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印度國防部長辛格公開表示將加速獲取第五代戰斗機,巴基斯坦退役空軍準將奇什蒂的最新表態:如果印度率先獲得俄制蘇-57E,巴方將尋求中國最先進的殲-20而非原計劃的殲-35A。這背后折射出南亞軍備競賽怎樣的深層邏輯?
印度的"雙軌戰略"正在取得突破性進展。新德里采取國產AMCA項目與引進外國五代機并行的策略,近期明顯向后者傾斜。俄羅斯開出的條件堪稱"難以拒絕的誘惑":不僅承諾開放蘇-57E的全套源代碼,允許印度整合國產武器系統,更提出在印本土完成40%的零部件生產。這種技術轉讓深度遠超美國對F-35的出口限制,對渴望建立自主國防工業的印度具有致命吸引力。俄方聲稱3-4年內可交付30-40架蘇-57E的時間表,恰好契合印度應對"中國威脅"的迫切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空軍參謀長喬達里爾近期在"印度國防戰略"研討會上透露:"我們正在評估蘇-57E與F-35A的作戰效能比,俄羅斯提供的技術自主權是決定性因素。"這種表態暗示新德里可能已實質性地傾向俄制戰機。
巴基斯坦的"五代機焦慮"正在轉化為具體戰略考量。奇什蒂準將的言論絕非偶然,其背后是伊斯蘭堡對南亞空中力量平衡可能被打破的深切憂慮。巴基斯坦國防部長赫瓦賈·阿西夫近期否認年內獲得殲-35的消息,進一步加劇了這種不安。
印度每獲得一架五代機,巴基斯坦就需要至少1.5架四代半戰機才能維持威懾平衡。這種成本效益比注定不可持續。巴空軍消息人士透露,已建立專門的技術評估小組,持續跟蹤蘇-57E的測試數據,特別是其"產品30"發動機的可靠性和N036雷達的實際性能。
盡管巴方頻頻釋放信號,但中國在尖端武器出口上一貫保持戰略克制。目前殲-20的年產量約50-70架,優先滿足東部和南部戰區換裝需求。即便存在出口可能,價格也將是制約因素——單機造價約1.1億美元的殲-20,遠超巴基斯坦2023-24財年17.8億美元的國防采購預算。
殲-20作為體系化作戰節點,需要配套的KJ-500預警機、電子戰系統和數據鏈支撐,這些系統的出口敏感度更高。相比之下,專為出口設計的殲-35A在成本(預估7500萬美元)和維護體系上與巴現有中巴聯合裝備體系兼容性更好。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消息人士透露,針對巴基斯坦高原作戰需求,殲-35A已進行發動機進氣口和航電系統的特殊優化。
南亞軍備競賽正在形成"非對稱升級"的獨特模式。若印度如期獲得蘇-57E,巴基斯坦將被迫加速殲-35A引進進程,同時強化中巴聯合研制的"梟龍"Block4型升級;
若印方采購遇阻,伊斯蘭堡也可能調整節奏,將有限國防預算傾斜至防空反導系統。值得注意的是,土耳其可能成為變量——其正在研制的TF-X戰機若取得突破,或為巴基斯坦提供"第三選擇"。
無論最終巴基斯坦能否獲得殲-20,中國都需要在技術保密與戰略伙伴需求間尋找微妙平衡。而對于印度而言,能否將紙面的"代差優勢"轉化為實際制空權,更取決于其軍工體系能否消化俄方轉讓的核心技術。這場競賽沒有簡單贏家,唯有那些能夠將先進裝備融入作戰體系、并發展出相應戰術思維的軍隊,才能真正主宰未來戰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