衛生,又被他搞臟;
埃斯特覺得妻子不可理喻,總為了一點小事不依不饒,像個潑婦。
倆人心里都有委屈,可表達出來時就成了諷刺和挖苦。
同樣,在戈特曼建議下夫妻倆決定來個“身份互換”。一周時間,丹妮從早到晚出去打工,賺不夠奶粉錢不許回家;
而丈夫埃斯特則開啟奶爸模式,一天24小時帶孩子,做家務。
一周后,當他們再面對面坐下來,都露出了一絲苦笑。
原來不管是帶孩子,還是賺錢,都不容易。
關于經營家庭,戈特曼提出過一個“妥協雙環法”。
很多人感到委屈,本質上是感到自己被怠慢和忽視。
而不想憋屈地活,就要先明確自己需要什么,關注自己的感受。
也就是說,要先滿足自己,讓心緒平和下來。
平靜下來后再試著做出妥協,靈活地處理與家人之間的關系。
這個過程中,還需要積極表達,多多體諒,用愛搭建起溝通的橋梁。
歸根到底,一家人沒有解不開的疙瘩,再多心結都能被彼此間的關愛化解。
一棵樹得不到清風活水的滋養,就很難枝繁葉茂。
人也是如此,生活在家庭中,如果心里憋屈,堵得慌,能量就無法順暢流動。
幸福的家庭,不在有多少錢,住多大的房子,而在于能量始終可以交流循環。
內循環順暢了,一家人心情愉悅,互愛互讓,幸福和溫暖才會生根發芽。
#頭條深一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