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所有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具體資料贅述在文中結尾
7月11日,美國唯一的稀土生產商MP Materials股價如火箭般飆升50%,市值瞬間膨脹2億美元。
可隨后,五角大樓就發布一則公告,那就是美國國防部將斥資4億美元收購該公司優先股,成為其最大股東,當轉換程序完成后,國防部將持有MP Materials銷售的普通股的15%
那么,這究竟是怎么回事?難道美國唯一一家家稀土企業將剝離中國控制?
美國稀土的“獨立宣言”
2025年4月,當中國對中重稀土實施出口管制后,美國通用汽車、福特等制造商生產線首當其沖。
根據數據顯示,中國稀土磁鐵出口量在兩個月內暴跌75%,F-35戰斗機生產線因缺料被迫減速,要知道,每架這種隱形戰機,需要超過400公斤稀土材料支撐其雷達與推進系統。
而MP Materials作為美國稀土“獨苗”,表面掌握著全球第二大稀土礦,實則卻命脈受制于人,畢竟加州礦山開采的氟碳鈰礦,因含放射性元素,80%需運往中國甘肅提煉為合格氧化物。
而且中國盛和資源公司還持有8%股份,更是通過獨家包銷協議控制著市場渠道,但五角大樓的注資協議卻暗含兩項致命條款,那就是終止向中國出口礦石,剝離盛和資源的股東影響力。
當然國防部的賭注遠不止于此,他們與MP簽訂十年期保底協議,承諾每公斤釹鐠混合稀土不低于110美元,同時啟動在美第二家稀土工廠建設。
這座計劃2028年投產的新工廠,意圖將美國稀土磁體年產能提至1萬噸,但是美國野心勃勃卻難掩現實窘境,畢竟該數字遠不足中國2018年磁體產量的1%。
而且根據五角大樓評估報告顯示,F-35生產線因釤鈷磁體斷供,每日損失飆升至2.3億美元,就連福特芝加哥工廠因釹鐵硼磁體斷供導致停產,通用和斯特蘭蒂斯發出警告:若斷供超30天,全美汽車業日均損失將達2.3億美元。
雖然美國、澳大利亞、印度和日本啟動“四方關鍵礦產倡議”,但中俄簽署的稀土合作協議,也讓這場資源博弈更顯復雜,畢竟兩國在資源領域的聯合,使美國在全球稀土市場的競爭壓力陡增。
“去中國化”的挑戰
盡管聲勢浩大,但專家卻對稀土“去中國化”的前景普遍持審慎態度,例如上海咨詢公司TidalWave高級合伙人江凱明直言:“光是所需時間就至少要10到20年,成本則至少數以萬億美元計”。
而且中國掌握全球92.3% 的稀土分離產能和86%的深加工專利,就連澳大利亞Arafura礦業曾試圖為美軍供應重稀土,但因缺乏中國萃取技術,成本高出300%,投產被迫推遲至2030年。
更是根據國際能源署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92%的稀土在中國精煉加工,畢竟技術壁壘具體體現為四道天塹:初級萃取、二次萃取、輕稀土分離、重稀土分離,而中國通過數十年積累形成的工藝精度,使美國每噸稀土生產成本高出40%。
甚至在7月7日,中美簽署“倫敦框架”諒解備忘錄,核心條款就直白得驚人,那就是中國需先向美國交付稀土,美方才會撤銷對芯片設計軟件等關鍵領域的出口限制。
但中國的反制手段同樣精準而多層次,畢竟中國建立稀土磁材全流程追溯系統,每批次貨物附加激光標識編碼,封死轉口貿易漏洞,而且對德國大眾恢復70%供應量,但要求按月提交磁材使用報告。
雖然說批準對美企發放稀土許可,但有效期僅6個月,且注明“僅限民用領域”,而這種“民用放行、軍工卡死”的分流策略,既緩解美國通脹壓力,又不削弱自身反制籌碼。
更是在7月10日晚上,當五角大樓宣布入股MP Materials的同一時刻,包鋼股份就與北方稀土公告將稀土精礦價格調整為不含稅19109元/噸。
結合此前出臺的《稀土管理條例》將配額制度法律化,疊加石墨出口管制形成“稀土+石墨”雙重反制體系。
主要信息來源:
原文登載于路透社2025年07月11日關于MP Materials與美國達成巨額稀土交易,以打破中國控制的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