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據報道,王毅外長應邀訪問法、德及歐盟總部磋商。中方專機剛離,歐盟及相關國家態(tài)度驟變,一系列后續(xù)動作打破了對話帶來的緩和氛圍。
歐盟(資料圖)
烏克蘭隨即宣布制裁5家中企,涉及能源、基建等多個領域。此時美國對烏武器支持態(tài)度猶豫,國會多次推遲相關援助法案的表決。歐洲在俄烏問題上與中國未能達成一致,對中方中立立場多有質疑。烏克蘭此舉明顯是為迎合美歐,以求獲取更多援助,卻嚴重損害了烏中貿易關系根基。數(shù)據顯示,2024年烏中雙邊貿易額同比增長12%,制裁措施將直接影響約30億美元的合作項目推進。
歐盟主席馮德萊恩在歐洲議會演講中,將俄烏問題置于中歐關系核心位置,還提及所謂貿易不平等,聲稱歐盟對中國進口額遠超出口額。這與中歐高級別戰(zhàn)略對話中強調的“全方位合作”立場大相徑庭,偏離了合作軌道,沖擊著雙方好不容易建立的合作共識。演講中她特別提到新能源領域,卻忽視了中國對歐盟光伏組件出口為歐洲能源轉型提供的成本優(yōu)勢,這種選擇性表述引發(fā)外界對其客觀立場的質疑。
歐盟(資料圖)
中方對歐盟27國發(fā)出反制通告。內容包括限制歐盟企業(yè)參與政府采購預算超4500萬人民幣的醫(yī)療器械項目,覆蓋CT、核磁共振等高端設備領域。且非歐盟企業(yè)提供的自歐盟進口醫(yī)療器械占比不得過半,這意味著依賴歐盟零部件的合資企業(yè)需調整供應鏈。
歐盟曾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發(fā)起反傾銷調查,涉及年出口額約200億歐元的產品。中國則針對歐盟的豬肉、乳制品和白蘭地啟動雙反調查,影響歐盟年出口額約45億歐元。雙方貿易摩擦由來已久,根源涉及經濟利益糾葛,如傳統(tǒng)制造業(yè)市場份額爭奪;地緣政治影響,如關鍵技術領域的主導權競爭;以及復雜的政治博弈,如美國通過《芯片與科學法案》對歐盟對華政策的滲透等多個層面。
歐盟內部反應不一。德國汽車業(yè)對中國市場依賴度高,大眾、寶馬等企業(yè)在華營收占比超三分之一,其行業(yè)協(xié)會公開呼吁保持對華貿易暢通。法國核能企業(yè)正與中國洽談第三代反應堆合作項目,擔心摩擦升級影響合作進程。部分中東歐國家則在歐盟內部會議上附和美國觀點,主張對中國采取更強硬措施。這種分歧使得歐盟難以形成統(tǒng)一的對華策略,在最近一次歐盟貿易部長會議上,關于是否跟進美國對華生物技術限制的議題未能達成共識。
歐盟(資料圖)
從歷史來看,中歐在空客飛機采購、伽利略衛(wèi)星導航系統(tǒng)合作等項目中實現(xiàn)了互利共贏。歐盟若持續(xù)當前的不合理舉措,只會加劇雙方對立,據歐盟商會測算,貿易壁壘升級可能導致歐盟企業(yè)年損失約80億歐元營收。中方的反制是維護自身權益的必要行動,也為歐盟敲響了警鐘。
未來中歐關系走向,取決于雙方能否以理性和長遠眼光看待彼此,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推動合作。全球經濟復蘇面臨壓力的當下,中歐作為兩大經濟體,保持穩(wěn)定關系不僅符合雙方利益,更是對世界經濟的重要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