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今年香港維港的山東艦開放日,直接把軍事行動變成了爆款嘉年華。殲-15的升降機忙成“觀光電梯”,開放首日山東艦及編隊共接待超過1萬人次參觀,后續單日接待量維持在2000人次左右。當甲板軍樂隊演奏《東方之珠》時,有網友調侃:“這波情懷殺比演唱會值票錢!”香港青年張兵,因搶不到票爬玉桂山向山東艦揮舞國旗,被全網喊話“必須送他上航母”——這波UGC(用戶生成內容)傳播,省了至少2億廣告費。
張兵揮舞國旗,迎接山東艦航母編隊訪港
今天是中國航海日設立第20年,也是鄭和下西洋620周年。但這個日子對很多人來說,可能還不如“雙十一”購物節來得熟悉。但航海日不是日歷上冷冰冰的數字,這背后蘊藏著百億級的市場機遇,更它藏著中國人從新石器時代到航母時代的七千年“藍血基因”。
01 百億“軍事旅游”藍海:從摸槍打靶到航母夜宿
當前中國軍事旅游市場規模已突破80億元,但仍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僅以天津泰達航母公園為例,2024年接待游客量129萬人次、實現營收2.6億元,凈利潤450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57.4%、48.24%和251.87%,創下了史上最好商業表現。而這樣的數據相比國外的水平還有很大增長空間,據了解,美國“中途島”號航母博物館年營收已經超3億美元。
近年來,國防教育、軍事旅游等項目受歡迎程度明顯增長。某旅游平臺數據顯示,“國防體驗”關鍵詞搜索量2024年增長300%。但即便如此,國內相關產品的供給嚴重不足,消費端對于相關產品的開放度也需要一個成長的過程。國內孩子在溺愛中學習軍事和航海歷史,孩子們登上甲板時跟在后面的家長會念叨“子涵,離護欄遠點”,反觀荷蘭小學生在潛艇里吃午餐,美國家庭常去軍事基地打籃球,已經司空見慣。
7月8日,“猶說寶船來:鄭和下西洋620周年紀念展”在上海開幕,該特展由上海中國航海博物館、中國博物館協會航海博物館專業委員會、鄭和文化場館聯盟共同主辦,一經開放深受市場關注。據了解,該特展上的“寶船積木”很快賣斷貨,99元一套的航海日志筆記本成文創爆款。
目前,在軍事旅游博物館方面,國內僅有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北京)、海軍博物館(青島)、天津泰達航母主題公園、上海東方綠舟國防園、珠海航空博覽會(航展)等有限的選擇,且很多都是退役的軍事裝備,對于滿足普通民眾和軍事愛好者來說,還有很多不能“解饞”的尷尬。相較其他一些發展軍事開放日比較早的國家,在航母上打籃球,在軍事基地里接受基本的防衛知識教育和戰時動員已經有近一個世紀的歷史。
什么時候我們的“國防體驗游”能升級成“住軍艦旁邊,白天軍訓晚上一起帶夜視儀抓兔子”?我們也從小時候軍訓過來,不是不能吃苦睡大通鋪,是想保家衛國的時候,沒摸過槍。畢竟未來保家衛國不能依靠紅纓槍和大砍刀。
02 七千年航海童話
從新時期時代的“古董出?!保角厥蓟蕰r期航海業的發展,再到鄭和下西洋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以及清朝北洋水師覆沒,直至如今中國海軍建設的強盛……中國人7000年的“藍血基因”里蘊藏著巨大智慧和文化寶藏,簡單梳理,更像是一部專屬于中國的航海童話。
1982年浙江出土的有段石錛,收藏在溫州博物館
你以為網購跨境包郵是現代發明?其實早在7000年前,中國東南沿海的人已經玩起了“國際代購”。浙江出土的“有段石錛”(一種帶臺階的斧頭),不僅在中國臺灣、菲律賓遍地開花,甚至一路漂到南美洲的厄瓜多爾。更絕的是,仰韶文化的彩陶碎片,居然出現在中國澎湖島和中國臺灣高雄——這些紅陶罐子坐著獨木舟“出差”,比鄭和下西洋還要早5000多年。那時候的航海家,大概一邊劃槳一邊念叨:“只要浪夠大,陶罐也能當快遞。”
秦始皇也很重視航海,統一全國后,曾五次巡視各地,包括渤海沿岸的一些港口,在芝罘刻立石碑。他最后一次巡視是從鎮江附近乘船出海,揚帆北上,再次到達芝罘。秦朝有幾次較大規模的航?;顒?,徐福東渡日本,就是其中的一次。
之后漢代和唐代是中國歷史上兩個繁榮強盛的朝代,航運有較大發展。漢代不但開拓了廣泛的沿海航行,而且向遠洋發展,遠達印度半島的南部和錫蘭(今斯里蘭卡);并以此為中介,使得當時世界上兩大帝國──東方的漢帝國和西方的羅馬帝國連結起來,構成一條貫通歐、非、亞的海上航線。唐代為了擴大海外貿易,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船舶遠航到亞丁附近。賈耽《廣州通夷海道》曾對這條當時是世界上最長的航線所經過的港口、轉向點以及航行所需時間等等作了詳細記載。海上“絲綢之路”,不僅是條貿易之路,更是一條友誼之路,為三大洲人民的文化和經濟交流作出貢獻。
明朝鄭和的豈止是寶船隊?基本就是大航海時代的"服務器集群"。蘇州官船廠造的九桅寶船,相當于今天055大驅的噸位;帶去的青花瓷和絲綢,就是明朝的"文創品"。但最絕的是航海日志——鄭和船隊記錄的星象定位法,比GPS衛星還靠譜,能讓現代海軍在印度洋直接"復刻"600年前的航線。可惜這波操作沒轉化成"航海帶貨",反而被當成勞民傷財的"面子工程"。中國航海技術,經過漢、唐、宋、元幾代人的積累和創新,達到很高水平,海上交通空前繁盛。1405~1433年,明永樂至宣德年間,中國航海史中出現了一個高峰,那就是鄭和率領船隊七下西洋。
圖:北洋水師歷史圖片圖片來源:百度百科
北洋水師,是清政府籌建、李鴻章主導的艦隊,建設資金超過1億兩白銀。
1894年7月25日,日軍在朝鮮豐島海面偷襲,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李鴻章嚴令避戰,使北洋海軍被困,坐以待斃。2月,北洋海軍全軍覆沒。清政府雖籌辦北洋水師,但目的仍是維護統治,海軍思想與組織上都體現出近代科學技術之間的矛盾,這種矛盾進一步影響著北洋水師的發展,成為近代中國海軍建設和防衛發展的一大弊端。也是從北洋水師全軍覆沒開始,中國的海軍和航運一下屈辱了快一個世紀。
航海日不是一個日歷表上的日期,更不是一個國家硬宣傳的任務。它是小朋友摸到艦載機輪胎時的驚嘆,是老大爺比較古今海圖時的會心一笑,更是外賣小哥路過軍港時,下意識挺直的腰板。就像那艘停泊在維多利亞港的山東艦,看似鋼鐵巨獸,實則滿載著從新石器時代就開始書寫的航海童話。這些東西應該是離每個人很近的,門檻不高的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